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如何协同提高乡镇小学生思想品德践行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2
/ 2

双减背景下家校如何协同提高乡镇小学生思想品德践行能力

李贤华

重庆市开州区敦好镇正坝中心小学 405418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家校共同育人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新常态。立德是途径,树人是根本。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一致行为地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增强思想品德建设,提高德育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从家校共育入手,详细介绍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意义和协同提高小学生思想践行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德育建设;家校共育;乡镇小学;


德育是塑造小学生灵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师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需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灌输的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教育深远持久,是思想灌输的摇篮。通过家校共育,协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家庭教育的良好基础,和谐、高效的家校沟通有利于家庭与学校进行优势互补。家校合作伙伴的建立,灌输思想品德教育,也为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对孩子的习惯、能力、素养、观念进行培养,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理想信念,提高学生劳动能力,拥有自律自强的意识,促进学生认识民主与法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有利于创建良好的班级和家庭氛围

小学阶段增强学生德育教育对学校、班级管理建设和家庭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德育的渗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小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发展,推动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优化,从而做到营造良好班级氛围的作用。另外,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补充和基础,有利于家庭和睦。教师家长发现学生有不良问题倾向时,及时的德育灌输和思想教育,可以减少乃至制止不良结果的发生,营造良好的班级和家庭氛围。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道德支持与保障。建设现代化学校需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建立现代化制度,增强德育教育是必然要求。发展家校共育有利于学校充分发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现代化学校。在信息化社会中,社会不良风气极有可能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学生远离诱惑,更好的应对外界不良影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家校共育下小学生思想品德践行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经验不充足

很多家长、教师不注重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践行能力的方法,经验不足,缺乏正确指导。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智力水平、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没有家长的及时反应,很难了解学生具体的特点和性格。在学校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自身素质和接受能力,没用做到教育划分层次,采用的教学启迪模式与学生素质不吻合,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无法掌握知识,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失去兴趣,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氛围不浓厚

学校更多地采用思想品德课说教的形式,缺少趣味性和生动性,方式单调,学生容易感觉课程枯燥乏味。此外,大多数人只关注学校道德教育,而忽视了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普及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成绩和知识的灌输,没有明确思想品德的主导地位,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品德宣传和教育引导,教师对于思想品德专业性不强,家长对于思想品德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学校家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践行能力的氛围不浓厚。

(三)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理念不统一

在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优质教育资源稀以及家长的高期望共同作用下,家长教育焦虑表现出普遍性和弥漫性的特点。家长的认知以孩子的物质基础为条件,片面关注孩子的成绩,所以在教学中不断弱化了对学生爱好、思想品德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进行填鸭式教育和被动学习,没有树立正确育儿观,忽略了灌输孩子优良的思想道德理念,忽视了个性、人格的完善。

三、在家校共育下协同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践行能力的策略

(一)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协同共创德育实践机会

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思想品德具体化,是提高思想品德践行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学校可以多组织进行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义务劳动,例如进行校园大扫除,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去医院慰问工作人员,让学生体会劳动,热爱生活,通过参观新四军纪念馆、红色人物故居,在浓烈的红色氛围中,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将这种热情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动力。通过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启迪低年级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演讲活动,引导中年级学生把爱党爱国的热情转换成建设祖国的动力;通过倡导深入社区,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培养高年级学生思想品德实践能力,提高思想觉悟。

(二)注重家校文化建设,协同共建德育教学环境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环境对于学生影响之大由此。将学生放置在充满道德氛围熏陶的环境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陶冶。立足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自身素质,有针对性、指导性的风度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创新的教学方式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家长需讲究教育方法,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针对小学生的单纯善良的特点,可以用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或生动形象的典型案例,把深奥的道德教育,转化为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道理,让学生在趣味中受到启发和鼓舞,学习典故案例中的正确做法。只有家校有效沟通,应及时反应学生情况,才能保证目标、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一致。一些家长可能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教师见面互动交流,就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的交流,巧用新媒体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巧妙地结合课程,让现代化思想教育迈入家庭。例如在每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学习革命烈士小故事的视频,家长和孩子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下载视频,进行观看、感悟英雄品质。从而提高教学速度和沟通的高效性。另外在新媒体平台上教师还可以反应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状态,家长向教师反应学生个性特点。教师可以精准地根据每个学生兴趣、基础不同,采用差异性教学,根据接受能力不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做到因材施教,科学融合。另外,学校可以在展览长廊或活动主办区,通过设置美德教育海报和优秀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作品,增强校园建设,让学生在学校家庭中感知美好的品德。

(三)家校双方以身作则,协同共育德育能力意识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德育建设时,家校双方需以身作则,加强人文关怀,落实思想教育,将优秀的思想品德转换为自身的行动。家长可以在空闲时间带领学生一起锻炼运动,一起劳动,一起阅读道德教育书籍,一起观看爱国教育片,例如《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红海行动》。对于自己的行为做到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调节,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对于道德的想法,实事求是,对于正确的看法和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对于错误的行为,公平公正地做出合理的批评指正。用自己的行动进行榜样示范,把抽象的思想原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增强学生对榜样的敬仰。



德育建设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关乎国家文明建设。家庭是培养孩子成人为主的地方,学校是培养孩子成才为主的地方,只有家校共育,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多方面塑造学生,增强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灌输德育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俞芬.共享视域下家俞共同体建构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德育,2020(2).

[2]高芳艳.探讨打造家校共同体构建教育新平台的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000(002):P.7-7.

[3]他春霞.构筑德育教育金字塔—班级“家校共育”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6).

[4]刘丙元.家庭教育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迪和支持[J].教育导刊,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