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 “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4
/ 2

红色文化在 “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研究

王忠沛

菏泽市定陶区万福实验学校

摘要:目前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在高中学生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本文主要结合菏泽三中的实际把红色文化和学困生的研究相结合。试图找到一条适合菏泽三中实际的实现学困生内在转化的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  红色文化 理想目标  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我国针对“学困生”和红色文化的研究非常多,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对“学困生”的研究主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大多侧重于对国外“学困生”理论的追踪性研究和对“学困生”转化的一些实践研究。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土教材的挖掘、开展红色旅游、红色文化融入大学德育课堂等方面,而红色文化融入高中课堂的研究偏少、红色文化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应用研究更少。本课题主要结合菏泽三中的实际,侧重于红色文化与“学困生”转化相结合的应用研究。试图找到一条适合菏泽三中实际的“学困生”转化之路,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生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学困生”现状和形成原因的分析

1、“学困生”是指在学业上有暂时困难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有些学生不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在学业上出现困难其表现各种各样,现总结如下:

首先表现为学习兴趣不浓,缺少学习动机,感觉不到努力的方向。没有努力的目标,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甚至有些学生发展到了“学可退,手机不能离”的地步。这些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情绪不稳定,存在心里焦虑,成绩不理想,达不到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长期发展下去,很多孩子就会厌学退学。这严重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高中“学困生”在成长成才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的丰富给孩子提高了一个安逸的生活环境,这虽然有利于孩子的健康。但也有些孩子却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毛病什么事情都依赖别人,再加上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也缺少成就感,不知道以后会干什么、能干什么,缺少学习的动力,对前途对人生非常迷茫。以菏泽三中2018级9班为例,这样的学生占到34%,这不利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2)家庭环境的影响

首先有些父母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较急,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在强压之下有些孩子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厌学逃学。

其次还有些父母教育子女宽严失度,方法不当,发现子女犯了一点错误,就不加分析,批评孩子甚至打骂,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第三还有些父母重养轻教。只注重孩子在生理上的部分要求而忽视了身心变化。对孩子的前途关注少,报着无所谓的态度,关爱的缺失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虚幻的世界里,没有心思学习沦为“学困生”。

(3)学校教育因素

有些老师教学方法陈旧,指责多于赞美,长期的指责导致学生缺少自信心和成就感,对学习感到乏味无聊,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所以“学困生”的形成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因素,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学困生”的现状我认为关键是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内在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这需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切入点。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形成的,是先进思想的代表,用这些思想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坚定克服困难信念,促进“学困生”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红色文化融入“学困生”转化的探索

1、我深入挖掘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红色文化,比如在讲五四运动这一课的时候,我通过视频资料《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演讲》营造历史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弱国无外交的无奈和先进中国人在这种无奈中的抉择,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由得生发出要自强要自立要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在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课的时候,我又重点挖掘了这一课的“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我把“井冈山精神”中的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学困生”的转化结合起来,“井冈山精神”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革命的产物,是历史的选择,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所以学生在制定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时候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定要不断的修正自己的错误,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而长征精神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坚定必胜的信念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从小娇生惯养、好吃懒做、意志力薄弱。所以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把搜集资料讲好长征故事、绘制长征地图等工作交给学生去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通过作品的展示和讲好长征故事等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这些精神贯穿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我主要设计了《弘扬革命传统,继承红色精神》《追寻红色足迹传承民族精神》《一封家书的故事》等主题班会,特别是《一封家书的故事》学生被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深深的感染,为了革命事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抛头颅洒热血才为我们换来了和平的生活,今天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生活,不奋发有为。正是他们的负重前行,才有今天的祖国的伟大,作为今天的学生更应该担当起祖国明天强盛的重任。这些活动的设计对激发学生的内在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3. 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发挥乡土教材的优势,组织学生参观了“冀鲁豫革命纪念馆”,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史料让学生去感受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去感化学生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明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因该怎么去做,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4.利用家长会等形式,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家庭教育在“学困生”的转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学困生”的转化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但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教育方法不当,所以通过家长会的形式,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灌输给家长,为“学困生”的转化营造一个有利的家庭环境。

总之、以上是我对红色文化教育与“学困生“成长成才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参考文献

刘璇.井冈山红色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播的路径研究——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农机,2019,50(21):167+172.

刘宏明.弘扬红色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智库时代,2019(45):15+17

王海英,潘利利.基于文化传承的新时代红运会潜在价值剖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0):62-63.

郭世平,刘仰浩.高校辅导员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1(05):73-78.

高天艳.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精准对接[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22(04):50-54.

王艳.《对学困生的转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218-219.

田永锋.学困生心理障碍及对策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87-188.

金艳玲. 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