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幸福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思考王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2
/ 3

“奋斗幸福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王林

共青科技职业学院,江西 九江 33202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现实存在的问题,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奋斗幸福观”教育,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过程中,融入“奋斗幸福观”,要建设幸福的校园环境、建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开展实践教育。在这人人皆可出彩的新时代,以奋斗为基调,高唱圆梦之歌,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获得真正的幸福。

关键词:奋斗;幸福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幸福是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回答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深刻认识到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幸福,追求什么样的幸福,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幸福。

一、幸福从何而来——奋斗

英国作家欧文说过,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进入大学,有同学说幸福就是物质欲望的满足;有同学说幸福就是感官刺激的快乐;还有同学说幸福是功利资源的占有;再有同学说幸福就是小目标实现的成功;幸福或是帮助别人渡过难关,或是某种机遇……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存基本的物质需要是必须的,但是这种需要又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如果我们把幸福仅仅定义为物质需求的满足,你会发现你永远不会满足,只是在痛苦和空虚的循环中来回摇摆,比如:金钱的欲望、权利的欲望等。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千百年来,社会正义、平等自由、温饱无忧、安定和平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幸福标的。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高度赞赏安贫乐道的弟子。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从古人对于幸福的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幸福不仅仅在于个人得到满足,家庭得到美满,还在于个人人格的完善和对同胞的友爱。

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的观点认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现实的人既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幸福观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是生命有机体,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现实的人即使自然存在物,也是精神性存在,既有物质生活,也有精神生活。对现实的人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肉体组织的存在问题,因此富裕的物质生活就是幸福的物质基础。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仍然是精神性存在,所以要想成为幸福的人,不仅要满足肉体的物质需要,更要满足灵魂的精神需要,幸福是身与心的和谐,是灵与肉的统一。因此,幸福既不是纯粹的客观状态,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状态,就不能以一个人分数的高低、收入的多少、权力的大小来断定这个人是否幸福,也不能越过物质基础去空谈精神幸福。

如果我们割裂了二者之间的统一,也会导致一些幸福难题。我们观察一下人类社会追寻幸福的实际进程就不难发现,西方在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之后的三四百年时间里,选择的是增加收入,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数千年的主流文化选择的是减少欲望,那前者最终陷入了收入悖论,后者最终陷入了欲望悖论。两条路径背道而驰,却同样的殊途同归,都陷入了幸福悖论的死胡同。人们被幸福的假象所迷惑,陷入了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等幸福危机当中。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倡导的幸福观,要深刻的把握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而且还要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之上,强调精神幸福的重要价值。中国的强,不仅是经济上的富强,更要有精神的富足和强盛。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坚持和发展了这一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幸福不能靠大自然的恩赐,也不能靠他人的施舍,幸福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不奋斗,不创造,不劳动,不付出努力,却只想享受,这叫坐享其成。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幸福也不排斥享受,但是享受必须建立在劳动创造的基础上,自主性的劳动创造才能带来最高的幸福享受。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幸福都是努力奋斗的结果,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二、“奋斗幸福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必要性

正确的幸福观不仅要正确把握幸福的本质,幸福的生成,还要正确的把握幸福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要强调幸福的社会价值取向。

(一)“奋斗幸福观”之为何奋斗——价值

奋斗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所有奋斗者内心要解决的核心要义,奋斗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的选择。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相比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是社会存在物,只有在社会共同体中才能实现人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一方面,个人是社会中的人,安定有序、欣欣向荣、团结温暖的社会是我们每个人幸福的保证;另一方面,社会是个人的联合体,是由一定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个人的幸福是社会幸福的细胞。

抗疫战斗全过程是生动践行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的过程,抗疫精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全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和道德信仰,外化为疫情时期的榜样力量。如:8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和7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家李兰娟,59岁的生命之舱的幕后英雄王辰等等科技工作者以及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最美逆行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何奋斗的核心要义,他们如巍巍灯塔为整个社会指引价值方向。

(二)“奋斗幸福观”之如何奋斗——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同样也是“奋斗幸福观”的理论基石。“所谓实践,是指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物质世界的社会历史活动。”[1]“奋斗幸福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奋斗幸福观”把奋斗与幸福联系在一起,而联系点就是实践。奋斗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奋斗才能成为一种幸福。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的奋斗者,他们是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建设者和参与者,是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是南仁东、林俊德、张超、王继才、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等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广大基层干部、退役军人,是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追梦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追梦人的舞台。无数奋斗者用实际行动证明,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2]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有无数个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以其平凡的劳动,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获得了不平凡的幸福。

无论以后在何种岗位上,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肯奋斗,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就能够有益他人,就能够造福社会。

(三)“奋斗幸福观”之为谁奋斗——人民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奋斗幸福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与担当。

在战疫的艰难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坚持人民立场,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人民的呼声就是我们工作的指向,“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劳动是光荣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奋斗早已是我们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人民是抗击疫情的根本力量,通过辛勤的劳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广泛发动起来,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幸福,不单单是一个人或是少数人能完成的;需要全民族的觉醒,需要千千万万普通人去奋斗。因此,在参与创建伟大时代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可以说,这是习近平主席的“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简明最通俗的表达形式,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族复兴大业、实现中国梦最有力的动员。[3]

三、“奋斗幸福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与个体的知识水平,综合素养,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探寻,对生活的热爱有着紧密的关系。”[4]开展幸福教育,有助于学生走出以自我物质满足和舒适为基础的幸福境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奋斗幸福观”融入其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建设幸福的校园环境

幸福不可能凭空出现,因此,有必要营造一个体验幸福的情境空间。

在硬性建设中,“人的幸福感需要介质传递才能感知,民办高校建设阳光校园的基础就是硬件建设,让高校学生在一个温馨、温暖、亲切的环境中学习生活。”[5]校园整洁、环境优美、藏书丰富等都可以作为物理媒介,如“幸福墙”、“幸福栏”、“心理咨询室”等环境建设,用幸福的体验营造温馨和谐的幸福氛围。

在软管理中,培养学生积极、利他的幸福认知,将积极情感、幸福感等幸福指数纳入文化建设,提高学生感受幸福的心理能力,将民主投票和幸福公约纳入制度建设,奠定幸福的基础。鼓励有学业、家庭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正视问题,培养乐观的态度。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仅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开展幸福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师生的爱,感受到幸福校园的力量和温暖,使学生的生活充满正能量,提高精神空间的幸福感。

(二)建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幸福”自古至今是言说不尽的话题,而幸福教育的功能之一是让学生感受愉快的教学氛围,并积极参与其中。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教材解读的生动活泼度,要改变学生一贯对教学课堂的古板、枯燥的刻板印象,就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多角度探索,通过“集体备课”,共商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热点和难点问题,摸索教材内容与现实状况间的切合点,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增强其学习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抓住学生的心理,拉进师生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教育学生成长成才。其次,教师要探寻新的教学模式,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的应用,思政课教师应认真准备多媒体上课,有条件的也可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奋斗幸福观”教育。再次,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要讲明一个道理,我们既可以用直截了当的方式,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而后者少了说教的成份,往往更易于学生接受,教学效果会更好。一般来说,当一个故事讲得很好,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事实,有的时候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奋斗幸福观”教育能够而且必须有教师和班级成员的参与,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纠正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观点,达成共识,以“奋斗幸福观”的理念指导实践。

(三)开展实践教育

奋斗它体现的是进取的人生观,幸福可以成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去追求,幸福它不会从天而降,它的实现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创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人的生命过程,就是我们的人生。

奋斗的过程就是感知幸福的过程。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同样的事情,经由自己动手取得成果,总是比单纯地享受结果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要好。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那也就是说只有在劳动中,我们才能确证自己的存在,才能实现自由自觉,也才能获得幸福,同时,享受是为了更好的创造。理论上其实我们能够很好的认识到创造与享受之间的逻辑顺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又是如何对待创造和享受的呢?可以说是还没有创造就开始享受,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一日三餐叫外卖,大学四年成了人生当中最舒服最享受的四年,甚至有人为了享受物质欲望满足后的虚荣,而不惜卖卵甚至出卖自己的肉体,走上犯罪的道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身体和灵魂都不是可以用来交易的商品,一个完整而美好的自己才是我们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一个肮脏的千疮百孔的肉体和灵魂,也不会拥有幸福。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对劳动成果的肯定,充分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在实践中增强幸福感。大学期间,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努力、去创造、去挑战,去为日后的生活积蓄能量,为将来的回忆留下美好。在创造性劳动中、在奋斗中才能获得幸福,才能真切的享受到幸福的滋味。

  1. 结语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在奋斗中创造人生幸福,奋斗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无数人的奋斗汇聚在一起,体现出的是一国之民的共同奋斗,我们创造的不仅是个人幸福,我们还在创造人民的幸福。奋斗的幸福观,不仅是个人的幸福观,更是人民的幸福观,它强调的不是微小的的幸福,而是面向亿万人民的深沉的伟大的高尚的幸福。奋斗,既是为了个人理想抱负的实现,更是为了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这是我们新时代,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汪金杰.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哲学意蕴[J].黄山学院学报,2018,20(04):24-27.

[2]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习近平主席2019年新年贺词启示录(一)[J].当代兵团,2019(03):24.

[3]范伶俐.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合[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02):73-76.

[4]张旭棠.用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引导高校学生就业的途径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78-82.

[5]熊淑萍.幸福心理教育对民办高校阳光校园建设的影响研究[J].老区建设,2019(08):69-76.

作者简介:王林,女,硕士,研究方向:哲学。
基金项目:2020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寻找幸福的足迹——幸福教育融入学生教育的探索和思考”(项目编号:SZZX2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