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由于维生E本身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结构,并且存在多种同系物,所以,在进行该成分的测定时,存在着多种方法,例如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气相色谱法等等。本文首先研究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保健食品中维生E成分的进行检测的实验,包括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实验设备以及具体实验方法,其次对此次维生E成分检测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 标签: 保健食品 维生素E类成分 检测 质量评价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IL)-2在免疫调节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作用于效应细胞激活免疫反应,另一方面可作用于调节性T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因此成为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靶点之一。低剂量的IL-2已用于某些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但因其不良反应限制了IL-2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了提高IL-2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了多种IL-2突变蛋白,为IL-2在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 标签: 白细胞介素-2 突变蛋白 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介1-53(IMD1-53)对于多柔比星引起的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8~9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单纯随机抽样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多柔比星组(DOX组)和多柔比星+ IMD1-53组(IMD组)。造模5 d后,戊巴比妥麻醉小鼠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造模7 d后,乙醚麻醉后摘眼球取血,颈椎脱臼处死小鼠。记录小鼠体重、心脏质量/胫骨长度比值(HW/TL)。取小鼠心脏做HE染色。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1β(IL-1β)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心脏中IMD受体及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体外培养小鼠骨髓巨噬细胞,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骨髓巨噬细胞中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多柔比星引起小鼠心脏功能损伤,DOX组小鼠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40%、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下降43%、HW/TL下降37%(均为P<0.01)。HE染色显示,心肌间质炎症细胞聚集。Elisa方法测量血清中IL-1β含量升高54.2%,心脏中NLRP3、caspase-1蛋白水平分别升高18.47和24倍(均为P<0.01)。与DOX组相比,IMD组小鼠的存活率升高33%,LVEF升高44%、LVFS升高51%(均为P<0.05),心肌间质炎症细胞聚集明显减轻,血清中IL-1β含量降低20.4%,心脏中NLRP3、caspase-1蛋白水平分别降低70%和67%(均为P<0.01)。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DOX组相比,IMD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1β含量降低41.6%,骨髓巨噬细胞中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分别降低31.8%、32.4%(均为P<0.01)。结论IMD1-53可以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轻多柔比星引起的心脏毒性,从而提高小鼠心脏收缩功能。

  • 标签: 中介素1-53 多柔比星 NLRP3炎症小体 小鼠 心肌损伤
  • 简介:背景心肌内皮-1(ET-1)及其受体ETA和ETB在心衰中表达增加。但ET-1及其信号通路在心肌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仍不明了。方法和结果将人的ET—1cDNA置于对强力霉素(DOX)调控的转录活化因子(tTA)应答的启动子下游。得到的转基因小鼠(ET^+)与心肌特异表达tTA(MHC-tTA)的转基因小鼠杂交。与非双转基因小鼠(NBT,ET^+/tTA^-;ET^-/tTA^+;ET^-/tTA^-)相比,或与DOX处理的BT同窝鼠相比,双转基因小鼠(BT,ET^+/tTA^+)心肌中ET-1多肽水平显著升高(40.1±4.7versus2.6±1.2fmol/mL。P〈0.003)。撤除DOX处理后,BT小鼠在第5周及第11周间死亡率逐渐上升。

  • 标签: 内皮素-1 双转基因小鼠 扩张型心肌病 炎症反应 过表达 条件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天麻(Gastrodin)在小鼠海水淹溺性急性肺损伤(SW-ALI)中对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25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5组SW-ALI组和SW-ALI+gastrodin组(每组设置3个时间点0h,6h,12h,其中SW-ALI0h作为空白对照组)。在小鼠建模前10min,腹腔注射gastrodin(30mg/kg),SW-ALI组注射PBS作为对照。在实验点收集每组的肺泡灌洗液(BALF),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肺泡灌洗液中IL-1β和TNF-α的表达,记录48h内小鼠的存活率。脂多糖(LPS)刺激小鼠肺泡上皮细胞MLE12,分为空白对照组、LPS刺激组(1ug/ml)、LPS+gastrodin组,定量PCR检测刺激0、4、8h时IL-1β、TNF-α的表达,蛋白印迹实验检测P65和IκB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单纯SW-ALI组比较,SW-ALI+gastrodin组48h内的存活率上升,肺泡灌洗液中IL-1β、TNF-α的水平降低。体外实验表明,gastrodin能够抑制LPS诱导肺泡上皮细胞IL-1β、TNF-α的表达,并且抑制P65和IκB的磷酸化水平。结论gastrodin能够通过抑制肺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SW-ALI小鼠肺脏中炎症因子的产生,缓解SW-ALI导致的肺部炎症

  • 标签: 天麻素 海水淹溺 急性肺损伤 肺上皮细胞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慢性肾脏病严重程度与维生D水平及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并记录慢性肾脏病严重程度与维生D水平及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慢性肾脏病患者的25(OH)D水平低于正常人,在炎症水平方面均显著高于正常人,3-4期慢性肾脏病患者的25(OH)D水平高于5期患者,炎症水平低于5期患者,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维生D缺乏或者不足和炎症水平升高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病情进展之间有紧密联系,在临床检查中应用于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病情价值较高。

  • 标签: 慢性肾脏病严重程度 维生素D水平 炎症反应 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冠心病(CHD)的主要发病原因。病变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但在发展成为CHD的病人中,只有1/2的人表现为血脂增高。因此,Ross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大量研究证实了这种假设。许多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冠脉)局部或全身的炎症与免疫反应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所致的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AS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 标签: 炎症 冠心病
  • 简介:近十余年来,已有较多的资料证明炎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各个阶段。Ross于1999年著文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炎症性疾病。认为血浆炎性分子(CRP,IL-6)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降低炎性分子水平的药物,可减少发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危险性,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可减少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率。

  • 标签: 炎症性疾病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心血管疾病 分子水平 脑卒中
  • 简介:江南,总能让人联想起一条蜿蜒的小河,河水如一条弯曲的丝带环绕着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小楼,小楼里住着一位优雅秀气的水乡姑娘,清纯俏丽的眼睛映出烟幕朦胧的细雨。

  • 标签: 中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课外阅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κ-阿片受体激动剂(kappa-opioid receptor agonists, KORs)对CPB老年大鼠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的影响。方法清洁级老年SD大鼠60只,体重400~50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组)、CPB组(C组)、KORs+CPB组(U组)、KORs+CPB+κ-阿片受体拮抗剂(Nor-BNI)组(N组)、KORs+CPB+血红加氧酶(heme oxygenase-1, HO-1)拮抗剂(ZnPP-IX)组(Z组)。各组大鼠于CPB后1 d行水迷宫测试(记录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游行距离)后,放血处死大鼠取海马,置于福尔马林和-80 ℃冰箱中待测。H-E染色观察海马形态学变化,ELISA检测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ethylene dioxyamphetamine, MDA)、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等指标浓度,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HO-1蛋白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其他4组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游行距离减少(P<0.05);与C组比较,U组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游行距离增加(P<0.05);N组、Z组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游行距离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S组海马细胞结构整齐,界限清楚;C组、N组、Z组海马细胞受损严重,细胞分布稀疏,胞内见不均匀空泡;U组上述损伤有所减轻,细胞排列整齐。与S组比较,其他4组海马组织中MPO、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P<0.05);与C组比较,U组海马组织中MPO、MDA浓度降低,SOD浓度升高(P<0.05);N组、Z组MPO、MDA及SOD浓度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其他4组海马组织中HO-1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C组比较,U组海马组织中HO-1蛋白水平升高(P<0.05),Z组HO-1蛋白水平降低(P<0.05);N组海马组织中HO-1蛋白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ORs可增加HO-1蛋白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改善CPB老年大鼠认知功能。

  • 标签: κ-阿片受体激动剂 体外循环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 血红素加氧酶-1
  • 简介:目的研究导人血管紧张Ⅱ受体1反义基因对大鼠高盐饮食诱导的高血压的预防作用。方法首先采用钙磷转染法进行三质粒共转染,包装重组腺相关病毒,后采用Dot-Blot方法检测病毒滴度。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分成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和生理盐水,实验组(rAAV-AT1-Antisense),对照组(rAAV-GFP),正常组(0.9%NaCl);2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高盐(8%氯化钠)饲料喂养,正常组继续给予正常饮食喂养,实验周期为12周,实验过程中,前三周每周测量血压一次,三周后,每两周测量血压一次;处死动物后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血管紧张Ⅱ受体1在主动脉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高盐饮食1周后,对照组大鼠血压开始升高,到第5周时血压达到140mmHg,并维持到实验结束,实验结束时达到(142.7±4.5mmHg);实验组大鼠和正常组大鼠的血压一样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稳定在正常范围,实验结束时维持在(117±3.8)mmHg,(117.8±2.9)mmHg。整个实验过程三组动物并未出现因为病毒载体注入和表达所引起的严重毒副作用。结论血管紧张Ⅱ受体1反义基因可以预防高盐诱导的高血压,为临床应用反义AT1基因治疗高血压提供了可能。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 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 高血压大鼠 高盐饮食 反义基因 饮食诱导
  • 简介:目的:观察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对趋化诱导成骨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探讨吡格列酮改善成骨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将成骨细胞随机分组,选取适宜浓度的趋化(Chemerin)进行诱导后,加入吡格列酮,观察成骨细胞活力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趋化蛋白1(MCP-1)、E选择(E-selection)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成骨细胞黏附分子1(ICAM=1)、需肌醇跨膜激酶/核酸内切酶1(inositol-requiringtransmembranekinase/endonuclease1,IRE1)、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protein78,GRP78)的表达变化,探究内质网应激反应在此过程中作用。结果MTT法检测提示加入Pioglitazone后对成骨细胞活力未见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成骨细胞ICAM-1、MCP-1、E-selection、IRE1、GRP78、在Chemerin组的指标较高(P<0.05),而Pioglitazone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Chemerin所诱导的上述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当吡格列酮浓度为20μmol/L时效果最显著。结论内质网应激可能参与趋化诱导成骨细胞代谢中的细胞凋亡过程,吡格列酮可抑制趋化的作用,对成骨细胞具有保护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

  • 标签: 吡格列酮 趋化素 成骨细胞 内质网应激
  • 作者: 郭吟 刘晶琳 黄婷 谭君 张军 郑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长沙 410012 湖南师范大学体适能与运动康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12,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长沙 410012 湖南师范大学体适能与运动康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12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长沙 410205,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长沙 41013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男性阿片依赖者运动干预后血浆催产(oxytocin,OT)、血管加压(arginine vasopressin,AVP)及焦虑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并自愿参加运动戒毒的男性阿片戒毒人员45名,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将其分为运动组(n=22)和对照组(n=23),运动组进行8周、每周5次的有氧联合抗阻训练干预。其中,有氧运动以跑步机和椭圆仪为主,抗阻训练则以力量耐力训练为主。干预前后受试者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进行体适能测试,并检测血浆OT和AVP水平。采用SPSS 20.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干预前,两组受试者人口学、吸毒史、SAS、CPSS、血浆OT和AVP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焦虑检出率为66.67%,SAS、CPSS均高于中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后,运动组血浆AVP水平、SAS和CPSS得分[AVP(19.57±2.23)pg/ml,SAS(50.17±10.09)分,CPSS(36.59±6.3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VP(22.53±2.56)pg/ml,SAS(57.12±12.00)分,CPSS(43.09±5.57)分,均P<0.05],且血浆OT[(61.98±5.27)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54.64±7.62)pg/ml](P<0.01);与干预前相比,运动组最大摄氧量(VO2max)、1 min俯卧撑和坐位体前屈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在戒毒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大压力和焦虑等负性情绪;8周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训练能够对于男性阿片戒毒人员的血浆OT和AVP水平、知觉压力、焦虑状态和健康体适能水平有一定改善作用。

  • 标签: 阿片类依赖 运动 催产素 血管加压素 焦虑
  • 简介:结论包裹有砒霜的叶酸偶联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粒(简称F-BSANP)对靶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将其包裹在用叶酸偶联白蛋白制成的纳米粒中,偶联率=被偶联的叶酸量/μg被偶联的牛血清白蛋白量/mg

  • 标签: 介导靶向 叶酸介导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0~5岁儿童IgE介导牛奶蛋白过敏(CMPA)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变态反应科确诊为IgE介导0~5岁CMPA的106例患儿资料。完善患儿外周血常规、血清总IgE、牛奶特异性IgE、新鲜牛奶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及牛奶蛋白组分检测等检查,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严重过敏反应,采用秩和检验、χ²检验进行临床特征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06例CMPA患儿中男67例、女39例。首次就诊年龄为15(8,34)月龄,≤1岁42例、>1~<3岁39例,≥3岁25例,发病年龄为6(5,8)月龄。患儿中进食牛奶或其制品后出现过敏95例(89.6%),皮肤接触时出现过敏42例(39.6%),在哺后出现过敏11例(10.4%);进食牛奶或奶制品时间为45(1,120)min、皮肤接触途径时间为10(5,30)min、母乳喂养途径出现症状时间为121(61,180)min,3种不同途径暴露后过敏症状出现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1,P<0.001)。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100例,94.3%)最常见,其余依次为消化道症状(20例,18.9%),呼吸道症状(16例,15.1%),很少表现神经症状(1例,0.9%)。24例(22.6%)患儿既往至少发生过1次牛奶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伴其他食物过敏87例(82.1%),曾患湿疹94例(88.7%)、鼻炎57例(53.8%)、喘息23例(21.7%)。患儿总IgE水平为191.01(64.71,506.80)kU/L,牛奶特异性IgE水平为3.03(1.11,15.24)kU/L,SPT风团最长直径为8.2(4.0,12.0)mm,过敏原组分检测结果示77例(81.9%)至少存在酪蛋白、α乳清蛋白、β乳球蛋白、牛血清白蛋白组分中1项致敏。牛奶特异性IgE Ⅳ~Ⅵ级的患儿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0~Ⅲ级的患儿[57.7%(15/26)比12.5%(10/80),OR=9.545,95%CI 3.435~26.523];牛奶SPT≥+++的患儿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的患儿[34.4%(11/32)比11.5%(3/26),OR=4.016,95%CI 0.983~16.400];α乳清蛋白阳性的CMPA患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阴性[34.2%(13/38)比14.3%(8/56),χ²=1.23,P=0.042]。结论儿童CMPA发病年龄小,以皮肤症状为主要表现。多数患儿有1种以上蛋白组分致敏;SPT、牛奶及其组分特异性IgE检测对CMPA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高度致敏者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 标签: 儿童 食物过敏 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