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林春芳

林春芳山东省栖霞市第四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65312

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抛砖引玉。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丰富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大家都知道,大多数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不愿学,课堂上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学习成绩难以提高。而如果我们教师能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创设一种趣味性问题情境,并逐步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的问题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他追到1里处,乌龟前进了里;当他追到里处,乌龟前进了里;当他追到里处,乌龟又前进了里……

(1)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2)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了等比数列的定义,这样的设计自然流畅,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很快进入主动探究的状态。

二、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数学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若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来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可以直观体验的数学事实,那么学生就会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学习研究,对概念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例如:充要条件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也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学生要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还是有很大的困难。下面所示的电路图,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灯泡B亮”为结论B,可用以加深学生对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也可以用于概念的引入。

这种问题的设计,既简洁明了,又使用了学生熟悉的物理电路,使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的欲望也很强烈,对“充要条件”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入木三分了。这样,学生就顺利地从问题的解决中领悟到了数学的实质。

三、创设实际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命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离不了数学。让学生置身其中,带着愉悦的心情从情境中搜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探究、发现命题。

例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有如下两个问题情境:

(1)两个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分别采用了两种降价方案:甲商场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商场是两次都打销售。请问:哪个商场的价格最优惠?

(2)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需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以上两个问题情境,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其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众所周知,有些问题的条件是不唯一的,是可变的,可以用不同的知识和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这样既便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______,求直线AB的方程。

请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1)|AB|=5

(2)若O为原点,∠AOB=90°

(3)AB中点的纵坐标为6

(4)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例题中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等。设计的问题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解决方案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从而逐步地转变学生观念,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让他们去发现数学这一学科的无尽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