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2

家校合作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何永连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东源乡上埠中学

摘要:留守儿童时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照,而他们的父母也因为忙于奔波生活而缺失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这既是留守儿童教育上的一大缺陷,也是家长内心的一大空缺,因此对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进行家校合作的教育方式是很大的创新。

关键词:家校合作背景;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对策

引言

受到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留守儿童群体中的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的日渐关注。留守儿童在一个并不十分完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导,因此就更需要学校给予教育关怀。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我们就要让留守儿童明白自己的成长并非不受关注,而是有太多的恩情需要感激和回馈。通过感恩教育,相信可以矫正留守儿童的认知缺陷,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家校合作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满足日益丰富的文化内涵,教育体系不断进行完善。教育的开展也逐渐由以往以一概全的形式变为有重点、有难点的针对性进行。为实现国家各地区共同发展的伟大目标,教育界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也愈发注重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在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像城市学校那些发达的多媒体科技教学资源,也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加以支持,同时在教育教学中极大部分家长没有认识到自身的教育意义。因此,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以及教师的助力下,农村学校的教育正持续稳步却缓慢的发展。当下农村学校中存在着诸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从小就脱离自己的父母,生活在并没有教育能力的长辈身边。除了留守儿童专业知识的讲授,教育者更加需要重视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将是对学生的未来的整体发展起到巨大影响。近些年来,教育界逐渐对农村学校加以重视,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投入更多的关注力。纵观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教学可以看出,仅仅只靠农村学校的教育者们一边讲授知识能力,一边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教师们的精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很有可能学生们在学习会呈现比较松懈的状态,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如果不够重视,会导致在新时代教育中,被远远落在后面,没有知识的青年是很难走出农村,这样的很不利于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们一年或是几年都见不到自己的父母,感受不到属于父母的爱与温暖,很容易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对孩子心理产生一些阴影,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家校合作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管理措施

(一)融入困难情景的感恩教育

“患难见真情”,越是在生活遭遇困难困苦的时候,孩子们对于亲情、友情的期待越强烈。作为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地方一定会很多,得到帮助的地方也一定是有的。因此在感恩教育中,教师可以将适当的教学语言引入到人生所要遭受的磨难、苦难中来,让一些留守儿童打开心结,介绍自己曾经感到无助、苦难的时候,介绍自己当时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最后又是怎么摆脱困境的。据了解有一个留守儿童,因为爷爷半夜生病需要救治,他迫切地想要找人送爷爷去医院。但是晚上大门已经锁了,而他一时间找不到钥匙,家里也没有电话之类的通信工具。怎么办?爷爷几乎处于昏迷的状态,他一个小朋友完全陷入不知所措。最后,他只能跑到大门口,用尽力气拍打自己家的大门,直到把邻居们都吵醒,有人闻声赶来查看情况,这才把他的爷爷送到医院。在这件事情中,孩子的确是遭遇了困境,特别需要有人帮助。而他最后也的确是得到了邻居们的帮助。这,就是一种恩情。我们在困难情景中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以同学们经历过的困难来对比衬托出得到帮助的可贵,衬托出别人的恩情的伟大。

(二)开展特色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要根据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一是开展“校园爸妈爱心对”活动。每位教师认领几名留守儿童,在学校扮演学生父母角色,与学生一同游戏、一同活动,并确保每天进行作业检查及辅导,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有家的感觉。教师可以赠送学生爱心礼物、捐赠衣物,给予困难家庭以适当的帮助,也可以与其他学生一起为留守儿童举办生日“家”宴等集体活动,以增进情感交流。二是开展家校联教活动。为了加强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学校每学期可开展两次家校联教活动,并提前告知家长。要让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学习,了解教师的付出和孩子的学习情况;走进活动,与孩子一起娱乐,联络情感;走进生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情况。要让家长切身感受到孩子在学校是快乐的,让家长放心。三是实施精准化教育。要根据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深入了解,瞄准留守儿童发展方向,对留守儿童进行精准化帮扶教育。要制定具体目标,做到层层推进,确定阶段目标责任,认真落实各项帮扶计划。比如,学校可制定“一生一案”精准化教育方案,并建立“心理抚慰+关心——活动辅助+赏识——学习扶持+鼓励”的帮扶机制,通过共同协作,使留守儿童实现“自信——自省——自行”的目标,从而提高留守儿童教育质量。

(三)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社区五位一体的防治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生活的外在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因此,要构建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防治体系,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社区多管齐下,共同发挥作用和职能。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的宣传,呼吁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对父母的教育,既让其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又要提高其教育能力和水平;加强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方位教育与管理、提高教师素质、搭建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惩治力度,以此来预防、制止和矫正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社区要强化自身功能,发挥好辅助作用。在五位一体防治体系中,各方在发挥好自身职能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互通互助,实现“一体”,这样才能发挥最大功效防治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

(四)合理利用互联网,开拓农村特色德育资源

目前,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向农村小学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德育资源,这都说明了我国对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重视。互联网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技术,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得许多行业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教育行业来讲同样如此。随着我国网络覆盖工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网络已经实现全覆盖,互联网和多媒体已经进入到了农村小学课堂中,这极大补充了农村小学的德育资源。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大量所需的德育资源,同时也可以从互联网中汲取德育创新成果,并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德育方式,灵活使用多种教学资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相比城市学校仍有不足,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才能进一步补充农村德育资源。农村小学德育资源失衡,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对农村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这些不仅关乎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还关系着农村学生的人生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的开拓和创新不仅在于社会资源的开发,也要充分考虑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李三花.试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策略[J].祖国,2017(14).

[2]魏菊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7(28).

[3]林婷婷,游毅文.微观生态系统视域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03).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普通一般课题“家校合作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批准号:18PTYB09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