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体性教学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浅谈“主体性教学模式”

王军

王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843000

摘要:随着对素质教育不断的探讨、实践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每一所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每一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从主体教育的概念;“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旨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主题,每一所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每一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主体性教育也就成为人们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进一步探求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如何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一、主体教育的概念

所谓主体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教学认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

“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所谓“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其主体性发展,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二、“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会学习,学会创造。所以在教学中,它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主动参与。“活动是人的特性”,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体参与才是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是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机会,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能动、全面的参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2.合作学习。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同时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气氛。承认教学认识的社会性,将主体间的社会交往纳入认识活动过程,成为学生认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在交往中积极建立合作学习关系,促进师生自我的充分发展。

3.尊重差异。一是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尊重其发展的不平衡,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更好的发展。二是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可能地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火花,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已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不按统一模式去塑造学生。

4.体验成功。强调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这是一种乐观向上,体现强烈主体意识的积极心态,作为成功的学习者,这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共同愿望。成功体验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提供强烈的动机,促进人格的养成和良好学习态度、健康情绪和意志信念的形成。

三、“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

与传统教学的以知识、能力为目标的就范式框架型的封闭结构相比,主体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以人的全部心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开放型的动态过程。但它的教学过程的操作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除了应遵循前面所述的基本策略外,我试从一般的教学认识过程出发,对广大教学工作者已公认的元认知的基本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操作,从主体教育的角度赋予新的内涵,对其操作特点作如下的归纳阐述。

1.定向。所谓“定向”,指的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传统的做法往往是目标由教师设定,课堂上教师从“教”出发,带着教材和设定的教学目标走向学生,学生是在教师“牵制”下“要我学”。而主体性教学的目标设定则要求从学生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其认知需要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主体性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到是“我要学”,明确要学什么。

2.感知。“感知”是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初步感受认知的阶级。这是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学习内容,进而掌握并内化新知的基础。在“感知”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积极感受和体验,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留足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感知”阶段教师要致力于启发诱导学生,一是唤起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初步领悟学习内容;二是激励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积极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给予恰当的分析评价。

3.巩固。“巩固”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历练”(即反复练习),强化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反思,达到对新知的积累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袁贵仁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学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2〕裴娣娜等著《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版。

〔3〕王策三主编《教学实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