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肝亚段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3例经病理学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行经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肝亚段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检测栓塞治疗前后肝功能、甲胎球蛋白(AFP)血液含量;应用Karnofsky评分标准评价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以1~3年生存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30d死亡率为1.89%.51例(96.23%)患者Karnofsky评分术后增加10分以上,生存质量提高.1~3年生存率分别为79.25%、66.04%、43.40%.肝功能改善,甲胎球蛋白(AFP)血液含量降低.结论: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肝亚段动脉栓塞治疗提高了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改善.

  • 标签: 肝细胞癌 丹参 肝亚段动脉 栓塞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量^(131)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r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CT融合显像在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thyroidcarcinoma,DTC)远处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将153例确诊为肺转移和(或)骨转移的DTC患者(均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57例、女性96例,平均年龄(45.5±18.26)岁。所有DTC患者于口服治疗量^(131)I[平均(147.97±45.35)mCi]后的80-96h完成^(131)I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并单独对SPECT、CT和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27例受检者经SPECT/CT显像显示为单纯肺转移(双肺转移109例、单纯右肺转移9例、单纯左肺转移9例)。其中80例SPECT图像表现为病灶摄碘或部分摄碘,另47例SPECT图像未见病灶明显摄碘。15例患者SPECT/CT中胸部CT图像未见肺内有转移性病变征象,但SPECT图像见异常~(131)I浓聚灶。所有153例患者中,26例SPECT/CT显像发现骨转移性病变,病灶部位最长见为脊柱(14例),然后依次为肋骨(6例)、四肢骨(6例)、胸骨(5例)、骨盆骨(5例)和锁骨(2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病灶部位^(131)I异常浓聚,但3例CT图像为阴性。结论:^(131)ISPECT/CT有助于诊断和评价DTC患者肺、骨等远处转移,可为DTC患者的疗效评价和治疗方案制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分化型甲状腺癌 碘放射性核素 融合显像
  • 简介:能谱CT是一种具有能谱成像功能的MSCT,通过其特有的能谱扫描及技术特征,可得到病灶的能谱分析图及能谱曲线,开创了多参数、定量分析的新型成像模式,能够客观反映病变的组织特征,对确定病变的组织来源和范围、鉴别诊断等具有研究价值。目前肺癌病理类型及累及的纵隔淋巴结的诊断金标准是组织活检细胞学检查,但其为有创检查。能谱CT通过对能谱曲线及物质定量分析,显著提高对肺癌病理类型、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必将成为诊断与评估肺内肿块及其病理类型的重要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能谱CT 肺肿瘤 病理学 纵隔 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研究超微血管显像(superbmicrovascularimaging,SMI)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在膀胱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患者行常规膀胱超声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者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SMI及CEUS检查,比较3种技术在膀胱占位性病变中血流显示的差异,并观察造影剂进入病灶的灌注模式,分析其灌注特点,最后与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5例膀胱占位性病变患者共36个病灶,其中膀胱恶性肿瘤31个、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2个、腺性膀胱炎3个。SMI与CEUS对膀胱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显示率为100%,明显高于CDFI(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提示恶性病灶35个,造影表现为快进慢退高增强;腺性膀胱炎1个,造影表现为慢进同退等增强。CEUS的诊断准确率为88.9%。结论:SMI与CEUS均能提高膀胱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显示率。CEUS能实时观察膀胱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其性质,具有较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

  • 标签: 超微血管显像 超声造影 膀胱占位性病变
  • 简介:乳腺纤维腺瘤发病率在乳腺良性肿瘤中居首位,而乳腺叶状囊肉瘤在临床恶性病变中也并不罕见,有的学者报道与乳腺癌之比可达1:20。国内有些学者认为,叶状囊肉瘤虽然可以由纤维腺瘤经肉瘤变而成,但是也可能开始时就是肉瘤。本文通过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二者超声影像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 标签: 乳腺叶状囊肉瘤 乳腺纤维腺瘤 超声影像相关性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分型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aorticvalve,BAV)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明确诊断为BAV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特点。结果:66例BAV患者年龄为8~91岁,其中男性(40例)平均年龄为(45.46±17.49)岁,女性(26例)平均年龄为(44.93±18.88)岁。男女患者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并发主动脉瓣狭窄(aorticstenosis,AS),平均年龄为(48.15±18.67)岁;12例并发主动脉瓣反流(aorticregurgitation,AR),平均年龄为(44.33±19.03)岁。并发AR者比并发AS者更年轻(P〈0.05)。BAV患者不同分型中,R-L型46例(69.7%)、R-N型17例(25.8%)、L-N型3例(4.5%)。三型之间并发AS、AR及升主动脉增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V男女患者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AV并发AR者比并发AS者更年轻;不同分型BAV患者之间并发AS、AR及升主动脉增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二叶式主动脉瓣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反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安全性。方法:研究时间 2018 年 10 月-2020 年 2 月, 收治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 120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眼压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观 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眼压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手术治疗之后的患者分别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胃营养干预,对照两种方法是否有促进患者恢复的临床效果方面情况差异。方法 在本院所有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手术后进行营养干预患者中抽取70例作为研究群体,随机分为观察、对照两组,人数一致的情况下选取不同干预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全肠外营养干预,观察组则使用早期肠内营养,对两组患者总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情况进行评价,分析营养情况和临床治疗干预之后的恢复情况,评价最终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分别开展干预之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总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情况更高一些(P<0.05),而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成反比,明显要更短一些(P<0.05),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 对于上消化道穿孔术后的老年患者来说,开展治疗干预的过程中,早期肠内营养要比全肠外营养的效果更好一些,可以积极促进患者的早期疾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并改善营养状态,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作用。

  • 标签: 老年 上消化道穿孔 手术治疗 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吲达帕胺、培哚普利联合治疗效果及影响。方法:纳入本院 2018 年 7 月 〜2020 年 5 月研究时间段内收治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90 例开展对比治疗研究,期间予以对照组(n=45 )培哚普利治疗,, 予以观察组(n=45) 吲达帕胺、培哚普利联合治疗。比较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恢复差异。结果:入院 2h 时患者血压、心功能量 化指标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

  • 标签: 吲达帕胺 培哚普利 高血压 心力衰竭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食管鳞癌术后复发转移病例的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特点,探讨PET/CT监测食管癌复发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4年12月食管鳞癌术后于本院行18F-FDGPET/CT检查的病例,对166例有复发和(或)转移的病例分析其复发或转移部位、频数及代谢程度。结果:166例患者中,局部复发45例,80%为吻合口原位复发,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病灶厚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149例转移病例中,单纯淋巴结转移占72.5%、单纯血行转移占4.7%、混合转移占22.8%。淋巴结转移以纵隔(66.8%)、锁骨上(39.2%)、腹膜后(21.1%)、腹腔(11.4%)为多,少数出现肺门、盆腔、颈部、腋窝、内乳区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以骨、肺、肝、胸膜为主,少数伴有肌肉、腹膜、脑、脾、心包、肾上腺转移。PET/CT可检出小于1.0cm的转移淋巴结(57例),淋巴结短径大于等于1.0cm组与小于1.0cm组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UVmax与淋巴结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食管鳞癌术后复发以吻合口局部为主,转移以淋巴结为主,少数为血行转移。PET/CT易检出复发转移病灶,在探测小于1.0cm淋巴结转移、非常见部位淋巴结转移、远处血行转移方面独具优势。

  • 标签: 食管癌 术后监测 复发转移 18F-脱氧葡萄糖
  • 简介: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不断进步,成像形式从反映病变解剖结构发展到反映病变代谢及功能特征。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作为分子成像的重要组成,已在临床逐步应用,尤其广泛应用于妇科常见肿瘤宫颈癌中。大量临床应用表明,PET/CT具有更准确的临床分期能力,能更早地判断治疗疗效响应、监测复发和残留肿瘤,以更好地判断预后,较CT和MRI展示出巨大优势和前景。

  • 标签: 宫颈癌 肿瘤分期 预后
  • 简介:目的:直肠癌的局部复发是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冷冻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3年10月-2016年8月共入组31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患者,行36次冷冻消融术,术后随访16~50个月。治疗后影像学随访采用盆腔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分析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1年内局部病灶控制率及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ratingscale,NRS),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疼痛评分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水平。结果:本研究技术成功率为100%,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6.7%。1年内局部病灶控制率为61.3%,局部病灶无进展期为(15.1±1.8)个月,OS为(17.9±2.3)个月。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12个月NRS疼痛

  • 标签: 中心临床研究 冷冻消融 单臂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使用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9-2020年来我院治疗且符合指标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60例,分组,实验组采用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单独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实验室病理检查数据,不良反应,并进行有效率比较。结果:两药联合使用时无论是临床指标还是实验室病理检查治疗效果都比单独使用效果更好,总的有效率也更高,但是对于不良反应依旧是治疗效果有点欠缺。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甲氨蝶呤 雷公藤多苷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56例经手术后病理学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均行颈部高频超声检查。计算高频超声诊断转移淋巴结的准确率,比较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特征、血流形态分型及颈部分布情况,记录转移性淋巴结的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256例患者中转移性淋巴结共1496枚,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共949枚。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转移性淋巴结1329枚、反应增生性淋巴结1116枚,准确率为91.21%(2230/2445)。转移性淋巴结中,门部高回声消失者占比86.90%,显著高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14.01%(P<0.05);转移性淋巴结中,14.71%可见囊性变,35.90%出现点状高回声,42.78%为周边型血流,反应增生性淋巴结未见以上征象。转移性淋巴结的血流形态分型以Ⅲ型、Ⅳ型为主,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以Ⅰ型为主。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分布无明显规律,转移性淋巴结以Ⅱ、Ⅲ及Ⅳ区较常见。1496枚转移性淋巴结中,26.87%为高阻力型,17.45%为中等阻力型,55.68%为低阻力型。结论: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的好发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在囊性变、点状高回声、周边型血流及门部高回声消失等征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结合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淋巴结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形态分型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淋巴结性质的鉴别,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甲状腺癌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转移性淋巴结 反应增生性淋巴结
  • 简介:目的:对比和分析聚桂醇注射液与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肾囊肿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人民医院72例肾囊肿患者行超声介入硬化治疗的临床效果,聚桂醇组(n=39)和无水乙醇组(n=33)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抽尽囊液,分别注入聚桂醇注射液和无水乙醇进行硬化治疗,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术后6个月的疗效。结果:聚桂醇组和无水乙醇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39/39)和97.0%(32/33)。治疗过程中,聚桂醇组5例诉轻微胀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5/39),显著低于无水乙醇组10例短暂刺激性腹痛和5例持续性腹痛、醉酒样症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5.5%,15/33)(P〈0.05)。术后6个月随访,聚桂醇组治愈率82.1%(32/39),与无水乙醇组治愈率81.8%(27/33)相仿;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最大径〉8cm肾囊肿的治愈率为56.0%(14/25),显著低于≤8cm肾囊肿的治愈率100%(47/47)(P〈0.05)。结论:聚桂醇硬化治疗肾囊肿的疗效与无水乙醇相仿,其优势是硬化剂可保留在体内,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好。囊肿大小是影响硬化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超声引导 肾囊肿 聚桂醇 无水乙醇 硬化治疗
  • 简介:目的:提高对吉非替尼所致间质性肺病变(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因吉非替尼所致ILD并引起死亡病例的临床和CT表现;回顾复习2003-2007年公开发表的中、英文关于吉非替尼不良反应报告的文献。结果:2例有多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为男性,有长期吸烟史。分别于口服吉非替尼第7、18天后发现ILD,第11、25天后死亡。在胸部CT上2例均表现为两侧广泛的磨玻璃样肺实变,前部肺组织病变较轻、实变分布较少。在国内大约有574例使用吉非替尼的中文文献报道,发生ILD6例,无死亡病例。全球使用吉非替尼引起ILD的大约1%(在日本大约为2%,全球其他地区为0.3%),吉非替尼所致ILD的死亡率大约为1/3。结论:吉非替尼所致ILD是严重的、临床上不能忽略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于高危人群和使用时定期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

  • 标签: 吉非替尼 间质性肺病变 文献复习
  • 简介:【摘要】探究超声波在诊断早期输卵管异位妊娠的临床应用对提升诊断准确性的价值。方法以 2019 年 1 月 1 日-2019 年 12 月 31 日

  • 标签: 超声波 输卵管异位妊娠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实施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复发率。方法:针对 72 例本医 院诊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纳入实验资料, 2019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是抽取时间,以奇偶对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每 组各 36 例。分别予行常规治疗、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比对两组治疗前后宫内微环境相关指标、临床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 结果:(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前宫内微环境相关指标具有一致性,显示出数据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治疗后宫内白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a、干扰素Y 低于参照组,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加骨瓣植骨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共 90例,随机分为螺钉固定组和联合治疗组,螺钉固定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联合治疗组则应用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加骨瓣植骨术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不同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螺钉固定组,同时骨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螺钉固定组 (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加骨瓣植骨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治愈率高、股骨头坏死率低、安全性好等特点,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 骨瓣植骨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