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1 个结果
  • 简介:<正>君道论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中心问题之。对君权、君主人格设计无疑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殷周君主观念中天道与君道分合的发展历程,从历史和逻辑的两个方面对儒家君道论进行检讨。王权出现的具体时间,已难确考。从殷墟甲骨卜辞看,至迟到了商代,王权已相当成熟。甲骨文中的“王”字,徐中舒先生认为象人端拱而座之形;又有人释为斧钺之形。因此可知,从字的形体上已全面反映出了王权存在的基本性质。《战国策·秦策》:“王,有天下也。”《韩非子·五蠹》:“夫王者,能攻人者也。”此诸说从王权的职能上求解,符合殷王的

  • 标签: 儒家思想 思想体系 孟子 韩非子 荀子 人格
  • 简介:阳明心学的成就离不开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与融合,王阳明早年对道家道教更是甚为痴迷,然而王阳明后来却对道家道教明确采取了种批判否定的态度,而这种巨大的思想转向与王阳明多年习练养生术的切身体会关系密切。自身的需要促使王阳明早年长期热衷于养生术的修炼,可得到的却是彻底的失望,遂而领会长生之虚妄。打破迷悟的王阳明进而转向对德性自我的真己的养护,养生必得有益于养心,这种对德性之心的修持也成为阳明心学形成的关键。从养生到养德的态度转变,也是了解道家道教思想对阳明心学形成所起影响不可缺少的条线索。

  • 标签: 道家道教 养生 养心
  • 简介:《韩诗》学派的学者大多《诗》、《易》兼修,这对于完善《韩诗》的学术体系,提高其学术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考载籍,得两汉、魏晋时期兼习《诗》、《易》的《韩诗》学者共计26人,其中习《韩氏易》者3人,《梁丘易》者2人,《孟氏易》者7人,《京氏易》者8人,兼习《盂氏易》、《京氏易》者1人.习《易》家数不明者5人。

  • 标签: 《韩诗》学派 《易》 《诗》《易》兼习
  • 简介:风险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它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系列对未来的不确定、未知的后果和影响。这种风险本质上是人为的风险,其对未来影响的严重超出了以往思想家们最大的想象空间并挑战着传统的伦理学观念,因而呼唤着全新的理论应答。所谓风险伦理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当代人针对自身决策行为给予未来人造成的可能的负面后果的种伦理应对,它是种思考未来和考量前景的道德理论。

  • 标签: 风险本质 伦理学 责任原则 科技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 想象空间
  • 简介:<正>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门科学,是在电子技术高度发展、在社会科学中的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门交叉边缘学科。它超越国界、阶级、种族的界线。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成果。它使人们对社会传播活动的观察研究有了更新的视野,对传播规律的把握也更准确了。

  • 标签: 社会科学 人民群众 文化成果 传播手段 社会成员 大众传播媒介
  • 简介:《礼记·缁衣》是阐述孔子政治与伦理道德学说的专篇。郭店简和上博简的《缁衣》篇是目前所见最接近原初状态的古本,两种简本的首章皆为“缁衣”章,可见此章是为全篇的统领。此章内容的中心是通过对于缁衣与巷伯的对比,说明民众能够辨别美、丑之重要。周人的社会理念中,以文王为美的化身,演绎出圣王崇拜,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有深远影响。

  • 标签: 礼记 缁衣 美丑之辨 孔子思想
  • 简介:<正>苏州市儒学研究会,在原老年大学儒学研究会的基础上,经过年多的筹备,于1987年2月25日至27日召开正式成立大会暨第届年会。与会者大多是已离休的老同志,也有部分中青年知识分子和社会各届人士。在会上交流的论文有十二篇,涉及的课题较为广泛,而且带有苏州地方特色,学术讨论气氛极

  • 标签: 儒学研究 学术讨论 苏州市 社会 中青年知识分子 地方特色
  • 简介:五行说的起源与殷商时期的农业经验有关,指有了"水"浇溉,"火"烧荒,"木"、"金"作农具的条件后,就可以在"土"上种植和收获了,是种有固定中心的系统认识.西周以后,五行先抽象发展为地舆世界的基本元素,构成"相生"、"相胜"的关系,后又扩大为对于整个宇宙世界的般认识;认识的系统形式则是无固定中心和有固定中心并存.因为经验认识在历史的过程中积淀为传统的先验的存在,加上统治者用以阐释政治历史的规律和现实政治的合理性,秦汉时期五行说异变成了种关于价值规范和认识模式的先验信念.

  • 标签: 五行说 经验性认识 先验信念 认识模式 价值规范 文化思想
  • 简介:象数作为易学的生命之源,本身蕴藏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含义.本文从对象数学的重新审视出发,通过把易象还原为原本的区别特征,阐发阴阳变易与境域生成的关系,揭示象数的终极价值.

  • 标签: 象数 二项对立 变易
  • 简介:近来,随着城镇医疗救助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医疗救助给付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8-2012年287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运用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测量与分解法,考察了城镇医疗救助给付水平不平等性地区差异的构成因素和贡献因素。结果发现:城镇医疗救助给付存在比较严重的"横向不公平"问题。特别是2010年以来,城镇医疗救助给付水平的地区不平等日趋显著。其中,从地区特征来看,给付水平的不平等主要来自地区内,以东部地区不平等最为严重。从给付结构来看,"救助"(资助参保)较"二救助"(大病救助)不平等更为凸出。本研究还发现,加大"救助"人均给付的投入力度,有助于降低总体给付的不平等

  • 标签: 城镇医疗救助 横向公平 给付水平 给付结构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 简介:<正>收到《管子学刊》1989年第4期,拜读了胡家聪同志的《〈国蓄〉篇的“平籴”思想发微——兼论〈国蓄〉作于田齐时代》,有些想法,即草成此文,以就正于胡家聪同志。胡家聪同志对《管子·轻重》的著作年代素持战国说,有多篇论文发表。上文第部分继续就《国蓄》作于战国提出了六条“内证”。这六条是:(1)“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2)“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废其所虑而请”。(3)“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4)“天子籍于币,诸侯籍于食。”(5)“前有万乘之国而后

  • 标签: 著作年代 方法论问题 战国 西汉说 管子 内证
  • 简介:12月2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余敦康、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等40余名学者出席。会议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主持,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等在会上致辞。与会学者围绕汤介先生的思想进行研讨。汤介1927年出生于天津,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等职。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儒家哲学、中西文化比较等,曾在中国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高校任客座教授。

  • 标签: 汤一介 新轴心时代 学术思想 中央编译出版社 发布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颜钧(1504-1596),号山农,明代后期泰州学派思想家,也是同时期儒学民间化运动①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王艮的"大成仁学",形成套以仁为核心、以神为特征、以实践为旨归的"大中哲学"②思想.在泰州后学中,颜钧尤以独特的体仁工夫论及实践著称于世.即以工夫论而言,他将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说化为大中哲学的"体仁之方",但在具体进路上,又将之分作两个层次:"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前者表现为提出"制欲非体仁"、"体仁之妙即在放心"以及"从心、从、从情"等思想,主张疏导和顺任心性自然流行,此即所谓"放心体仁"说;"不逾矩"即是"知及仁守,庄莅动礼",意在顺任、放逸之后及时纠偏补正,诉诸知性见闻,并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这是儒学中贯的"戒慎涵养"工夫.但是从"放心体仁"到"戒慎涵养"的工夫路径,其中所呈现出的阶段割裂了工夫的连续和整体性,并且也与他所追求的体圆融大异其趣.本文试就此问题作探讨.

  • 标签: 工夫论 心体 王艮 后学 仁学 泰州学派
  • 简介:齐文化、鲁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起的地域文化。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这说明这两种地域文化有诸多共同之处。然而细分之下,齐文化与鲁文化又具有各自的特点,“齐文化以务实、尚变性、开放、兼容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恪守礼乐、重德尚恩等显著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以往学者研究齐、鲁文化,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个性特征,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如何由优秀的地域文化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从地域文化的视阈下研究齐文化与鲁文化则比较少见。邱文山著《地域文化视阈下的齐文化与鲁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则是这研究角度下的新著作。

  • 标签: 齐鲁文化研究 地域文化 文化视阈 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燕山出版社
  • 简介:<正>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小平同志的这段话,对于如何搞好企业管理,提出了十分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在这里评述的就是现代西方的管理理论之:以人为中心的Z理论。笔者和李直主编的《企业与人》书中作过系统介绍。为了节省篇幅,下面以述为主,少作评论。

  • 标签: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理论述评 当今世界 劳动生产率 社会主义 日本人
  • 简介:有关儒家“仁爱”思想的研究,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是“仁”这个字的起源,即它最初的构形以及与此相联的本义。战国玺印文“[身心]”的发现和释读,使人们看到了“仁”字的新的构形,也使重新理解“仁”的意义有了可靠依据。郭店竹简中所有的“仁”字(七十多个)都写作“[身心]”,不仅进步确证了古“[身心]”字的存在,而且提供了有关儒家“仁爱”观念的新文献,为研究“仁”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活力。

  • 标签: “仁爱”思想 “仁”字 身心合一 郭店竹简 儒家 德性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