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硫酸氧化性”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2-24
/ 2

“硝酸、硫酸氧化性”教学设计

杨伟丽 张荣花

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 邮编: 255400

摘要:为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硝酸、硫酸氧化性”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化学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氧化性;教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课设计的4个特点为:

重视知识构建。通过实验构建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强氧化性;

(2)重视环境教育。由于浓硫酸、硝酸的反应均有污染物产生,实验重点改进是减少浓硫酸、硝酸的反应时对环境的污染;

(3)加强思想方法教育。强调分类观和氧化还原理论在分析物质性质和反应特点上的运用,通过内外因关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深化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4)比较归纳法的运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元素化合物、氮和硫的氧化物的污染问题、酸的主要性质(通性)及氢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规律等知识的学习为学生研究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知识承前启后方面,本节课强化了如下两个设计:

(1)先运用分类法,从物质类别、化合价等角度预测硫酸和硝酸的性质;

(2)实验探究之后,对金属与酸的反应进行全面小结。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认识硝酸、浓硫酸的氧化性,对全面认识金属与酸的反应。

2.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逐步掌握比较研究法;

(2)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3)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就是强氧化性,它们能与绝大部分金属反应,也能氧化一些非金属,反应的特点是浓硫酸、硝酸中的硫、氮元素被还原,生成硫、氮的氧化物。

四、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对比研究及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1.课堂引入

【提问】1.以稀硫酸为例用文字或离子方程式描述酸的通性。

2.氯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杀菌、消毒、漂白,而盐酸不行,请从化合价角度分析原因。

3.MnO2在加热时会与浓盐酸反应,而与稀盐酸不反应,这说明什么?

学生汇报答案

建立模型:

酸的氧化性可由H+体现或由酸根中显正价的非金属体现

溶液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氧化性强弱

环节2.课堂探究浓硫酸的氧化性

【提出问题】如果浓硫酸在反应中若体现了强氧化性,可以设计什么实验进行验证?其还原产物可能是什么?怎样判断或检验?

【演示实验】铜与浓硫酸反应

思考:1.本实验反应的条件是什么?2.反应前后溶液及铜丝有哪些变化?3.实验发生后品红溶液有何变化?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反应过程】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标出氧化剂、还原剂。2.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浓硫酸表现了哪些性质?

【归纳比较】通过上面的实验,结合金属与酸的反应,稀、浓硫酸的氧化性有何差别?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观看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上黑板板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

环节3:探究稀、浓硝酸的氧化性

【提出问题】如果硝酸在反应中体现了强氧化性,则其还原产物可能是什么?

【演示实验】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思考:1.本实验反应的条件是什么?2.反应前后溶液及铜片有哪些变化?3.气体颜色如何变化?由此得出什么结论?4.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

【分析反应过程】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标出氧化剂、还原剂。

2.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浓、稀硝酸表现了哪些性质?

【归纳比较】稀、浓硝酸的氧化性有什么异同点?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观看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上黑板板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

环节4:总结提升、学以致用

【提出问题】1.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会发现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总结他们的相似性?2.根据氧化性的不同,可以将酸分为几类?

【硫酸、硝酸氧化性应用】1.用铜、浓硫酸、水、空气为原料,采用两种方法制取硫酸铜。(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制取硫酸铜的两种方法。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制取硫酸铜宜采取哪种方法?2.向硝酸钠溶液中加入铜片,无明显现象,但在加入稀盐酸后,有气泡生成,溶液变蓝,推测生成的气体为什么?发生了什么反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1)浓硫酸、硝酸做氧化剂时,都是硫、氮元素被还原

(2)都是浓溶液氧化性大于稀溶液的氧化性

完成课堂练习,加深对浓硫酸、硝酸氧化性的认识

能运用对比总结和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

深化对氧化还原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堂的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不足之处:对实验的改进还有待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还不是很到位。

参考文献:

[1]张红梅.《硝酸的性质》教学案例[J].现代教师与教学,2013,(3):143-144.

[2]蔡霞.《浓硫酸性质》的教学设计和反思[J].化学教与学,2012,(8): 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