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是19世纪后半叶英国伟大的小说家。《金银岛》为其成名代表作。本文以《金银岛》第十三章为例,通过对奚识之、欣若、荣如德三位译者的译文结合操纵理论进行对比赏析,并结合自己的译本做出总结、反思。

  • 标签: 《金银岛》 操纵理论 汉译本
  • 简介: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可体现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取上,而译者在文本选择上又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林语堂的作家身份研究较多,但对作为翻译家林语堂的外部研究较少。文章从林语堂的文化观出发,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分析林语堂作为译者在进行翻译选材的过程中,其文化观在翻译选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 标签: 林语堂 文化观 主体性 《浮生六记》
  • 简介: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在我国50年代被视为进步的现实主义作品,而使得这部作品的译介得以实现。这种重视作品思想性的解读同时导致了译作中的种种“偏见”。类似的情况还能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译作体现。这种情况表明了特定的社会敢治因素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制约作用。

  • 标签: 《傲慢与偏见》 “偏见” 社会政治的制约作用 文学翻译
  • 简介:丰子恺三十八岁时,在浙江石门湾缘缘堂专事译著。一九三五年他译出了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徵》,同时鲁迅先生亦将此书译成。两位作家在内山书店晤面谈及这事,鲁迅当即推让丰子恺译稿先行出版,随后鲁迅才将译稿交书局印行。鲁迅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丰译本不致滞销,以至劳而无功。丰子恺对鲁迅这种谦让的态度和爱护后辈的高尚品德

  • 标签: 丰子恺 石门湾 九三 常语
  • 简介:古籍的今注今译工作,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其中古典名著《三国志》尤其受到出版界的青睐,中文今译本计有如下八种:王静芝等译《白话三国志》,台北河洛出版社1980;苏渊雷主编《三国志今注今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田余庆、吴树平主编《三国志今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刘国辉等译《三国志现代文版》,红旗出版社1992;曹文柱等主编《白话三国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戴逸主编《三国志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方北辰注译《三国志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上海古籍出版社译《白话三国志》1996。然而据笔者初步考察,发现有些注译者疏于校释,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日本学者今鹰真、井波律子、小南一郎三人自1967

  • 标签: 三国志译本 译本评介
  • 简介:《周易》是一部蕴藏无穷智慧的宝典,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通过援易入译,提出了翻译的本质是文化交易这一论断,并围绕这一论断做了较深入的理论阐释。这为研究翻译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 标签: 翻译本质 大易 《周易》
  • 简介:<正>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部著名手稿,题为《善说诸宗教源流及教义晶镜史》,抄在两大本笔记本上。作者是安多学者土观罗桑却吉尼玛(1737—1802年),这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哲学著作。藏文原著成书于1802年,在贡龙寺印刷,以木刻本行世,蒙文译本题为《晶镜史》。后来在大库伦的达什却普勒寺再次印行,质量精美,超过贡龙寺本。现在,蒙古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收藏的即是这个本子。土观的《宗派源流》在西藏和蒙古的

  • 标签: 源流 西藏 国家图书馆 蒙古学 译本 佛教流派
  • 简介:本文以《金陵十三钗》为例,通过分析英译本的相关评论,探究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本在英语国家读者中的反响。研究发现,英美各类评论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同名电影的关注、对故事背景的关注、对小说内容及风格的关注、对译作身份的关注。而各类评论对译作身份的关注主要表现在译者和翻译质量两个方面,但其关注度远远不够,译者的'显形'仍有待时日。

  • 标签: 译者 严歌苓 金陵十三钗 译本评论 隐形
  • 简介:作者对1996年1月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的译本,和2002年12月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的译本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原作者商榷.

  • 标签: 郁离子 注译本 失误举例
  • 简介:作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在我国较为流行的《水浒传》的两个英译本为赛珍珠的AllMenareBrothers和沙博理的OutlawsofMarsh.本文笔者将对这两个英译本在翻译的风格转换及文化移植方面进行比较。

  • 标签: 比较 《水浒传》英译本 风格转换 文化移植
  • 简介:<正>《格斯尔汗传奇——蒙古英雄史诗》一书日文译本被列入日本东洋文库第566号,于1993年7月由平凡社(东京)出版。本书为32开精装本,共429页。译者若松宽,1937年生于神奈川县。京都大学研究生毕业,文学博士。现任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教授,是日本著名蒙古史专家,主要论文有:《准噶尔汗国的形成过程》(《东洋史研究》),《<格斯尔汗传>与熔铁传说》(《蒙古语言文学》)等。

  • 标签: 形成过程 译本 传奇 出版社 蒙古语言文学 东洋文库
  • 简介:编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它比全译更加自由灵活。本文探讨了编译策略在武侠小说《鹿鼎记》闵福德英译本中的体现,认为综合运用删减、增译、拆分、合并等编译方法能让译本易为目标读者所接受,从而使翻译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 标签: 编译策略 《鹿鼎记》英译本 跨文化交际
  • 简介:孔唐·丹白准美于18世纪创作了《水树格言》。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水树格言》的英译仅有两个版本,分别是国内的李正栓译本和国外的美国译本。目前,国内学界有对李正栓译本展开研究的,美国译本尚未被评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从翻译风格、译文忠实性和文化传递三方面对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以期让目标读者对不同的英译本有更深入的理解,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 标签: 《水树格言》 英译本 比较研究
  • 简介:由弗朗兹·库恩博士(Dr.FranzKuhn,1884-1961)翻译的《红楼梦》德文译本(《DerTraumderrotenKammer》)自1932年出版以来,至2002年已经再版20余次,发行超过10万册,并且被转译为英、法、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等多国语言文字出版,不仅在德语世界,更在整个欧洲广泛流传。德文译本以其优雅的语言、详略得当的删节以及适应西方读者口味的创造性改造,赢得了万千欧洲读者的心,至今畅销不衰。

  • 标签: 《红楼梦》 译本 德文 考证 底本 1932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民国时期评论家张定璜给予苏曼殊极高的评价,称“唯曼殊可以创造拜伦诗”,并称两位艺术家“过同一个生活”,因而可以译介创造。穆旦(查良铮)毕业于西南联大,后赴美留学,文学地位颇高;杨德豫曾获多项翻译奖,为现当代著名翻译家。本文首先探寻了苏曼殊与拜伦二人身世的相似之处,后从苏曼殊、穆旦、杨德豫译本入手,讨论苏曼殊译本的卓越性。

  • 标签: 苏曼殊 拜伦 译本对比
  • 简介:摘要:民国时期评论家张定璜给予苏曼殊极高的评价,称“唯曼殊可以创造拜伦诗”,并称两位艺术家“过同一个生活”,因而可以译介创造。穆旦(查良铮)毕业于西南联大,后赴美留学,文学地位颇高;杨德豫曾获多项翻译奖,为现当代著名翻译家。本文首先探寻了苏曼殊与拜伦二人身世的相似之处,后从苏曼殊、穆旦、杨德豫译本入手,讨论苏曼殊译本的卓越性。

  • 标签: 苏曼殊 拜伦 译本对比
  • 简介:摘要:预设作为句子或话语中隐含的信息或命题,对交际双方的话语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境则是语用预设的重要因素。试对比海明威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两个汉译本,探析译者如何走进小说的语境来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而使译文更加流畅优美。

  • 标签: 语用预设 语境 共有场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