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口腔种植修复中予以上颌内提升术的应用价值。方法:2021年5月-2022年3月是该研究选择病例的时段,将我院63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的资料予以回顾性方式抽取,遵循“治疗方式差异”对其行分组处理;其中31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种植修复技术,其余32例归于观察组予以上颌内提升术。结果:经与观察组临床疗效观测指标相比,对照组77.40%的临床疗效偏低显示(P<0.05)。术后经与对照组临床指标观测指标相比,观察组患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较高、菌斑指数偏低(P<0.05)。结论:与常规种植修复技术相比,在口腔种植修复中予以上颌内提升术更具优势,可提升治疗疗效、降低菌斑指数。

  • 标签: 口腔种植修复 上颌窦内提升术 临床疗效 骨吸收量 菌斑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翻瓣上颌内提升微创种植术联合Bicon短种植系统治疗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驻马店市中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研究组采用经牙槽嵴顶入路冲顶法行上颌内提升术联合同期Bicon短种植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翻瓣上颌内骨粉填塞联合延期种植普通种植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状况、种植体状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红色美学指数(PE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56%,40/41)高于对照组(90.49%,33/41),P<0.05;两组边缘骨吸收量、上颌底提升高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种植体完好率(92.68%,38/41)高于对照组(90.73%,29/41),P<0.05;术后3 d,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32%,3/41)低于对照组(24.39%,10/41),P<0.05。结论采用非翻瓣上颌内提升微创种植术联合同期Bicon短种植系统治疗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还可提高种植体完好度,缓解术后疼痛,增强美观度,具备安全性。

  • 标签: 上颌后牙区 单牙缺失 非翻瓣 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种植体根尖部与上颌底皮质骨的关系对上颌后牙区种植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ssisteddesign,CAD)软件建立标准种植体及上颌后牙区三维有限元模型(M1~M6),皮质骨厚度均为1mm,依据牙槽骨高度不同(10~14mm),种植体根尖部与上颌底皮质骨的关系如下。M1:种植体根尖部穿通上颌底皮质骨(底皮质骨的上表面与种植体根尖部位于同一平面);M2:种植体根尖部进入底皮质骨厚度的一半;M3:种植体根尖部恰好接触底皮质骨的下表面;M4~M6:种植体根尖部分别距离底皮质骨的下表面1、2、3mm。采用129N斜向加载,分别置于即刻负载与常规负载条件下,计算其应力分布、最大vonMises应力、种植体的最大位移和共振频率。结果除M1即刻负载外,最大vonMises应力均集中于种植体颈部周围的牙槽嵴顶皮质骨表面。无论即刻负载或常规负载下,种植体根尖部进入或穿通底皮质骨时,牙槽嵴顶皮质骨的最大vonMises应力降低,底皮质骨的最大vonMises应力增加,种植体的轴向共振频率显著增加,颊舌向共振频率显著降低。即刻负载条件下,当种植体进入或穿通底皮质骨时,其最大位移尤其是根尖部的最大位移小于其他情况下的最大位移。常规负载条件下,种植体颈部与根尖部的最大位移几乎不受种植体根尖部位置的影响。结论种植体根尖部与上颌底皮质骨的相对位置关系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应力分布、种植体的最大位移以及共振频率均有一定影响。种植体根尖部进入或穿通上颌底皮质骨有利于改善应力分布,减少种植体根尖部的位移,增加种植体的稳定性,尤其在即刻负载下作用显著。

  • 标签: 牙种植体 上颌窦 有限元分析 应力分布 共振频率分析 皮质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植入与上颌底位置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在颧牙槽嵴处安全植入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对19例正畸患者的37个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的颧牙槽嵴进行锥形束CT(CBCT)测量和分析,依上颌底位置分为低组与高组,比较2组之间颧牙槽嵴宽度的差别。同时测量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的根长,以确定上颌种植钉植入的部位。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组的颧牙槽嵴宽度显著小于高组的颧牙槽嵴宽度,低组24例,高组13组。男性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长度平均值为12.62mm和12.30mm,女性近远中颊根的长度平均值为11.53mm和11.15mm。结论上颌底的位置决定了颧牙槽嵴的宽度,高组可以为种植体植入提供足够的骨质宽度支持。为确保牙根尖组织的安全,应在根尖上方1~2mm以上植入。男性患者的植入部位约在釉-牙骨质界以上13.62mm,女性约为12.53mm。

  • 标签: 颧牙槽嵴微种植体 锥形束CT 上颌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时使用鼻内镜上颌球囊扩张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10月来我院就诊的112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其分为采用鼻内镜鼻窦开放术的对照组和鼻内镜上颌球囊扩张术的实验组,每组患者均为56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4.64%)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92.86%)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口鼻道复合体黏膜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79%)低于对照组(12.50%),数据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鼻内镜鼻窦开放术、鼻内镜上颌球囊扩张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均可获得显著效果,但后者安全性更高、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值得应用。

  • 标签: 鼻内镜鼻窦开放术 鼻内镜上颌窦球囊扩张术 真菌性鼻窦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植入与上颌底位置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在颧牙槽嵴处安全植入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对 19例正畸患者的 37个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的颧牙槽嵴进行锥形束 CT( CBCT)测量和分析,依上颌底位置分为低组与高组,比较 2组之间颧牙槽嵴宽度的差别。同时测量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的根长,以确定上颌种植钉植入的部位。采用 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组的颧牙槽嵴宽度显著小于高组的颧牙槽嵴宽度,低组 24例,高组 13组。男性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长度平均值为 12.62mm和 12.30mm,女性近远中颊根的长度平均值为 11.53mm和 11.15mm。结论:上颌底的位置决定了颧牙槽嵴的宽度,高组可以为种植体植入提供足够的骨质宽度支持。为确保牙根尖组织的安全,应在根尖上方 1~2mm以上植入。男性患者的植入部位约在釉 -牙骨质界以上 13.62mm,女性约为 12.53mm。

  • 标签: 颧牙槽嵴微种植体 锥形束 CT 上颌窦
  • 简介:目的:探讨鼻侧切开术结合鼻内镜辅助下治疗上颌癌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上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鼻内镜辅助下鼻侧切开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并与传统单纯鼻侧切开方式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所有30例患者癌肿病灶均顺利切除,术后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达63.3%,优于传统手术疗效。结论:鼻侧切开术结合鼻内镜辅助治疗上颌癌可清除鼻侧切开术肉眼不易发现的病灶,有效的起到清除肿瘤的功效。

  • 标签: 鼻侧切开 鼻内镜 上颌窦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上颌提升术中不植骨但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上颌后牙缺失并需行上颌内提升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不植骨,植入种植体统计79枚,对比患者术后即时和术后3个月时的X线片;结果64例患者患者在治疗后均无明显的不适感及相关并发症,且术后12个月内时种植体与周围骨结合效果良好,种植成功率为100%;结论行上颌内提升术同时植入种植体,手术创伤性较小,操作简便,且术后修复效果良好,种植体成功率较高,进而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和费用。

  • 标签: 上颌窦提升术 种植体 植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光纤内镜观察侧壁开窗上颌底提升术中黏骨膜的状态,为临床医师对于上颌黏骨膜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瑞城口腔医院种植外科行侧壁开窗上颌底提升术的66例患者(72侧上颌),其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56.2±11.5)岁(26~80岁)。术中使用光纤内镜对上颌黏骨膜的状态进行观察并分类。结果本组72侧上颌术中黏骨膜状态可分为以下4类,①Ⅰ类,占25%(18/72),骨膜完整,黏骨膜无损伤;②Ⅱ类,占39%(28/72),骨膜损伤,固有层未暴露;③Ⅲ类,占6%(4/72),骨膜破裂,固有层和上皮层暴露;④Ⅳ类,占31%(22/72),黏骨膜穿孔,骨膜层、固有层和上皮层均破裂。结论侧壁开窗上颌底提升术中上颌黏骨膜的状态可分为4类,对Ⅱ类及Ⅲ类黏骨膜状态应加以保护,避免发展为黏骨膜穿孔而产生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光纤内镜作为临床辅助检查手段,可提高术者对上颌底黏骨膜状态的把控,辅助黏骨膜剥离。

  • 标签: 上颌窦 上颌窦底提升 侧壁开窗 骨膜 黏骨膜 光纤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儿童上颌后鼻孔息肉的护理效果。方法:研究期(2018年1月-2021年1月)内,入组观察对象100例,均为儿童上颌后鼻孔息肉患者,且患者均于研究期内接受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围术期予以患者针对性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5.25±4.14)min,术中出血量为(29.41±5.28)ml,鼻腔通气时间为(3.31±0.41)d,住院时间为(4.49±1.01)d,鼻粘膜恢复时间为(5.51±1.48)d;疗效评估,患者中显效例数74例,有效例数25例,无效例数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9.00%(99/100);患者中出现1例鼻腔出血病例,1例术腔粘连病例,1例眶周轻微出血病例,总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00%(3/100)。结论: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儿童上颌后鼻孔息肉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内镜下球囊扩张术 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在上颌内提升种植牙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的行上颌内提升种植牙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选7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性护理,两组各35例,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的SAS评分、SDS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颌内提升种植牙围手术期中,应用综合性护理,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上颌窦内提升种植牙围手术期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在上颌内提升种植牙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的行上颌内提升种植牙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选7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性护理,两组各35例,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的SAS评分、SDS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颌内提升种植牙围手术期中,应用综合性护理,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上颌窦内提升种植牙围手术期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上牙槽后动脉(PSAA)与上颌底、牙槽嵴顶的位置关系,为上颌底提升术等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5年6-12月,对10%甲醛溶液固定的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的PSAA进行解剖,观察PSAA的走行特点.分别以上颌底、牙槽嵴顶为参照面分为上颌底组、牙槽嵴顶组,以上颌第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第一前磨牙为标志点,分别测量PSAA与上颌底、牙槽嵴顶的距离.结果PSAA由上颌动脉进入翼腭窝前发出,沿上颌骨体颞下面下行,发出分支与上牙槽后神经伴行进入牙槽孔;继而在上颌体内或上颌黏膜外经过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上方呈弓形向前上内走行,并发出分支止于上颌磨牙及前磨牙牙槽突颊侧牙根和黏膜.PSAA在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处与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15.57±0.53)mm、(16.07±0.30)mm、(18.96±0.43)mm、(21.27±0.61)mm,与上颌底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6.68±0.26)mm、(7.26±0.34)mm、(8.54±0.45)mm、(9.81±0.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SAA在由上颌第二磨牙向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走行过程中,与上颌底和牙槽嵴顶的距离均在上颌第二磨牙处最短,与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距离逐渐加大,准确测量PSAA在不同标志点与上颌底、牙槽嵴顶间的距离,为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有助于减少术中PSAA的损伤.

  • 标签: 上牙槽后动脉 上颌窦 牙槽嵴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骨挤压法行上颌底提升术如何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三组,每组20例;第一组常规行种植体埋入,第二组骨挤压法行上颌底提升术同期埋入种植牙,第三组行上颌底提升术后二期埋入种植牙。统计种植牙的存活率。结果各组存活率结果表明上颌磨牙区埋入种植体时用骨挤压和填骨法行上颌底提升术是提高存活率的有效手段,对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术后二期埋入种植体更安全有效。结论骨挤压法提升上颌底的过程中,改变了骨密度,增加了支持骨的高度,为种植体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标签: 骨挤压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 提高种植牙成功率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鼻 -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行内镜鼻窦术后上颌口黏膜恢复过程。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鼻 -鼻窦炎并发鼻息肉且行内镜鼻窦术患者共 105例 (123侧 ),采用手术钳在患者术前 2-4周与术后 4-6周、 12-14周时在其上颌同一位置取粘膜组织,观察并分析粘膜组织变化。结果:患者术前 2-4周与术后 4-6周、 12-14周的内镜检查发现息肉、粘稠涕现象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12-14周与术前 2-4周,术后 4-6周发现口阻塞、粘连现象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12-14周大部分粘膜组织恢复正常结构与功能。结论:慢性鼻 -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行内镜鼻窦术后大约 12-14周时间恢复较好,部分病变组织无法再次恢复。

  • 标签: 慢性鼻 -鼻窦炎 内镜鼻窦术 上颌窦口黏膜 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鼻-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行内镜鼻窦术后上颌口黏膜恢复过程。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鼻-鼻窦炎并发鼻息肉且行内镜鼻窦术患者共105例(123侧),采用手术钳在患者术前2-4周与术后4-6周、12-14周时在其上颌同一位置取粘膜组织,观察并分析粘膜组织变化。结果患者术前2-4周与术后4-6周、12-14周的内镜检查发现息肉、粘稠涕现象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4周与术前2-4周,术后4-6周发现口阻塞、粘连现象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4周大部分粘膜组织恢复正常结构与功能。结论慢性鼻-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行内镜鼻窦术后大约12-14周时间恢复较好,部分病变组织无法再次恢复。

  • 标签: 慢性鼻-鼻窦炎 内镜鼻窦术 上颌窦口黏膜 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底提升术后植骨高度变化。方法13例上颌后牙缺失剩余骨高度不足(<10mm)患者共16个种植位点进行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底提升术同期植入无机牛骨基质(BioOss)。术后即刻及二期复诊时拍摄CBCT测量上颌底提升高度,两者之间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上颌底提升高度从7.95-12.97mm,平均10.37±1.61mm;术后修复完成时间从4-10个月,平均6.0±1.76个月;术后复诊拍摄CBCT时间3-6个月,平均4.31个月,复诊上颌底提升高度从5.83-15.24mm,平均10.07±2.31mm;与术后即刻相比,上颌底提升高度改变幅度从-2.12-5.32mm,平均降低0.30±1.84mm,占术后即刻上颌底提升高度的2.9%,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1)。结论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底提升术后短期内大部分位点植骨高度降低,少部分位点植骨高度增加,总起来说植骨高度稳定无显著变化。

  • 标签: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 剩余骨高度
  • 简介:摘要慢性鼻窦炎因鼻道口的堵塞而引发上颌息肉、囊肿的形成。上颌内息肉和囊肿彻底切除的手术方法仍是上颌根治术(Cald-well-Luc手术)。近年来随着鼻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手术中主要是处理口鼻道复合体,扩大上颌自然开口,通畅引流,使上颌病变愈合。我们应用经鼻内窥镜下行上颌中、下鼻道融合开窗手术,手术创伤很小,病灶清除彻底,提高了手术的治愈率,我们于2006年10月~2014年10月经鼻内窥镜下施行上颌中、下鼻道融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病变120例(132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上颌窦病变 鼻内窥镜 创伤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