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状态激发参与热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关注学习状态激发参与热情

叶亚均

叶亚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无论什么学科、男生还是女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都没有低中年级敏感,表现也显得不太积极,这一状况在农村小学表现得更为明显,课堂成了教师和少数学生的“舞台”,更多的学生成了“观摩者”。这样的课堂,不利于有机生成,对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这一问题,笔者在这一方面作了一定的努力,旨在从研究学生心理出发,立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际,研究如何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改变学生羞于表现的现状。

一、由学生不举手发言引发的思考

发现学生不能积极地举手发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近来越来越觉得情况的严重性。原以为是提的问题太深,可实际上,有一些很浅显的问题学生也不能踊跃发言了。难道是我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教者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决定不能再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了。于是,很认真地对学生们说:“刚才,老师请大家思考的问题都有答案了吗?”学生们齐声说:“有!”“为什么不见大家举手呢?当老师满怀期待地希望你发言时,你都想了些什么?会了也不举手,是有什么原因?”一连串的发问引发了学生的思索,教者顺水推舟,让学生在纸上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统统写下来。之后,总结了一下,学生们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提问,会了也不举手发言的原因主要有这样的几类:1.害羞,不好意思,站起来发言会紧张。

2.怕答不好,被同学们笑话,有个别学生还提到怕被老师批评。3.始终处在“举手”与“不举手”的矛盾中,想被同学们关注,想让老师表扬,又怕回答得不够好。4.个别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举手发言的习惯。一些则认为在以前举手发言的次数会多些。5.有一名学生想法独树一帜,他把自己定义在“观众”这样的角色上,认为自己是个旁观者,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通过以上发现,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教者应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激励性评价鼓励学习积极参与,这点尤为重要。同时,有了现状调查,更坚定了我对改变高年级学生羞于表现的现状的信心。

二、降低难度,激发表现欲望

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做小老师开展游戏活动,或进行练习讲解效果很好。让学生做小老师,从起初的适时点拨,到后来的像模像样,俨然一位知识丰富的老师,有激励,有评价。通过让学生做小老师,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因为学生在争做小老师的时候,肯定是有所准备才敢于发挥的。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班上成熟的小老师越来越多。可是有一节练习课,讲解的是《听读训练》,在讲解阅读短文的时候,像往常一样,我同样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可今天举手的学生竟寥寥无几,再一看,零星的几个都是平素英语基础较好的孩子,一改平日争做甚至举起双手的积极面貌,怎么办?只得硬撑着让那一两个学生来表现,其中一篇还通过直接点名,那位学生表现出极不情愿的表情,碍于老师面子,进行了一番囫囵讲解。效果显然不很理想。在我的重复讲解中,课堂才得以结束。

课后反思其中原因:其一,练习中的短文难度过高。几篇短文中出现了相当多的生词,其中出现了学生还未接触过的过去式形式,使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不敢积极参与。其二,教者对研究练习、研究学生做得不够。通过平时表现,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学生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不够流畅,多次停顿不知其中含义。其三,教者对难度较高的练习,如若让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应做好示范。如共三篇短文,可以就其中第一篇做一次讲解示范,学生有路可循,从而降低难度。其四,教者可适当调整讲解流程。对其中出现的对话练习、完成句子等难度程度不高的,可直接让学生做小老师讲解,而针对难度较高的短文,可以通过老师讲解短文与学生讲解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同时,教者应更多关注活动的可操作性,降低难度,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三、关注课堂“审美疲劳”

小学英语课堂中过多的听读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间断性疲劳”,特别是到了课堂的后阶段,这在高年级的课堂中显得尤为特出。无论教者有着更多的激情,还是教学设计多么的巧妙合理,似乎都无济于事,这就要求我们教者有着更多的教学机智与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教学6AUnit1Publicsigns这课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前阶段的教学还算流畅。从图片、游戏复习新标志词组,再到设计问题:1.Whatdayisittoday?2.WhereareBenandJack?3.What'sinthepark?4.Howmanysignsdotheysee?Whatarethey?学生自读课文,并试着回答问题。前面的三个问题意图只是作为铺垫,重点是最后一个问题过渡到课文知识以及新句型的操练。可是到了练读课文的阶段,学生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热情也不再像先前一样高涨。究其原因,先前的游戏,小组合作加上教者适时的幽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但到了这一阶段,学生只是机械性朗读,缺乏趣味性,因此积极性不是很高。于是在课堂中我及时调整,学生跟读时注重了Ben与Jack说话语气语调的变化,接着通过个体朗读,学生跟读的形式做到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加上激励性评价,才总算逆转了局势。

课后,不禁反思,如何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审美疲劳”?我认为,针对英语学科的特点,教者给予更多关注的基础上,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课堂组织的抑扬顿挫。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堂语言和组织课堂节奏上,在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这种方法对集中学生注意、调动兴趣很是有效;第二,课堂组织的教学机智。遇到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教者及时调整教学预案。勉强支撑着去完成教学任务,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与其如此,还不如就此打住,玩一个小游戏以调动其积极性;第三,课堂组织的激励评价。学生都是迫切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的,适时让学生朗读一段话、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单词,给予一个夸张的肯定评价,进而让其他学生跟读,个体与整体的疲劳都会迎刃而解了。

四、教师应及时补位

在教学Unit1Publicsigns课文的过程中,我安排了学生表演Ben和Jack这一环节。任务一布置,学生兴趣盎然,十分积极,两组成功表演下来,一位平时英语学习上有些后进的学生踊跃举起了小手,积极要求扮演Ben这一角色,这让我很是高兴。随即我提问:“WhowantstobeJack?”全班却顿时冷却下来,其他学生生怕因为她而影响了表现的质量。我不禁一愣,学生滋生出这样的歧视后进生情结可不是好现象,一定得想办法扭转,急中生智,我说道:“IamJacknow.”自己也参与表演又有何妨?这不正是体现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吗?果然,全班同学都对她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哇,真幸运,老师跟她一起表演呢!“谁愿意来读第一部分的旁白?”很多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手,表示要求积极参与,表演下来,那位同学的表现尤为突出,全班同学为她出色的表现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一次及时补位,改变了课堂上的尴尬,更是给了全班同学的平等互助一个很好的教育。新课程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学生做到了,但我想这也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积极主动参与,及时补位,从而赢得意想不到的教学实效。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语言而言,学生一旦享受到交际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英语学科。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本质上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预设,使教学更富实效。高年级学生羞于表现只是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表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存在焦虑心理、逆反心理等表现,这些还有待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反思。

(作者单位:如东县河口镇河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