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4 个结果
  • 简介:为了促进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进程,势必要全面系统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基准的研究工作.理论上,水、土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依赖和关系密切的系统;同时,水生态毒理及其质量基准研究起步早,研究方法相对成熟.因此,从水质基准来推导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从土-水系统中污染物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行为两方面简要阐述污染物在土-水系统中的分布规律;然后,扼要介绍了平衡分配(EqP)理论及其在环境质量基准研究中的应用;之后,从EqP方法的不确定性、毒理数据选用的争议性、K.c的局限性和分配系数的确定方法选择性等方面,探讨了平衡分配法在土壤环境质量基准研究中应用的瓶颈问题;最后,对此项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 标签: 土壤环境质量基准 水质基准 环境标准 平衡分配法 分配系数 生态毒理效应
  • 简介:随着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加剧和营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重金属元素及营养金属元素肠道吸收过程的探讨及其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Caco-2细胞模型能有效的模拟人体小肠上皮细胞的转运与吸收过程,可结合基因技术、分子技术等手段用于研究人体肠道吸收物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首先,总结了近年来利用Caco-2模型对镉、铬、铅、砷等多种重金属及铜、铁、锌、钙等多种营养金属在小肠内的吸收、转运方式、代谢机制及影响吸收、转运过程的各类条件等的研究工作,然后对Caco-2细胞模型研究方法及其在未来评估金属人体生物有效性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标签: CACO-2细胞 金属 体外试验 生物有效性 转运与吸收 健康风险评估
  • 简介:研究考察了不同行业废水对4种微藻24h和72h的急性毒性效应。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海水小球藻(Chlorellaspp.)以及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为指示生物,采用COD浓度较高的焦化厂实际生产废水和制药厂实际生产废水、COD浓度较低的印染厂生化处理后出水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作为受试水体,以微藻的生长抑制率为测试指标,评价微藻对不同行业废水的急性毒性效应和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废水对4种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有所不同:焦化废水对等鞭金藻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制药废水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最为明显,印染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对海水小球藻的毒性较为显著,说明不同微藻对不同行业废水毒性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上述研究结果为废水毒性评价中受试物种的选择提供了基础数据。

  • 标签: 焦化废水 印染废水 制药废水 城市废水 微藻 生物毒性评价
  • 简介:为了解大蒜鳞茎浸提液的化感作用,研究了不同浓度大蒜鳞茎浸提液对耐抽薹生菜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耐抽薹生菜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随着大蒜鳞茎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对根的影响大于对茎的影响,对耐抽薹生菜幼苗茎的生长表现为低浓度促进作用、高浓度抑制作用,对耐抽薹生菜幼苗根的生长表现为随着大蒜鳞茎浸提液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 标签: 大蒜鳞茎浸提液 耐抽薹生菜 化感作用 种子发芽 幼苗生长
  • 简介:以冕宁县的生态规划为例,通过对冕宁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背景的研究,确定其生态城市建设的定位,通过分析冕宁县城市的现状,得出了冕宁县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思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对城市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生态功能划分的原则包括生态城市功能区划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域相关原则、部分与整体协调原则、相似性原则、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原则以及区域特色原则等等.通过对冕宁县城市生态区域的划分,将生态规划彻底融入冕宁县的总体规划之中,进一步改善冕宁县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将冕宁建设成为生态县.

  • 标签: 生态规划 生态功能划分 生态城市 总体规划
  • 简介:我国城市当前普遍存在室外大气PM2.5与室内甲醛(FA)联合污染状况,二者均被报道在单独暴露下可以导致肺损伤并诱导和诱发哮喘的急性发作,但其联合污染的具体效应,以及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为探究PM2.5和/或甲醛暴露对小鼠的肺损伤及其可能的机制,分别将雄性Balb/c小鼠分为以下6组:对照组,AZD8055组,PM2.5组,FA组,PM2.5+FA组,PM2.5+FA+AZD8055组。染毒结束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肺组织氧化损伤,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DNA损伤,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crosslink,DPC)系数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含量,以及细胞凋亡、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含量。结果表明,当吸入气态甲醛浓度为3mg·m-3,气道滴注PM2.5浓度为2.5mg·mL-1时,肺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气管重塑和炎症细胞浸润。ROS显著上升,GSH显著下降,DPC、8-OH-dG以及Caspase-3都显著上升。添加AZD8055后,肺组织损伤效应更加显著。PM2.5复合甲醛的暴露导致小鼠肺损伤具有协同作用,氧化应激及其下游的DNA损伤可能是甲醛联合PM2.5致小鼠肺损伤的一种重要机制。

  • 标签: PM2.5 甲醛 复合暴露 肺组织损伤 分子机制
  • 简介: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内涵建设要素及专业评估现状,基于生态思想下提出专业内涵建设由核心要素、支持要素和输入输出要素组成,构建了专业内涵建设框架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 标签: 专业内涵建设 要素 框架体系 内容
  • 简介:尽管针对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工作较多,但是针对其生态风险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工作比较少见。基于2012年2月和2013年4月对洞庭湖9个具有代表性监测点位的采样分析以及相关监测历史资料的收集,采用Hakanson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了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Cd、Hg、As、Cu和Pb的含量分别为0.60~20.7mg·kg-1、0.090~0.640mg·kg-1、10.4~83.7mg·kg-1、17.9~70.9mg·kg-1和16.9~95.8mg·kg-1,其大小顺序为Pb〉Cu〉As〉Cd〉Hg。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单因子生态风险程度顺序为Cd〉Hg〉As〉Pb〉Cu,Cd和Hg为主要重金属风险污染物,其中Cd为首要污染物;全湖RI值在117.10~589.80之间,平均289.99,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根据Hakanson提出的分级标准,南洞庭湖区Cd具有极高的生态风险,全湖生态风险程度为中。初步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除Hg外,其它重金属生态风险均有一定上升,其中以Cd的上升趋势较明显,全湖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由低生态风险上升到中生态风险,提高了一个等级。因此,洞庭湖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应以湘江和资水的Cd为重点。

  • 标签: 重金属 污染 生态风险 变化趋势 洞庭湖 表层沉积物
  • 简介:河蚬作为原产并广泛分布于我国及东南亚的双壳类淡水软体动物,是我国众多水域的底栖优势种。河蚬对水体污染物具有较强累积能力,已成功用于水体沉积物生物富集及生物毒性效应研究。但应用于沉积物毒性鉴别评估(TIE)研究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标准指标测定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此,本研究在调查底栖生物在我国沉积物毒性研究的基础上,以河蚬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我国生态分布等生物学背景,系统分析其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特征以及相关生物毒性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河蚬作为我国特色的沉积物毒性鉴别评估(TIE)受试生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河蚬 底栖生物 生物累积 毒性效应 沉积物
  • 简介:在现今世界范围内,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已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农业病虫害以及用作室内杀虫剂,因此对人类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急性毒性研究已经有较多成果和进展,但对其长期慢性影响至今仍缺乏明确论证。此综述从PubMed、EBSCO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了国内外已发表的、有关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动物实验、人群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的长期、慢性影响的典型研究论文,并从中筛选出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神经毒性、生殖发育毒性、免疫毒性与肿瘤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长期接触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可能对人体产生的神经、生殖及免疫系统方面的危害,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无害化农药杀虫剂提供参考思路。

  • 标签: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 健康危害 毒性效应
  • 简介:运用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获得太湖水体中铜的急性水质基准值为1457μg·L^-1,慢性水质基准值为326μg·L^-1;不同类别物种敏感性存在差异,无脊椎动物较脊椎动物更敏感,甲壳类敏感性大于鱼类.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法与传统的物种敏感度分布法相比,更全面合理地考虑多种毒性效应,曲线拟合效果好,受数据量大小影响较小,结果更加稳定.研究结论可为铜水质标准的修订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水生生物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水质基准 太湖
  • 简介: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中纳米银颗粒(AgNPs)是使用量最高的纳米材料.本文主要总结了AgNPs在水环境中的赋存、AgNPs的环境行为、AgNPs对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及影响AgNPs毒性效应的因素,最后对AgNPs在河口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纳米银颗粒 微生物 环境行为 毒性效应
  • 简介:西葫芦(CucurbitapepoL.)对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氯化物的超强吸收能力已被证实,意味其具有指示区域土壤持久性有机氯化物污染状况的潜能。本研究采用农田小区试验,考察了西葫芦不同组织器官(根、过渡茎、茎、叶和果实)在6个生长期对有机氯化物的累积吸收行为;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分析了种植土壤及西葫芦各组织器官中的21种有机氯农药(OCPs)和18种多氯联苯(PCBs)。结果表明,西葫芦可将根吸收的OCPs和PCBs传递到过渡茎和茎。不同生长期采集的西葫芦根、过渡茎和茎中的OCPs和PCBs浓度基本稳定,无明显生物稀释效应,且此3个组织器官中OCPs和PCBs的分布模式与土壤中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因此,可以用西葫芦根和茎中持久性有机氯化物的浓度指示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氯化物的污染水平,根和茎的采样时间可以不受西葫芦生长期的限制。

  • 标签: 多氯联苯 有机氯农药 土壤 西葫芦
  • 简介:以浑河水系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应用筛分水平浓度法初步探讨了浑河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铜、铅、锌和镉)沉积物质量基准推荐值。结果表明,筛分水平浓度法获取的浑河沉积物铜、铅、锌和镉的质量基准分别为46.69、39.18、140.03和0.54mg·kg-1(以干质量计)。通过与不同国家及地区指定的重金属质量基准推荐值以及本地区采用其他方法推导的重金属基准推荐值进行比较,推算出本研究获取的4种重金属沉积物质量基准推荐值接近所有数据的中间值。由于本研究中用于推导沉积物质量基准的数据相对较少,导致获取的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推荐值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 标签: 重金属 沉积物质量基准 筛分水平浓度法
  • 简介:二氧化硫(SO2)是大气中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SO2的大量排放使城市空气污染不断加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SO2不仅可以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而且对心血管系统,甚至生殖系统都会产生影响;毒理学研究也表明SO2对人和动物多种组织器官均有毒性作用,有些毒作用甚至比肺组织的改变还要严重,SO2是一种全身性毒物.而通过产生各种自由基引起器官组织发生氧化损伤作用可能是SO2毒作用的一种主要机制.

  • 标签: 二氧化硫 流行病学 毒理学
  • 简介:为比较硫化镉量子点(CdSquantumdots,CdSQDs)与常规硫化镉(CdS)对小鼠的遗传毒性作用,将30只昆明种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dSQDs组和常规CdS组,通过经口灌胃法进行染毒,其中CdSQDs组和常规CdS组染毒剂量为100mg·kg^-1,对照组为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染毒35d后将小鼠处死,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取小鼠一侧附睾观察精子畸形率,并取双侧肾脏做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比较,CdSQDs组和常规CdS组小鼠DNA损伤和精子畸形率均显著升高(p〈0.05);CdSQDs组小鼠DNA损伤程度及精子畸形率均显著低于常规CdS组(p〈0.05);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显示,两种材料均可引起小鼠肾脏病变,但CdSQDs组小鼠病变程度明显轻于常规CdS组.以上结果提示,CdSQDs和常规CdS均会对小鼠产生一定程度的遗传毒性作用,但CdSQDs毒性低于相同剂量的常规CdS.

  • 标签: CDS量子点 常规CdS DNA损伤 精子畸形
  • 简介:水体中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影响鱼类性别决定过程,对鱼类产生明显的雌、雄性化效应.为深入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性别决定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介绍了鱼类性别决定基因SRY和DMY基因在鱼类性别决定中的作用,以及Sox、DMRT、CYP和Vasa、Dax1、Foxl2等鱼类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对鱼类性别决定的调控作用,综述了各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引起的鱼类雌、雄性化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影响鱼类性别决定的作用机制,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 标签: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鱼类 性别决定 基因
  • 简介:在建立新型一体化AmOn反应器的数学建模方法的基础上,对比实验结果及数值模拟结果,对影响新型一体化AmOn反应器运行效果较大的相关参数(气水比、C/N值和污泥龄)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进行了运行优化,为实现反应器的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依据.图6,参7.

  • 标签: 新型一体化AmOn反应器 活性污泥2D模型 运行优化
  • 简介:为探讨藻细胞膜电信号对重金属离子的响应特征,运用细胞外表面技术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淡水藻——大型轮藻(Nitellaflexilis)藻细胞膜电位和膜电阻对汞、镉、铅的快速反应.结果表明,细胞膜电位和膜电阻对汞、镉响应灵敏且快速,30min内即对1μmol·L^-1Hg^2+、Cd^2+表现出超极化和膜电阻增大反应,而5、10μmol·L^-1Hg^2+、Cd^2+则在15min内引起细胞去极化、膜电阻减小,且剂量效应显著.细胞膜电信号对Pb^2+的响应浓度为100μmol·L^-1,30min内细胞先去极化后超极化,膜电阻持续增大.重金属作用前后相比,高浓度Hg^2+、Cd^2+(5、10μmol·L^-1)导致藻细胞不可逆损伤,而其低浓度所致的损伤可恢复.Pb^2+致藻细胞不可逆损伤的最低浓度为500μmol·L^-1.对比膜电信号对3种离子的响应特点,发现藻细胞膜电位和膜电阻对Hg^2+和Cd^2+的响应灵敏度大于Pb^2+.

  • 标签: 藻细胞 膜电位 膜电阻 重金属 快速反应
  • 简介:添加型高氯代阻燃剂得克隆(dechloraneplus,DP)因为在环境中表现出普遍存在性、持久性、生物富集性、长距离迁移性和毒性,近年来迅速引起各国环境科学家的关注和重视。DP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等电子产品塑料中,粗放式电子垃圾拆解活动已被证实是环境中DP的重要污染来源之一。为探讨电子垃圾拆解区及其周边地区大气中DP的污染特征、呼吸暴露剂量和影响因素,对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贵屿(GY)及其周边地区陈店(CD)和对照市区(广州市天河区,TH)进行大气采样和DP分析,并运用MonteCarlo模拟计算其日呼吸摄入剂量,同时对暴露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受当地粗放式电子垃圾拆解活动的影响,GY大气中的DP平均浓度(范围)高达(1119±1021)pg·m-3(410~3381pg·m-3),远高于CD(52.2±30.2,20.9~102pg·m-3)和TH(5.04±2.73,0.967~9.43pg·m-3);受GY大气污染扩散迁移的影响,CD大气中的DP浓度也显著高于TH(t-test,P=0.006);GY大气中反式DP的比例(fanti)与DP商业品(fanti=0.70)无显著差异(t-test,P=0.08),这与其存在本地排放源一致,而TH大气中的fanti显著低于DP商业品(t-test,P=0.000);3个地区居民的DP日均呼吸摄入剂量(pg·kg-1·d-1)分别为:GY成人1888,儿童1912;CD成人60.9,儿童62.8;TH成人5.16,儿童5.25;呼吸速率是DP日呼吸摄入剂量的主要贡献因子,其次为大气中的DP浓度和体重,体重对于儿童的影响远高于成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GY及其周边地区居民均处于较高DP呼吸暴露风险中。

  • 标签: 氯代阻燃剂 得克隆 电子垃圾 大气气溶胶 呼吸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