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方法探讨与护理体会。方法:本次研究针对本院 2019年 4月 -2019年 6月本院新生儿 200例,按照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的静脉采血方式,对实验组 100例患儿采用桡动脉采血方式,对于不同的采血,一次采血成功率,有效率以及采血过程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问题。结果:实验组一次采血成功率 48例( 96.00%),一次采血失败例 2例( 4.00%);对照组一次采血成功例 46例( 92.00%),一次采血失败率 4例( 8.00%);实验组一次采血有效例 45例( 90.00%),一次采血无效例 5例( 10.00%);对照组一次采血有效率 39例( 78.00%),无效率 11例( 22.00%);不良事件中,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31例( 62.00%),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为 38例( 76.00%),( p< 0.05)。结论:综上所述,采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和常规采血差异性不大, 但是可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建议临床研究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桡动脉采血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静脉采血,对照组给予末梢采血,对两组受检人员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小板、平均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量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检查指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WBC、RBC、PLT、HTC、Hb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验指标中MCHC、MCV、MCH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采血方法不同,检验结果不同,相比末梢采血,静脉采血的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采血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观察组行静脉血采血,对照组行末梢血采血,比较两种检验方法中患者PLT、HCT、Hb、WBC及RBC差异。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检测指标中的Hb、HCT、RBC、WBC差异明显(P<0.05);MCV、MCH及MCHC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者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采血的结果准确客观,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采血方法 静脉血 临床价值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已于我院检验科接受血常规检查的100例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资料,包括采血方式包括静脉血和末梢血,采血时间均为早7点,采血时均是空腹状态,采集血样后两组的血常规检验手段相同,每份血样分两次检验,通过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的两次血常规指标数值的统计学比较来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末梢血组的两次间组内比较发现其中WBC、RBC、HBG、MCV、MCHC、PLT6项指标的数值统计学比较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组的两次间组内比较发现8项检查指标数值统计学比较差异性均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组之间各项对比同样存在差异性,且差异性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血组在检查过程中,波动数值小,更能准确反映血常规变化,临床建议多采用静脉血采血检查血常规。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 静脉血 末梢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进后的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1~8月新生儿病房住院治疗的新生儿2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股静脉穿刺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斜穿刺法进行股静脉穿刺采血,比较两组采血技术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完成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标本溶血率和穿刺部位组织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进后的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可以明显地缩短操作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血标本溶血率和穿刺部位组织损伤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 标签: 股静脉 穿刺 采血方法 新生儿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 比较直接静脉采血、留置针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19 年 1 月 - 2019 年 10 月我院收治的 56 例 行血常规检验的 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别 采集患者肘静脉血、留置针静脉血以及 左手无名指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测,对三种采血方法对检测指标水平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静脉组与留置针组患者 RBC 、 WBC 、 Hb 、 PLT 、 HCT 、 MCV 、 MCH 以及 MCHC 水平均显著高于末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静脉组和留置针组的 RBC 、 WBC 、 Hb 、 PLT 、 HCT 、 MCV 、 MCH 以及 MCHC 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末梢采血法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与静脉采血血常规的 检测结果不一致; 留置针采血与直接静脉采血的检测结果之间未见 明显差异。

  • 标签: 直接静脉采血 留置针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在我院进行采血的体检人员共80例,分为末梢血与静脉血各4O例,并用SYSMEXXS-800i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进行多次比对实验。结果采静脉血和末梢血测定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比容(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的结果进行此较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应采用静脉血取代末梢血检测血常规。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 检验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查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的检查效果做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本院健康体检人员118例,按照随机原则将体检人员划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采用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查,参照组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两组人员的WBC、Hb、Hct、RBC、MCV、MCH、MUCH、PLT等血常项目的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实验室检查得知,静脉血的WBC、RBC、Hb、MCHC、PLT及HCT等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与末梢血检查结果相比较更低,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特征;而MCV、MCH的检查结果两组人员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特征(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中,不同采血方法的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采集静脉血做血常规检查,以提升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常规检查 静脉血 末梢血 效果对比
  • 简介:目的探讨在预约式机采血小板采集模式下新鲜血小板的供应是否得到充足及合理控制冰冻血小板库存的可行性。方法通过电话沟通预约、网络QQ预约、微信平台预约等方法,再根据当日医院的预约数量、新鲜血小板的库存量、冰冻血小板的库存量,合理分配与反馈预约信息。结果在预约式机采模式下,预约采集比例达到95%,新鲜血小板的供应也100%得到满足,冰冻血小板的库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预约式模式与随机性模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预约式采集血小板模式,改变了以往机采血小板的随机被动捐献模式,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强,工作效率提高,既可满足临床新鲜机采血小板的需求,又可合理控制冰冻血小板的库存,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预约平台 随机 模式
  • 简介:【摘要】: 目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方法探讨与护理体会。方法:本次研究针对本院 2019年 4月 -2019年 6月本院新生儿 200例,按照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的静脉采血方式,对实验组 100例患儿采用桡动脉采血方式,对于不同的采血,一次采血成功率,有效率以及采血过程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问题。结果:实验组一次采血成功率 48例( 96.00%),一次采血失败例 2例( 4.00%);对照组一次采血成功例 46例( 92.00%),一次采血失败率 4例( 8.00%);实验组一次采血有效例 45例( 90.00%),一次采血无效例 5例( 10.00%);对照组一次采血有效率 39例( 78.00%),无效率 11例( 22.00%);不良事件中,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31例( 62.00%),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为 38例( 76.00%),( p< 0.05)。结论:综上所述,采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和常规采血差异性不大, 但是可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建议临床研究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桡动脉采血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124例行血常规检验患者,采血方法分别为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对患者均行同期采集,并在采集后对两种不同方法所采集的标本进行检测,分析比较检测结果。结果所选全部患者采集均成功,静脉血常规检验与末梢血常规检验结果相比,红细胞血红蛋白(MC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比容(MCV)、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血小板(PLT)比较,末梢血检验水平要显著低于静脉血(P<0.05),但白细胞(WBC)水平则高于静脉血,差异经分析亦存在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结果可见,应用静脉血行血常规检验,其结果更加稳定,且各项指标相比也较末梢血检验准确,静脉血检验值得医院做普遍性推广使用。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
  • 简介:目的探究不同的静脉采血方式对溶血现象的实际影响,及相应预防的对策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静脉采血的1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两组,分别为参照组与分析组,前组患者采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采血,后组病患接受真空式采血,比较两组病患血液样品出现溶血现象的发生率。结果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方式的参照组病患血液样品发生溶血现象的共有18例,占比为21.95%,而采用真空采血方式的分析组病患血液样品发生溶血现象的共有6例,占比为7.32%,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采用真空采血的方式进行,同时加以实施合理的溶血预防对策,以此降低血液溶血现象的发生,提高样品检测准确率。

  • 标签: 一次性注射器静脉采血 真空采血 溶血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患者四种静脉采血方法对血液标本溶血现象的影响,找出一种最佳的静脉采血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5—9月需要静脉采血的400例急诊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各100例。A组采用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采血;B组采用留置针连接注射器采血;C组采用单纯真空采血采血;D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记录每种方法的溶血情况。结果各组血标本的溶血率为A组12%,B组23%,C组2%,D组28%.结论C组溶血率最低,A组次之,B组较高,D组最高。

  • 标签: 急诊室 采集静脉血 标本溶血 真空采血管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选择了我院在 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1 月收入与治疗的 90 例体检患者 为研究对象,把这些患者随机与平均分配了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 45 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实施了两种 采血方法, 对照组:应用末梢采血方法。观察 组 : 应用静脉采血方法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数据,得出研究结论。结果: 对照组在 WBC 、 RBC 、 PLT 、 HCT 、 Hb 、 MCV 指标上数值分别为 5.92±1.11 、 3.75±0.22 、 231.21±49.36 、 0.41±0.01 、 143.25±15.65 、 95.65±14.54 ; 对照组在 WBC 、 RBC 、 PLT 、 HCT 、 Hb 、 MCV 指标上数值分别为 4.87±1.02 、 2.98±0.21 、 207.35±43.54 、 0.33±0.02 、 103.25±14.65 、 80.36±10.32 。观察组在 WBC 、 RBC 、 PLT 、 HCT 、 Hb 、 MCV 指标上数值更接近实际(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结论:通过研究发现,观察 组应用静脉采血方法,产生的效果较好。因此,静脉采血方法的应用价值更高。

  • 标签: 不同采血方法 末梢采血 静脉采血 血常规检验 应用 价值
  • 简介:【摘要】血常规对临床疾病的诊治有积极意义,在实际的检测过程,进行血标本的采集是关键。在血常规检验中,包含动脉、静脉及末梢三种采血方式,不同采血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分析不同采血方法的差异性对于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预后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血常规检验中的不同采血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采血方法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定位方法在小儿股静脉采血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4例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施行传统的触摸股动脉搏动的定位方法,观察组则采用股三角凹陷内触摸股动脉搏动的定位方法。结果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血肿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股静脉采血过程中,应用股薄肌定位方法可有效提高股静脉穿刺成功率,极大程度上减轻患儿受到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股静脉采血 定位方法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