基于多元文化的初中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7
/ 3


基于多元文化的初中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探索

吴琬莹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初中部 南京市 210036

摘要:民族音乐是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具有突出的地域色彩与民族特性。对于中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对流行音乐的青睐远远超过传统音乐,普遍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甚至存在排斥心理。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初中音乐教育应立足当前多元文化背景,充分认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极力推动民族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以此为载体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以民族音乐发展推动现代音乐发展,让音乐教育 ,焕发生机,培育当代中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荣誉感,激活爱国主义情怀,潜移默化地提升音乐核心素养。本文立足多元文化发展大环境,客观剖析初中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现状,提出多元文化对初中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价值,最后从经典乐器、戏曲表演以及诗词歌赋三方面探讨多元文化对初中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启发,期望以此推动初中音乐传统民族音乐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多元文化; 初中音乐; 民族文化

前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对我国青少年群体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了把握多元文化的发展契机,积极应对教育挑战,初中音乐教育践行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当下音乐教育要适应多样化的社会变革需求,以音乐为载体拓宽文化视野,引导学生深刻体验本民族音乐文化及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对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趋势形成个性理解。因此从现行音乐教材的改版内容来看,融入了越来越多有关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课题,表达对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总体而言,初中音乐教材秉承兼容并蓄的思想,参照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妥善处理现代与传统之间、中华民族音乐与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必然关联,引入更多有民族气息、有时代价值的优秀音乐作品,基于多元文化推动初中音乐传统民族文化,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与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初中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现状分析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得以长远发展的“根”与“魂”。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内涵深刻,极具教育意义与探究价值,在初中音乐课堂重视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现实意义,这既是音乐新课标的根本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审美熏陶、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从当前传承民族文化的现状来看,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主要问题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时代元冲击民族文化发展

从近年来我国音乐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流行音乐占据了大半江山,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情感丰富、思想先进,更易于接受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而对于意蕴深刻的民族传统音乐却一知半解,甚至毫无兴趣。再有,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学生有机会通过网络接触更多的音乐元素,如爵士乐、轻音乐、蓝调、西方古典音乐、美国乡村音乐等等,使得他们的音乐偏好逐渐发生了转变;这些多元化的音乐要素相对于传统、古板的民族音乐更易于调动学生的鉴赏兴趣,更易于激起情感共鸣,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再有,中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不足、动力匮乏,并且对民族音乐缺乏正确的认知,他们片面地将民族音乐贴上了“陈旧”、“老套”等标签,根本没有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定势思维影响民族文化发展

民族音乐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不甚理想,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度不足,这实际上与多年以来音乐教育的定势思想有直接关系。音乐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针对民族音乐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形式落后,多以先讲解、后欣赏的固定模式为主,而这样刻板的教学过程对于心思活跃的中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只有新颖、独特、趣味、个性的音乐课堂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还有个别教师认为,民族音乐教育本身就要追求“古典”、“大气”,完全与流行音乐分割开来,将更多精力用于灌输理论知识,全盘输出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程度。落后的教育思想、陈旧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渐消磨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重视不足约束民族文化发展

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本民族音乐的发展动力不足;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材编写,对民族音乐缺乏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约束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这也为弘扬民族音乐、继承传统文化带来极大阻碍。例如从现有教材中有关民族音乐内容的编排情况来看,多倾向于理论概述而忽略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生搬硬套的教育形式很难得到学生的共鸣;再有,教材没有深度挖掘民族音乐的内涵,也没有体现不同地方的民族特色,这就使得民族音乐教育仅停留于浅显的表面,音乐课堂黯然失色,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多元文化对初中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价值

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及如何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不能只限定于民族音乐教育本身,还要延伸到民族情感、民族历史以及民族文学意识等方方面面,充分认识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音乐要素为载体担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大使命,完成初中音乐核心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有关多元文化对初中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价值,以下从发展力、融合力、凝聚力与传播力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多元文化推动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发展力

民族音乐是学生获得民族文化熏陶的重要渠道,鉴赏与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积累、不断更新、不断创造的过程,由内至外地形成音乐文化意识。因此可以说,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工具和传播途径来实现文化变迁。借助多元文化的发展背景,凭借各种媒介和途径实现音乐传播,突出我国民族音乐的优势,推动其传承民族文化的发展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立足当下多元文化大背景,融合与借鉴了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外来音乐文化,在保持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与创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持续性发展。

(二)多元文化彰显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融合力

在初中音乐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多元文化背景发挥了无可取替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多元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能片面地将多元文化视为完全有利的现象。从积极角度来看,多元文化推动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音乐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完美融合;但是从消极角度来看,外来音乐文化对本土音乐文化也是一种挑战与冲击,不同民族音乐之间如何和谐交流,这也是音乐教师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音乐文化的交流要始终坚持自身本质,突出本土民族音乐的文化特色与精神品质,探寻不同领域独特的音乐要素,从中挖掘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民族音乐文化,为融合多民族文化做好铺垫。

(三)多元文化提升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无论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其文化要素都要匹配于当时的经济与政治发展水平,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共同助力社会和谐与发展进步。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变革趋势,而透过音乐要素把握深刻的民族内涵,这对推动我国持续发展、提升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产生积极影响。在中学音乐教育活动中,既要引领学生把握音乐作品,更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入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潜移默化地传递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世界获得心灵洗涤与精神满足。以昆曲为例,音乐作品中包含了昆曲独特的文化要素及风格特征,凸显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活力,学生在鉴赏昆曲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启发、提升音乐认同感,由此激起学习民族音乐的强烈欲望,对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四)多元文化促进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播力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民族音乐文化亦是如此。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音乐延续至今可追溯几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与变革,音乐文化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我国较为复杂的文化发展背景,立足当下多元文化发展的现实环境,亟需认清音乐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必要性,借助多元文化为工具促进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因此,初中音乐教育尤其是民族音乐教育,要从切入文化信息为着力点,将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文化背景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更理性、更全面地理解民族音乐文化,促进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多元文化对初中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启发

多元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它覆盖了56个少数民族,在此基础上继承与创新传统音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聆听、演唱、弹奏、模仿、思考、讨论及创造等一系列的音乐实践,突出民族音乐的传统文化要素特征,其中隐藏了重要的音乐体裁、音乐形态以及乐器文化等基础知识,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活动,从中揣摩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文化底蕴。多元化的音乐内容、趣味性的音乐活动、个性化的音乐形式,深入浅出地激活学习动机,提升音乐教育的实效性,将核心素养目标落到实处。而作为初中音乐教师,更要充分认识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夯实音乐理论基础,塑造敏锐的观察力与感知力,将民族音乐教育置于多变的、实用的环境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形式,收获教学实效。

(一)经典乐器融入民族音乐教育

经典乐器也是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它是千百年来历史流传的智慧结晶。很多音乐作品源自当时当景的即兴创作,也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性风格,造就了共性与文化性相互融合的历史文化。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把握民族音乐与经典乐器的契合点,奠定在中学生现有民族音乐基础水平的前提下,从更深层次、更多角度去鉴赏民族音乐、探究民族音乐,以此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鉴赏苏少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的民歌作品《无锡景》时,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江苏民间小调,娓娓道来无锡的历史背景与独特风光,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与眷恋。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独特的江南音乐风格,通过展示一组江南风景图创设情境,并以现代流行音乐风格演奏一部琵琶曲《忆江南》,大家沉浸在温婉的音乐作品中,仿佛置身江南水乡,感受潺潺的流水。在整部音乐作品演奏过程中,创造性地采用了“一线贯穿”的方法,展现重复、模进的音符特色,独具江南小调的韵味。在课堂上,让会弹琵琶的同学现场演奏,突出几组特色旋律,传递细腻的民族音乐特征,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民族文化熏陶。

(二)戏曲表演融入民族音乐教育

戏曲表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堪称我国文艺瑰宝,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戏剧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音乐、舞蹈、表演、美术、武术、杂技以及文学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无可撼动的地位。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有关戏曲教学部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握戏曲的审美特性,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再现戏曲文化特色,彰显民族文化经典。例如,鉴赏苏少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的昆曲选段《姹紫嫣红开遍》时,通过剪辑视频资料,观赏《游园·皂罗袍》的片段,观察专业演员的表演,总结杜丽娘的人物特征。通过昆曲的唱腔、动作、眼神、手势,体验昆曲的“美”,感受每一个活灵活现的舞台人物的形象。最后,大家跟着音乐唱腔模仿动作、哼唱曲调,在循序渐进的强化训练中感知戏曲的魅力,了解戏曲的章法与韵律,让当代中学生重新认识戏剧表演、爱上戏剧文化。

(三)诗词歌赋融入民族音乐教育

诗词歌赋在传承民族文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音乐教材中也收录了很多诗词吟唱的内容,如《水调歌头》、《忆江南》等等;作为音乐教师,要注意把握这些音乐作品的人文底蕴,课上营造自主探究的音乐氛围,吸引学生参与音乐鉴赏过程,积累丰富的音乐实践。例如,鉴赏苏少版九年级音乐上册的民歌作品《阳关三叠》时,这一琴歌的曲调来自唐代,歌词则来自王维的诗歌《宋元二使安西》,抒发对友人的关怀备至的真情实感。琴歌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的重要表达方式,为了完美地诠释古琴音色特征,让学生获得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本节课的教学要多强调聆听古琴的音色,仔细感受古琴丰富的泛音中古朴、典雅的风格,进而体会琴曲的神韵。民族音乐的最大魅力在于实践与体验,因此延伸课外音乐活动,让学生寻找当下最流行的汉服,动员会演奏古琴的同学,大家通过演奏、朗诵、演唱及舞蹈等不同形式,以现代手法展示经典《阳关三叠》,传递深刻的思想情感,使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创新。

由上可见,核心素养教育视野下的初中音乐教育必然立足多元文化大背景,肩负新时代音乐艺术审美教育的重大使命,以传统民族音乐为载体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引领中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推动传承民族文化。为了调动中学生探究与表现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音乐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民族音乐教育的切入点,将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延伸教育视角、拓展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乐感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凸显音乐教育的民族性、艺术性与审美性。

参考文献:

[1]李杨.基于本土文化的初中音乐民族音乐教学[J].北方音乐,2019,(16):222,246.

[2]黄秋香.探索民族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的重要性[J].文渊(中学版),2019,(9):47.

[3]王敏.浅谈通过融入民族音乐文化提升教学的民族性[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5):223-224.

[4]戈德蓓.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心里——初中音乐课堂提高学生民族音乐学习兴趣[J].北方音乐,2020,(8):104-105.

[5]贾富强.传承音乐之源弘扬民族文化 ——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新课程,2020,(23):220.

[6]许琳.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J].读与写,2020,17(17):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