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0例中度、32例重度、64例肝硬化、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30例健康人,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以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下降最显著;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数较HBeAg阳性患者显著减少(P〈0.05);HBVDNA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严重的HBV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相关.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衰竭 T淋巴细胞亚群 HBV DNA
  • 简介:肝硬变患者存在高胃泌素血症,并与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hypertensiongastropaty,PHG)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通过一组慢性肝炎及肝硬变患者血清胃泌素的检测,探讨其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的关系。

  • 标签: 血清胃泌素水平 慢性肝病 慢性肝炎 高胃泌素血症 临床意 患者血清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羟基喜树碱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常规化疗方案治疗后,再在原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羟基喜树碱(10mg,Ⅳ,d1-10)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结果28例晚期恶性肿瘤中,常规化疗方案组,显效5例(17.9%);同一病人经过常规化疗方案治疗2-4疗程后,在原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羟基喜树碱继续治疗2—5疗程,显效CR9例(32.0%);化疗副作用:常规化疗组中,恶心呕吐13例:Ⅰ度7例,Ⅱ度5例,Ⅲ度1例。白细胞减少7例:Ⅰ度2例,Ⅱ度3例,Ⅲ度1例,Ⅳ度1例。脱发12例:Ⅰ度5例,Ⅱ度5例,Ⅲ度2例。羟基喜树碱组中,恶心呕吐18例:Ⅰ度10例,Ⅱ度7例,Ⅲ度1例;白细胞减少8例:Ⅰ度2例,Ⅱ度3例,Ⅲ度1例,Ⅳ度2例;脱发13例:Ⅰ度2例,Ⅱ度8例,Ⅲ度3例;腹泻2例;皮疹1例。二组患者均无肝肾功能损害及心电图异常。结论联合羟基喜树碱可以进一步提高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主要毒副作用有所增加,但是可以接受的。

  • 标签: 羟基喜树碱 晚期恶性肿瘤 临床疗效 联合化疗 药物毒副作用 口腔护理
  • 简介:背景:协同刺激分子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关系密切。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重要的负性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关配体结合后可诱导并维持肿瘤细胞的免疫耐受,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P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5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88例结直肠癌患者,以1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ELISA检测血清可溶性PD-1(sPD-1)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T细胞上PD-1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sPD-1含量和CD3+T细胞上PD-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sPD-1含量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部位无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PD-1高表达,且与肿瘤分期、转移呈正相关。检测PD-1有助于估计病情的进展,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标记物或抗肿瘤靶点。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流式细胞术
  • 简介:目的:探究胃肠肿瘤标志物诊断大肠癌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50例大肠癌患者视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其它胃肠疾病患者50例视为对照组以及健康体检者50例视为健康组,对各组的胃肠肿瘤标志物,包括糖链抗原72-4(CA72-4)、糖链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各胃肠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同对照组和健康组CEA、CA72-4、CA19-9水平相比,实验组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各胃肠肿瘤标志物单独诊断的有效性、敏感性、特异性相比,联合诊断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的临床诊断中,胃肠肿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提升临床诊断的效果。

  • 标签: 胃肠肿瘤标志物 大肠癌 诊断 价值
  • 简介:目的比较三种套扎术治疗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并发症、出血复发率。方法69例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橡胶圈套扎组23例,注气橡胶圈套扎组21例和尼龙线圈套扎组25例。结果三组静脉曲张消除分别为78%(18/23)、80.9%(17/21)和76%(19/25),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出血率分别为26%(6/23)、23.8%(5/21)和28%(7/25),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并发症均较少。注气套扎组每次治疗时间较短,平均10min。结论三组疗效均较好,价廉,可多次应用,并发症少,常规套扎术操作复杂,视野受限,抽吸冲洗困难,尼龙线圈套扎术无需放置外套管。但操作难度相对较高,注气套扎术操作简便,操作时间短,价格低廉,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应成为首选方法。

  • 标签: 套扎术 并发症 治疗 疗效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 简介: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9例,其中12例为拉米夫定治疗后出现YMDD变异者。治疗48周,检测血清HBV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和ALT。结果治疗48周时,全组血清HBVDNA水平下降到1.3×10。copies/ml,HBVDNA转阴率为56.4%,HBeAg转阴率为35.9%,HBeAg/抗-HBe转换率12.8%,ALT复常率为69.2%;YMDD变异组血清HBVDNA水平下降到7.9×10。copies/ml,HBVDNA转阴率为50.0%,HBeAg转阴率为25.0%,HBeAg/抗-HBe转换率8.3%,ALT复常率为58.3%;HBVDNA〉10。copies/ml组,血清HBVDNA水平下降到6.8×10。copies/ml,HBVDNA转阴率为0.0%,无HBeAg转阴和抗-HBe血清转换,ALT复常率为50.0%。结论阿德福韦酯是一有效的抗HBV药物。对HBVDNA野生株、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株均有抑制作用,HBVDNA基线水平低者疗效好,HBVDNA〉10。copies/ml者,疗效差。

  • 标签: 乙型肝炎 YMDD变异 阿德福韦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RE患者其中I级27例,Ⅱ级22例,Ⅲ级14例。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A组29例:使用达克普隆30mgqd连续应用4周。B组34例:达克普隆加中药疏肝降逆汤,达克普隆使用方法同A组,中药方剂组成如下:柴胡、黄芩、半夏、枳壳各10g,吴芋3g,黄连6g,旋复花15g,代赭石30g,丁香3g。水煎服200ml,每日1剂。湿热偏重加连翘10g、佩兰15g;阴虚甚者加沙参15g,石斛30g;脾虚者加白术6g。亦连续应用4周。结果:①临床症状改善情况:A组第4、8、12周症状缓解率为90.1%、87.6%、82.1%,分别低于B组94%、89.5%、86.3%,且P<0.01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②食管炎症治疗情况:治疗后第12周末复查胃镜A组总有效率为82.4%,B组为88.4%,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RE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中西医结合 临床观察
  • 简介:背景:生存素(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成员,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表达,对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生存素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以及胃癌组织中生存素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阐明生存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生存素mRNA和蛋白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胃癌组织中生存素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生存素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2.5%、25.0%和59.6%,生存素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O%、15.0%和51.9%,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肿瘤累及浆膜层、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Ⅲ~Ⅳ期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生存素mRNA和蛋白的表达率分别显著高于肿瘤未累及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Ⅰ~Ⅱ期者(P<O.05).结论:生存素在胃癌中有较高的表达率,其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生存素基因可能参与了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至胃癌的转化过程,可作为胃癌的独立预后指标.

  • 标签: 生存素 胃癌组织 表达率 癌前病变 肿瘤 TNM分期
  • 简介:背景:CIM0是免疫应答中的共刺激分子,通过与其配体CIMOL结合,参与介导免疫调节信号。研究显示在多种疾病状态下,外周血和体液可溶性CIM0(sCIM0)水平异常增高。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人院早期血清sCIM0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72例住院AP患者(MAP44例,SAP28例),以ELISA检测入院24h内血清sCIM0水平,2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以ROC曲线评价早期血清sCIM0对AP以及AP相关急性肺损伤(ALI)的诊断效能。结果:AP组入院24h内血清sCD4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SAP组又高于MAP组,并与入院24h内血清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13,P=0.000)。血清sCD40诊断A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6,最佳诊断界值为I〉29.45pg/mL;预测AP相关ALI的AUC为0.808,诊断效能明显高于APACHEII评分(AUC=0.733)、Ranson评分(AUC=0.648)和血清CRP(AUC=0.625),最佳诊断界值为≥47.96pg/mL。结论:早期检测血清sCIM0有助于早期识别AP、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测AP相关ALI的发生。

  • 标签: 抗原 CD40 胰腺炎 多器官功能衰竭 急性肺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76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血清CHE检测,并对其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总胆红素、胆固醇水平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慢性肝炎组、肝硬化和肝癌组的血清CHE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的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C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水平最低,并与Child-PughA级和B级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HE可敏感地反映慢性肝病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动态观察CHE的变化对判断慢性肝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慢性肝病 血清胆碱酯酶
  • 简介:目的观察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临床疗效。方法12例SAP患者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同时行CVVH治疗,每例次至少持续12h:监测并计算血气分析、血生化、CRP及APACHEⅡ评分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经CVVH治疗后,血气分析、血生化、CRP及APACHEⅡ评分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早期、及时、合理地使用CVVH治疗SAP,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是一项的重要措施。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治疗
  • 简介: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应用干扰素-α1b(赛若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床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 标签: 临床疗效 乙型肝炎临床 干扰素治疗
  • 简介:干扰素多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对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是否行抗病毒治疗仍有争议。我们对16例HBV携带者进行干扰素治疗,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50例HBV携带者及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源于1997年2月至1998年10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

  • 标签: 肝炎病毒 干扰素治疗 临床疗效观察 HBV携带者 慢性乙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
  • 简介:目的探讨以霉菌性食管炎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艾滋病并食管霉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霉菌性食管炎临床表现有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等消化道症状,及消瘦、发热等伴随症状。内镜表现食管黏膜白色或乳白色斑点及斑片样附着物,多呈条状融合,甚至融合成大片状白色苔样伪膜覆盖整个黏膜。结论临床及内镜医生应充分认识以霉菌性食管炎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 标签: 霉菌感染 食管炎 艾滋病
  • 作者: 廖虹姗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2-09-08
  • 出处:《药物与人》2021年第6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探讨诺氟沙星联合丽珠肠乐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12月到202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肠胃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3例,常规组采用诺氟沙星治疗,研究组采用诺氟沙星联合丽珠肠乐治疗常乐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改善时间明显更短(P<0.05)。结论:诺氟沙星与丽珠肠乐联合应用能够提高急性肠胃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症状表现,改善病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诺氟沙星联合丽珠肠乐;急性胃肠炎;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淤胆型肝炎高压氧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血流、肝功能、肝组织学、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30例住院的慢性淤胆型肝炎患者,用宁波产高压氧纯氧单仓治疗,剂量为2.5MPa,每天2小时,10天为一疗程,休息2天后再行下一疗程,共6个疗程。治疗前后用肝血流图仪和多普勒B超测定肝血流图收缩波和门静脉右支血流量;行肝穿刺活检术,取新鲜肝组织,常规透射电镜病理观察。结果治疗后肝血流图收缩波和肝门静脉右支血流量明显升高;肝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前后二次肝穿活检的10例患者中,9例患者肝组织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淤胆减轻;8例患者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和Kupffer细胞增生减轻;7例患者肝细胞变性坏死,汇管区炎症、毛细胆管淤胆减轻和溶酶体数量减少;6例患者肝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明显;3例患者肝细胞内内质网增生、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2例患者肝细胞内高尔基体扩张、贮脂细胞增生、间质纤维增生减轻。结论高压氧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可增加肝动脉及门静脉右支血流量,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和临床症状,有效地减轻肝细胞和毛细胆管淤胆及肝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损伤。

  • 标签: 高压氧 慢性淤胆型肝炎 超微结构 肝血流
  • 简介:对无肝性脑病临床症候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心理智力测试及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亚临床型肝性脑病的诊断,而重症肝病患者常同时存在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本研究通过对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心理智力测试、诱发电位检测及血浆内毒素水平测定,对心理智力测试和诱发电位指标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同时发现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与心理智力测试和诱发电位异常密切相关,提出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应警惕亚临床型肝性脑病的发生。

  • 标签: 亚临床型肝性脑病 心理智力测试 诱发电位 血浆内毒素
  • 简介:人宫颈癌基因(HCCR)是在宫颈癌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癌基因,可能通过负向调节p53而促进肿瘤发生。目的:检测HCCR在人胃癌、结肠癌、肝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以免疫共沉淀检测HCCR在消化系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HCCR在消化系肿瘤细胞株中的定位和表达.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CCR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CCR在消化系肿瘤患者外周血中有表达,肿瘤细胞株中其表达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HCCR在人胃癌、结肠癌、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相应正常或癌旁组织(P〈0.05)。HCCR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部位和肝癌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与其他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均不相关。结论:HCCR在人消化系肿瘤细胞和组织中表达较强,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有望成为消化系肿瘤诊断的标记物。

  • 标签: 人宫颈癌基因 胃肠肿瘤 肝肿瘤 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