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幸福育儿观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7
/ 3

后疫情时代幸福育儿观初探

肖莉

湖北省 武汉市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摘要】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它终将带给人类难以磨灭的记忆伤痛。当新冠病毒来势汹汹时,各国政府面对疫情的不同反应及举措直接影响着老百姓抗击疫情的心态及抗疫效果。作为亲身经历了全民抗疫的一名普通的武汉市民,我与这座英雄的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抗疫期间我也在不断反思着一个问题:疫情终归会有结束的一天,疫情之后我们终究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不同年龄阶段自然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且培养目标一定要明确。经历了这场疫情的浩劫,我们见证了祖国在灾难面前的大国担当;我们感恩医护人员与志愿者们的逆行而上;我们理解了科技兴国的核心要义;我们无悔于今生入华夏。同时,我们理应主动思考及清晰的认知到,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当且应当形成一套幸福的育儿观,与其将未可知的财富留给孩子,不如留给他一个幸福的人生观吧,让他成为自己的财富。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幸福基因 习惯培养 人际交往 抗挫能力 独立人格


一、探寻幸福基因

孩子持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实际上一开始就由胎教形成。怀胎十月,是母亲与胎儿建立最亲密的亲子关系的一段宝贵时间。这个时候的胎儿由一颗小种子,到有胎心,再到成形,他必然是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气息、习惯与爱的。【1】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幸福,50%取决于遗传。人们天生就有一个幸福的范围,这个范围就像恒温仪,当我们情绪低迷时,它会尽忠职守的把我们的幸福感拉到平常的水平。因此,在怀孕的这个重要阶段,作为母亲首先要良好的情绪体验,要能与肚里的宝宝产生良好的情绪连接。与他亲密对话、听胎教音乐、讲益智故事、亲近大自然,让孩子感受到这个即将迎接他到来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让孩子带着幸福感降生,将幸福的基因从母体中自带而来,这比什么都重要。同时,这也为孩子日后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提供了前提。


二、溯源习惯养成

在我任教的十六年期间,时常会被家长追问这一类的问题:“老师,我要怎样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呢?”其实,这个问题如果要追根索源,就得从头说起。

0至3岁期间,是一个婴幼儿得到呵护最多的时候,也是他初步认知世界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作为父母要学会共情,用他们的眼光去看世界。【2】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重在言语的表达策略和技能。成人和婴儿的言语交往,实际上是语言教育课,教育活动需要适应对象的接受水平并能够促进其发展。教育的性质是师生互动、亲子互动。为此,为促进理解和沟通,成人与婴儿进行言语交往时,要采取必要的规则和语用技能。父母不光要学会蹲下身子,更应该学会去模仿儿童的语言与他互动交流,做他最初的玩伴给予他安全感;做他的学伴及榜样,重要的是帮助他养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尤其是当孩子能够独立行走、独立进食之后,更应注重其生活习惯的培养,如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吃饭时要能安静地坐在餐桌前,吃完饭后才可离开桌椅等。看似小事,但当过妈的人一定知道如果这一件件小事都要有规矩的坚持下来,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对于孩子而言,需要日复一复进行习惯养成的训练;对于家长而言,需要放弃溺爱之心,对好习惯培养一以贯之;对于有老人帮衬的家庭而言,更是要想办法先解决掉“隔代疼”的问题。看一个2至3岁的孩子是否养成了一定的生活好习惯,你只用看吃饭这一项就可以略知一二了。看一个2至3岁的孩子是否养成且具备了一定的良好待人接物的品性,你只用看他如何对待家中的长辈就可以略知一二了,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即是这个道理了。

3至6岁幼儿阶段,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尊重师长,遵守园规,不迟到、不早退,无特殊情况不请假,积极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各项活动等,父母应成为孩子守时和遵守规则的榜样。【3】心理学家把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认同所产生的效仿与简单的行为模仿不同。现代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产生认同的基础是儿童知觉到自己与认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如性别、相貌或能力等);认同带给儿童以归属感和成就感;认同使儿童获得榜样的力量和发展的动力;认同对儿童的性别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幼儿主要是对父母产生认同,对教师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家校共育,要抓住这个认同阶段,从而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时间观、规矩意识,为即将到来的小学阶段,开始正式的学习生活做好充足的保障。


三、把脉人际交往

如果说婴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关键期,那么小学一至三年级则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稳定的学习品质的重要阶段。而许多家长会直接忽略0至6岁阶段对生活习惯的培养,认为孩子还小,童言无忌和小小的出格举动都是可爱,殊不知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打底,又何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学习习惯是建立在生活习惯之上的,如果一早就培养好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部分孩子日后也是学习习惯比较良好的孩子。

在小学一至三年级,最为重要的学习习惯,即今日事今日毕,培养良好的执行力,做事不拖拉,这就是自律的养成。其次,小学阶段不可忽视对孩子人际交往关系的培养。孩子来到学校学习,他是否喜欢老师、喜欢同学都直接影响着他内心的安全秩序的建立。如果一个孩子他在学校里有安全感,是喜欢上学的,那么至少可以肯定他在学校是受欢迎的,他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有助于他学习成绩的提升。【4】童年期的社会交往主要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伙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同伴经历、与同龄人结合的伙伴关系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包括道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曾有研究表明,学习出现障碍的孩子,或者厌学的孩子,多半是人际交往出现了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在班级里要营造良好的班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集体中形成公平公正、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孩子能乐于在这个集体里学习、合作、探索、求知。

这个阶段,除了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还需要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我们都知道,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那么一个人是否能在较大的困难面前表现出临危不惧,越挫越勇的精神,都与抗挫能力有关。尤其是通过这次疫情的考验之后,我们更加明确良好的抗挫能力,能帮助我们尽快地摆脱焦虑情绪,走出恐惧的心态,积极乐观且科学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考验。现在社会新闻中,不时还可以看到中小学生因故自残、自杀的新闻,每每看到这样不珍爱生命的举动都令我感到痛心疾首。或许每一个可悲的人生背后都有着令人落泪的故事,但每一个可悲的人如果他懂得自爱,具备一定的抗挫能力,那么他在面对困难、即使是屈辱前,他应首先选择珍爱自己的生命,然后活着再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将自己从悲剧中救赎出来。要知道,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如何坚强得活着?如果,我们在小学的初始阶段就重视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抗挫能力,那么就会避免很多的悲剧发生。又有家长该问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呢?”

一种能力的培养,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或者一蹴而就的,它源于和依附生活习惯,它来自于最初的守时和规矩意识的养成。如果你错过了0至6岁的关键期,小学阶段就要抓住一至三年级的权威期,即树立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这样帮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快形成规则意识,遵守规则,奖惩分明,不一味的单纯追求“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夸理论,否则只会越夸越脆弱。好孩子不仅需要夸奖,更需要有爱有原则地夸到有助于能力培养的“点”上。


四、塑造独立人格

一个孩子如果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建立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有了一定的抗挫能力,那么到了小学四至六年级,教师和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树立明确的目标,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塑造其独立人格。

前两点不难理解,但凡有了自律性,接下来只要这个孩子有了学习上的目标,说小一点,如考一个理想的中学、高中和大学;说远一点,如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和什么样的人为伴、生活在哪座城市;说得有志向一点,如我将来要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国家作出怎样的贡献?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有志者立长志,一个孩子如果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及志向,那么内因一旦形成,就可以很好地助力他的成长,自主的学习能力便也自然的在其中生发了。

【5】我们从小就知道目标的重要性,说什么目标是前进的灯塔,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是成功的阶梯……但是我们未必清楚目标是什么,我们常常把目标和愿望混淆起来。格拉斯(2010)在《理想的清单》中称80%的人分不清目标和愿望,而优秀的人有目标,平庸的人只有愿望。目标是对活动结果的主观的、明确的和有操作性的预期设想。

孩子一旦在学习的黄金期有了目标,养成了自主的学习能力,接下来引导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形成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个时候,教师和父母都要从前期的权威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同行人、倾听者、值得信赖的朋友,这些角色都是建立在最基本的信任基础上,都是懂得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老鹰教雏鹰学会飞翔,便是将它推下悬崖,推下的那一刻看似残忍,但是不能翱翔天际的鹰又何能称之为真正的雄鹰呢?

在人生这条路上,无论未来会经历多少的风雨,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势必会更加坚定地勇往直前,为生活、为梦想、为家国而更加有滋有味地去拼搏,一个幸福的人生也由此展开。

经历了这场疫情的浩劫,我们见证了祖国在灾难面前的大国担当;我们感恩医护人员与志愿者们的逆行而上;我们理解了科技兴国的核心要义;我们无悔于今生入华夏。同时,我们理应主动思考及清晰的认知到,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当且应当形成一套幸福的育儿观,与其将未可知的财富留给孩子,不如留给他一个幸福的人生观吧,让他成为自己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陶新华 著《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12月第12版

【2】-【4】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1》民族出版社 2011年6月第17版

【5】陈煦海 著《跟情绪做朋友 教师情绪管理与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