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大专英语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士官大专英语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伍芸路

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

摘要:在当前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与摩擦在各个领域展开,从军事和经济的有形战场延伸到意识形态的无形战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已经迫在眉睫。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言”,既是学习前沿知识的必备工具,又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在其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风险不容忽视。本文试对士官大专英语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试论其具体抓建方向与手段。

关键词:英语教育 意识形态 课程思政



一、概况

  1. 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语言产生于人类在高强度的生产生活中的交流需要,存在之日起便带有鲜明的社会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更新,反映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作为沟通和记载的手段,语言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天然载体。而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观念的集合,与语言同属脱胎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范畴。

特定语言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是特定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的显现。英语成为世界使用面积最广的语言,源于工业革命后英国在海外的大规模殖民扩张,并在二战后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的背景下进一步巩固其地位。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指“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1]。相较硬实力,软实力的发展成本更低,隐蔽性更强,影响力更为深入持久。意识形态是构成软实力的重要因素。英语作为一种强势的输出媒介,以其为母语的主要国家也有目的和选择地展示本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1. 士官思想文化水平现状与意识形态抓建的紧迫性

士官大专学员广泛来源于基层部队,年龄集中在19-24岁,大部分为高中学历。总体来看,其年龄特点和教育背景造成了其心智的局限性,且长期脱离文化教育环境和获取信息渠道的狭窄,使他们易形成孤立片面的思考模式,缺乏批判性思维,是易受不良诱导的高危人群。具体来看,部分学员思想觉悟不高,对于自身的职责使命没有深刻认识。个别人员甚至存在不服从组织管理、不愿意参加理论学习的现象。

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军队院校各层次教育均设置思政课程,是院校对学员进行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从课程特点来看,与其它课程相比,思政课程的形式直观、目的明显,因此容易引起外部意识形态的警觉和舆论。而在内部,由于其较强的理论性和较浓的说教意味,在初始阶段很难对学员构成吸引力,且容易激起学员的戒备和逆反心理,导致入心入脑效果不佳。从教学层次来看,士官大专的主要培养方向是士官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较少涉及核心保密事项,也因此在院校思政教育中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

二、方法手段

(一)着重通识教育,突出语言的基础性

要抓好教学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士官大专英语的课程设置目的并非培养对外交往的高精尖语言人才,而是优化士官整体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于职能履行。换而言之,士官大专英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士官在涉外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沟通需要和现实需求,故不必追求还原所谓的“地道”、“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于课程设置来说既不具备可操作性也不具备实用性。教员在实施教学时应紧抓语言共通规律,重视基础性语言知识技能,教学内容要以贴近实际工作生活的常用英语表达为主,让语言回归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本质。在教有余力、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可做适当拓展,但仍然不宜在非核心内容上花费过多时间,以免偏离教学目标,本末倒置。

(二)做好关键思想阵地的攻防

建国以来我国英语教育的探索遇到了很多问题。经历了五十年代对苏联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早期的英语教育发展规模非常有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包括英语在内的外语学科建设又受到严重干扰,陷入长期停滞。到改革开放初期,学习先进生产管理经验的迫切需要决定了较为宽松的引进机制,语言政策也随之改变,英语在外语教育中的比重大幅上升[2]。在学习英语的热潮中,各行各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制度获得快速发展,但部分国人简单地将国外等同于先进,开始无原则地接受全盘西化,甚至“自我殖民”。西方敌对势力趁机对我国各领域进行渗透,鼓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试图瓦解我国向心力。同时以人权问题和民族宗教政策等内政事务为话题大做文章,歪曲报道和捏造不实信息,通过媒体对我国形成舆论压迫,动摇国人的政治认同。不少英语教育者受到意识形态熏染,不自觉地将错误政治倾向带入教材和课堂,助长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对此,要从教学大纲、教材、考核等关键环节入手,重新把关英语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安全,清理流毒,强化教师队伍道德建设,使教育者先受教育,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3],才能做好关键思想阵地的防卫和反击。

(三)强化课程思政,讲好中国故事

在2016 年 12 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

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血脉,更是民族复兴的基石。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的缺失会导致学员既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优越性,从而无法科学系统地认识国家和民族的本质和作用以产生认同,也无法自觉地践行中国文化,更无法用英语正确地传达中国文化。因此,必须在英语教育中把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工作中心,将坚守本国立场、弘扬本国文化作为工作开展的前提,以思政内容为道、专业知识为术,向学员讲清道明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英语教育只有进一步明确国家利益导向,从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素材、汲取养分,才能帮助学员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深化文化价值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真正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4]

三、结语

近年来大大小小的中外博弈证明英语教育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方面的关键作用,其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强弱。作为公共基础性学科,英语课程是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正是这种普遍和广泛的特点易使人放松警惕,忽视其中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由于语言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传递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会携带和输入意识形态。对于士官大专层次的学员,在掌握他们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甄别不良诱导信息的能力、思想定力不足等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设置情况,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教学中突出基础性内容,回归语言本质;二是紧抓关键思想阵地的攻与防;三是强化课程思政,讲好中国故事。只有将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贯彻到每一个角落,才能有效生成部队战斗力,维护和发展好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博.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与政治文化传播[J].湖北社会科学,2010, (8): 32-35.

[2]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1,

(7) : 245-251.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

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 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4]肖洒.关于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岭南学刊,2021, (3): 95-99.

通信地址: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延安路1128号 联系方式:1821208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