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精氨酸治疗,观察组(n=4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静脉滴注和乳果糖灌肠联合治疗,两组均治疗2w。结果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21例,无效8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15例,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HE计分为(2.71±0.68),与对照组的(2.67±0.74)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HE计分为(0.87±0.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4±0.56)(P〈0.05);观察组治疗后TBIL(89.7±28.1)μmol/L和血氨(70.3±24.5)μmol/L较对照组(172.5±49.3)μmol/L,97.4±32.7)μmol/L明显下降(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HE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血氨水平,缓解HE严重程度。

  • 标签: 肝性脑病 门冬氨酸鸟氨酸 乳果糖 保留灌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臂旁核乙酰胆碱转移(ChAT)阳性神经元与小鼠恐惧记忆形成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ChAT-ires-cre小鼠18只,8~9周龄,体重22~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Cre依赖AAV-DIO-hM3Dq-mcherry(Gq)病毒/氯氮平-N-氧化物(CNO)组、Gq/生理盐水(NS)组和Cre依赖AAV-DIO-mcherry (mc)病毒/CNO组。Gq/CNO组小鼠臂旁核注射Gq病毒,3周后腹腔注射CNO 2 mg/kg;Gq/NS组小鼠臂旁核注射Gq病毒,3周后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mc/CNO组小鼠臂旁核注射mc病毒,3周后腹腔注射CNO 2 mg/kg。3组小鼠均于腹腔注射后30 min进行条件性恐惧实验。再进行全脑切片,观察病毒表达情况及ChAT阳性神经元投射脑区。结果与Gq/CNO组比较,Gq/NS组和mc/CNO组测试阶段僵立状态时间百分比升高(P<0.05)。Gq/mc病毒携带的荧光蛋白mcherry表达于小鼠臂旁核神经元,并与mcherry-ChAT存在共表达;ChAT阳性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投射到红核、黑质、中央杏仁核、丘脑前背侧核、终纹床核。结论臂旁核ChAT阳性神经元参与了恐惧记忆形成的调控,其被激活后会导致恐惧记忆受损,此调控可能是通过中央杏仁核实现的。

  • 标签: 臂旁核 胆碱O-乙酰转移酶 记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组蛋白去甲基转移酶Jmjd3在先兆子痫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介导的表观修饰调控先兆子痫患者的Th1/Th2失衡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产科23例初产妇先兆子痫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分娩的19名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逆转录即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先兆子痫患者和正常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 cells,PBMC)中组蛋白去甲基转移酶Jmjd3 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孕妇外周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的含量;RT-PCR检测先兆子痫和对照组小鼠脾脏中Jmjd3、Tbx21和Cxcr3的mRNA水平;免疫磁珠法分选出对照组和先兆子痫小鼠脾脏初始CD4+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其H3K27me1和H3K27me3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分析先兆子痫小鼠脾脏中H3K27me3去甲基化修饰水平。结果与正常孕妇相比较,先兆子痫患者PBMC中Jmjd3 mRNA水平明显升高,血清中IFN-γ水平显著升高,IL-4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较,先兆子痫小鼠脾脏Jmjd3 mRNA水平明显升高,且在先兆子痫小鼠中,Tbx21和Cxcr3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先兆子痫小鼠初始CD4+T细胞H3K27me3水平明显降低(P<0.05),H3K27me1则没有变化;ChIP分析表明,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较,先兆子痫组小鼠CD4+T细胞H3K27me3在Ifng启动子区的募集明显降低,而在Il4启动子区的募集明显升高(P<0.01)。结论不论是在先兆子痫患者还是小鼠中,组蛋白去甲基转移酶Jmjd3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进而诱导Ifng启动子区的H3K27me3发生去甲基化修饰,促进初始CD4+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发育,导致Th1/Th2失衡,这可能是促进先兆子痫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先兆子痫 表观修饰 组蛋白去甲基转移酶Jmjd3 辅助性T细胞
  • 简介:摘要17α-羟化缺陷(17OHD)是由编码17α-羟化(P450c17)的CYP17A1基因突变所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合成障碍的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高血压、低钾血症、性发育异常等为其主要表现,由于该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误诊率和漏诊率高。结合目前最新的研究证据,介绍17OHD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可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 标签: 17α-羟化酶缺陷症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高血压 低钾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ALP)、α-L-岩藻苷(AFU)和γ—谷氨酰转移(GGT)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联合检测83例原发性肝癌和50例健康人血清AFP、AFU、ALP和GGT,并分析水平差异。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LP、AFU和GGT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比单项检测高。结论联合检测AFP、ALP、AFU和GG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甲胎蛋白 碱性磷酸酶 &alpha -L-岩藻苷酶 &gamma -谷氨酰转移酶
  • 简介:摘要目的小承气汤配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71例疗效观察。方法将71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承气汤口服或鼻饲,3次/d,14d为1疗程。结果小承气汤配合门冬氨酸鸟氨酸可明显降低血氨和改善肝功能(P<0.05),治疗肝性脑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承气汤配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是治疗肝性脑病有效方法,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承气汤 肝性脑病 药物治疗 门冬氨酸鸟氨酸 血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复方氨基酸(6AA)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例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治疗组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复方氨基酸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精氨酸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10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肝功能、血氨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5%,明显高于对照组64.29%(P<0.01),肝功能、血氨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复方氨基酸对纠正肝性脑病,改善肝功能疗效较好。

  • 标签: 门冬氨酸鸟氨酸 复方氨基酸(AA) 肝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性脑病患者采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模式的效果及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肝性脑病患者78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9)与参照组(n=39)。其中,单一应用乳果糖治疗的患者纳入参照组,联合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及乳果糖治疗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对比2组治疗后肝部功能参数及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总胆红素、丙氨酸基转移酶、天冬氨酸基转移酶及白蛋白参数明显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组间差异性较大(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与乳果糖联合治疗模式在肝性脑病患者中具有显著成效,应予以临床推广普及。

  • 标签: 门冬氨酸鸟氨酸 乳果糖 肝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静脉滴注并联合乳果糖灌肠,用药7天。对照组给予精氨酸静脉滴注7天,观察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0%,治疗组与对照组各自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比较血氨、肝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静脉滴注联合乳果糖灌肠能更好地降低血氨,改善肝功能,对肝性脑病治疗效果更佳。

  • 标签: 肝性脑病 门冬氨酸鸟氨酸 乳果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METTL14)介导长链非编码RNA EIF3J反义RNA1(lnc EIF3J-AS1)异常表达对胆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确诊的10例胆管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胆管癌组织METTL14 mRNA和lnc EIF3J-AS1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ETTL14的蛋白表达。选取胆管癌细胞株HUCCT1和RBE,分为对照组和METTL14或lnc EIF3J-AS1敲低组,对照组分别转染相应的阴性对照的慢病毒,METTL14或lnc EIF3J-AS1敲低组分别转染干扰METTL14或lnc EIF3J-AS1表达的慢病毒。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AKT蛋白表达。结果胆管癌组织METTL14 mRNA和lnc EIF3J-AS1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075±0.012比0.031±0.006,0.140±0.032比0.064±0.012),且METTL14 mRNA与lnc EIF3J-AS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83,P=0.0007)。胆管癌组织METTL14蛋白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354±0.131比0.187±0.183)。与对照组相比,胆管癌细胞株HUCCT1和RBE METTL14敲减组lnc EIF3J-AS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0.217±0.020比1.000±0.052,0.149±0.066比1.000±0.045)。HUCCT1细胞和RBE细胞lnc EIF3J-AS1敲减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下降(5.00±0.58比23.33±0.33,20.33±0.67比70.67±0.33;12.00±0.58比25.00±2.52,22.33±0.89比43.67±0.33),且EGFR与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0.109±0.015比1.000±0.018,0.226±0.036比1.000±0.051;0.118±0.052比1.000±0.069,0.132±0.098比1.000±0.02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METTL14介导胆管癌中lnc EIF3J-AS1异常表达可促进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

  • 标签: 胆管肿瘤 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EIF3J-AS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转移P300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手术标本,检测肝癌组织中P300、CD90、甲胎蛋白(AFP)、Ki-67、CD34的表达。同时收集保存于医院实验室的42例肝脏血管瘤标本、56例有中重度肝硬化背景的肝组织标本,检测组织中P300的阳性表达率。分析P300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P300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分别为11.9%(5/42)、32.1%(18/56)、57.0%(57/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192,P<0.001)。肿瘤分级(χ2=9.337,P=0.009)、T分期(χ2=8.794,P=0.032)、临床TNM分期(χ2=6.121,P=0.013)、AFP(χ2=11.040,P=0.001)、CD90(χ2=9.903,P=0.002)、CD34(χ2=4.066,P=0.044)对P300表达有明显影响。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300的异常表达与AFP(r=0.335,P=0.001)、CD90(r=0.328,P=0.002)、CD34(r=0.264,P=0.047)的表达均呈正相关,但与Ki-67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发现,P300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7.6%,阴性表达患者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96,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P300阳性表达(RR=2.554,95%CI为1.261~4.502,P=0.009)、CD90阳性表达(RR=3.574,95%CI为1.021~11.980,P=0.030)和TNM Ⅱ~Ⅳ期(RR=0.332,95%CI为0.105~0.596,P=0.002)是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300阳性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性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预后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γ-谷氨酰环化转移(GGCT)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来自潍坊市人民医院的8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10例癌旁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GGCT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8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GGCT表达阳性率为61.6%(53/86)。GGCT蛋白主要在肿瘤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部分病例的细胞核中也有表达。GGCT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肿瘤最大径(P=0.025)、病理分级(P<0.001)和病理分期(P=0.020)有关。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T1期患者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GGCT蛋白的表达高于Ta期患者(P=0.034),GGCT阳性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低于GGCT阴性患者(P=0.02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数量(OR=3.320,P=0.024)和病理分期(OR=5.029, P=0.009)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GGCT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和进展有关。GGCT阳性的早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更容易发生复发。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γ-谷氨酰环化转移酶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γ-谷氨酰环化转移(GGCT)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来自潍坊市人民医院的8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10例癌旁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GGCT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8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GGCT表达阳性率为61.6%(53/86)。GGCT蛋白主要在肿瘤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部分病例的细胞核中也有表达。GGCT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肿瘤最大径(P=0.025)、病理分级(P<0.001)和病理分期(P=0.020)有关。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T1期患者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GGCT蛋白的表达高于Ta期患者(P=0.034),GGCT阳性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低于GGCT阴性患者(P=0.02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数量(OR=3.320,P=0.024)和病理分期(OR=5.029, P=0.009)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GGCT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和进展有关。GGCT阳性的早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更容易发生复发。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γ-谷氨酰环化转移酶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预后
  • 简介:腐霉根腐病严重影响着大豆种子发芽和植株的生长,谷胱甘肽转移是植物与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相互作用的主要,在失活有毒化合物,保护植物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从腐霉菌侵染的抗病大豆灰不支黑豆中分离出GmGST26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GmGST26的序列特征、结构、大豆GmGST家族基因的进化关系及表达数据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DGE表达谱数据分别对GmGST26基因在不同抗病品种中的表达特点及在抗病大豆互作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腐霉菌侵染大豆后GmGST26基因上调表达,GmGST26编码225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92,具有明显的GSTs蛋白的典型结构域,属于GSTs家族中Tau亚家族,与GmGST7的相似性为98.22%,属旁系同源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主要在根部表达,其次为花,该基因在腐霉菌、疫霉菌与大豆互作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应激反应上调基因,且防卫反应负调控。

  • 标签: 大豆 谷胱甘肽转移酶 分子特征 表达模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胆囊结石患者术前肝功能水平对隐匿性胰胆反流(OPBR)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行胆囊结石手术治疗的249例患者,同时收集术中胆汁和临床资料。根据胆囊胆汁淀粉水平将纳入患者分为OPBR组(胆汁淀粉>110 U/L)和对照组(胆汁淀粉≤110 U/L)。比较两组术前肝功能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在两组间有差异的肝功能指标γ-谷氨酰转移(GGT)和碱性磷酸(ALP)对OPBR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PBR的相关因素。结果249例患者中男83例,女166例,年龄50(37,62)岁;其中对照组218例,包括男70例、女148例,年龄49(36,61)岁;OPBR组31例,包括男13例、女18例,年龄58(51,65)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指标,OPBR患者的GGT[M(Q1,Q3)][35(18,59)U/L]和ALP[80(71,97)U/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9(13,34)、69(57,83)U/L;均P<0.01]。ROC曲线提示术前GGT和ALP水平对OPBR有预测诊断作用,其各自的诊断界值和ROC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GGT≥30 U/L,0.656(0.542~0.770),P=0.005;ALP≥70 U/L,0.693(0.613~0.77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GT≥30 U/L[OR(95%CI)=2.856(1.260~6.473),P=0.012]和ALP≥70 U/L[OR(95%CI)=3.685(1.314~10.333),P=0.013]是胆囊结石患者合并OPBR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术前肝功能评估对胆囊结石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其中GGT和ALP是预测胆囊结石患者合并OPBR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胆囊结石病 隐匿性胰胆反流 γ-谷氨酰转移酶 碱性磷酸酶
  • 简介:背景与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种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细胞瘤,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和放射疗法,2005年批准使用替莫唑胺,化学疗法的效果才得以确定。本文比较中国香港原发性GBM患者接受同期放化治疗或单纯放疗的生存时间,探讨GBM肿瘤组织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甲基化状态在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期间35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并接受过同期放化治疗或单纯放疗的中国香港GBM患者的资料,从石蜡包埋的GBM肿瘤组织中分离出基因组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链反应方法(MSP)检测基因MGMT甲基化状态。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比较同期放化治疗或单纯放疗和MGMT甲基化或非甲基化状态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35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4岁。35例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是4.7个月(3.1-6.2个月)和11.7个月(6.5-16.6个月),其中18例仅接受单纯放疗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是4.2个月(3.4-5.0个月)和5.8个月(2.0-9.6个月),17例接受同期放化治疗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是6.0个月(2.0-10个月)和13.2个月(8.1-18.3个月),P值〉0.05。15例(43%)肿瘤组织中存在MGMT甲基化,MGMT甲基化和非甲基化患者的中位OS分别是16.9个月(12.7-21.1个月)和10个月(5.8-14.1个月),P值〉0.05。结论: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单纯放疗比较,接受了同期放化治疗的GBM患者显示出了更长的总体生存趋势,MGMT甲基化可能是GBM的明显预后较好的因素。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分子标志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 替莫唑胺
  • 简介:背景与目的: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阳性胶质瘤易对甲基化类药物耐药。本研究应用奥沙利铂(oxaliplatin)甘露醇与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联合方案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观察其对恶性脑胶质瘤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其不良反应。方法: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我科收治48例经病理活检确诊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WHOⅢ级24例,WHOⅣ级24例)。基于肿瘤组织MGMT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选择化疗方案。MGMT阳性(+或++)者接受VM-26与oxaliplatin甘露醇联合方案化疗。方案为VM-26,80-100mg/(m2.d),d1~3,4周重复一次;oxaliplatin甘露醇,130mg/(m2.d),d1,4周重复一次。按RECIST(ResponseEvaluationCriteriainSolidTumours,RECIST)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NCI)评价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48例患者资料完整,均可行近期疗效评价。上述病例共行160周期化疗。化疗周期数为2至8(中位周期数为3.3)。依据意向性治疗原则(intention-to-treatprinciple,ITT),无明确可评价病灶9例(18.8%),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3例(6.3%),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11例(23.0%),稳定(stabledisease,SD)12例(25%),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13例(27.1%)。客观有效率(CR+PR)为47.9%(95%CI,37%~80%),疾病控制率(CR+PR+SD)为72.9%(95%CI,50%~90%)。最常见的严重毒性反应是Ⅲ度或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6%(17/160)。最常见的轻至中度毒性反应依次为脱发(68.8%)、中性粒细胞减少(58.8%)、疲乏(48%)、便秘(41.2%)以及恶心、抑郁与呕吐(均为32%)。结论:基于肿瘤组织MGMT检测结果,VM-26与oxaliplatin甘露醇联合方案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是安全的,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总反应率、疾病控制率。

  • 标签: 胶质瘤 高级别 化疗 替尼泊苷 奥沙利铂甘露醇
  • 简介: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及支链氨基酸治疗肝性脑病(HE)的疗效。方法将84例HE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2组予常规治疗+门冬氨酸鸟氨酸及支链氨基酸;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7d血氨(NH3)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变化;测试数字连接试验(NCT)及数字符号试验(DS),比较2组神志清醒时间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2组治疗7d后NH3、TBiL、ALT、NCT、DS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神志清醒时间、总有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及支链氨基酸治疗HE可以显著降低血氨水平,保护肝功能及改善认知功能,疗效确切。

  • 标签: 肝性脑病 醒脑静 门冬氨酸鸟氨酸 支链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