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证据表明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在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Ig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的作用。许多研究阐述了IgE型自身抗体在SLE中包括与组织上自身抗原结合导致的直接损伤、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和淋巴结迁移以及IgE介导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的Ⅰ型干扰应答反应等致病机制。目前已认识到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疱性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慢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中,IgE型自身抗体介导了部分自身免疫反应,而其他包括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多发性硬化病等存在IgE升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部分研究认为其与IgE型自身抗体有关。目前抗IgE单克隆抗体已被批准应用于哮喘以及CSU等疾病的治疗,而IgE型自身抗体及表达FcεRI的效应细胞将有希望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治疗靶点。该文将IgE介导的自身免疫、炎症反应的机制及其临床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免疫球蛋白E 炎症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肠道损伤模型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表达及其介导炎症反应和凋亡。方法体外培养人结直肠腺癌细胞株(Caco-2),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用完全培养基正常培养)及脂多糖(LPS)1、2、4 mg/L组(用含1、2、4 mg/L LPS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分别于6、12、24 h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IL-6、IL-1β、IL-18)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收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NLRP3、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NLRP3、SIRT1、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以及凋亡相关点样蛋白(ASC)的蛋白表达。结果ELISA结果显示,在同一干预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IL-1β及IL-18水平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并呈一定时间依赖性,其中24 h时LPS 4 mg/L组升高最为显著〔IL-6(ng/L):3.55±0.06比0.67±0.09,TNF-α(ng/L):15.37±0.19比5.04±0.14,IL-1β(ng/L):2.26±0.10比0.56±0.09,IL-18(ng/L):433.92±22.55比93.55±21.13,均P<0.05〕。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各组细胞凋亡率均有增加趋势,并呈一定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以24 h时LPS 4 mg/L组细胞凋亡率升高最为显著〔(14.83±3.73)%比(5.87±1.17)%,P<0.05〕。RT-qPCR结果显示,随LPS剂量增加和干预时间延长,细胞NLRP3 mRNA表达逐渐升高,而SIRT1 mRNA表达则呈下降趋势,24 h时LPS 4 mg/L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LRP3 mRNA(2-ΔΔCt):8.20±2.82比1.00±0.36,SIRT1 mRNA(2-ΔΔCt):0.58±0.01比1.03±0.06,均P<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各组NLRP3、caspase-1、ASC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SIRT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在各干预时间点,随LPS剂量增加,NLRP3、caspase-1、ASC的蛋白表达逐渐升高,而SIRT1蛋白表达逐渐降低,24 h时LPS 4 mg/L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LRP3蛋白(NLRP3/β-actin):1.48±0.03比0.90±0.12,caspase-1蛋白(caspase-1/β-actin):1.18±0.11比0.72±0.09,ASC蛋白(ASC/β-actin):1.09±0.01比0.82±0.03,SIRT1蛋白(SIRT1/β-actin):0.48±0.03比0.76±0.05,均P<0.05〕。结论在体外脓毒症肠道炎症模型中,随LPS剂量增加及干预时间延长,肠道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呈增加趋势,可能与NLRP3炎症小体及下游分子ASC与caspase-1表达上调、SIRT1表达下调相关。

  • 标签: 脓毒症 肠道 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 炎症反应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MLKL)介导的肺脏细胞坏死激活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引发的炎症反应在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BALB/c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致脓毒症模型组(CLP组)和特异性抑制剂坏死抑制-1(Necrostatin-1)干预组(CLP+Nec-1组,制模前10 min经尾静脉注射Necrostatin-1溶液20 mg/kg),每组6只。术后2 d,经眼眶取血并断颈处死小鼠取肺组织,采用苏木-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干湿重法检测肺组织含水率,伊文思蓝(EB)法检测肺血管通透性,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MLKL和NLRP3的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1β(IL-1β)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Sham组肺组织形态学正常;CLP组肺泡腔和肺间质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侵润,肺泡壁明显增厚;CLP+Nec-1组肺组织形态学改变较CLP组明显好转。与Sham组比较,CLP组肺组织含水率明显增加〔(88.00±0.00)%比(78.00±0.01)%〕,肺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EB含量(mg/L):11.82±1.15比4.00±0.71〕,坏死性炎症反应相关分子,即肺组织磷酸化MLKL(p-MLKL)和NLRP3的蛋白表达及血清IL-1β水平明显升高〔p-MLKL/GAPDH:0.34±0.04比0.12±0.01,NLRP3/GAPDH:0.47±0.07比0.16±0.04,IL-1β(ng/L):183.56±9.61比44.14±6.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CLP组比较,CLP+Nec-1组肺组织含水率明显下降〔(81.00±0.01)%比(88.00±0.00)%〕,肺血管通透性降低〔EB含量(mg/L):7.90±0.00比11.82±1.15〕,肺组织p-MLKL和NLRP3的蛋白表达及血清IL-1β水平明显下降〔p-MLKL/GAPDH:0.13±0.03比0.34±0.04,NLRP3/GAPDH:0.18±0.04比0.47±0.07,IL-1β(ng/L):113.81±6.62比183.56±9.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坏死性炎症反应信号通路蛋白MLKL和NLRP3的表达水平在脓毒症小鼠肺组织中显著上调;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可明显减轻脓毒症小鼠肺组织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MLKL-NLRP3通路被抑制有关。

  • 标签: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程序性坏死 炎症 坏死性炎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以胃肠道的慢性复发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尽管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各种环境因素,包括饮食营养,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膳食营养可改变肠道菌群,调节免疫,甚至在调节表观遗传方面有潜在作用。因此,饮食可作为IBD预防及治疗手段的组成之一,且因其副作用较少而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该文综述了膳食营养及特殊饮食在IBD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膳食纤维、脂肪、维生D、锌、硒与IBD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3种被考虑可应用于IBD治疗管理的特殊饮食模式,即:特殊碳水化合物饮食、低可发酵糖(低聚糖、双糖、单糖、多元醇)饮食和地中海饮食。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膳食纤维 脂肪 维生素D 特殊饮食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以胃肠道的慢性复发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尽管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各种环境因素,包括饮食营养,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膳食营养可改变肠道菌群,调节免疫,甚至在调节表观遗传方面有潜在作用。因此,饮食可作为IBD预防及治疗手段的组成之一,且因其副作用较少而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该文综述了膳食营养及特殊饮食在IBD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膳食纤维、脂肪、维生D、锌、硒与IBD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3种被考虑可应用于IBD治疗管理的特殊饮食模式,即:特殊碳水化合物饮食、低可发酵糖(低聚糖、双糖、单糖、多元醇)饮食和地中海饮食。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膳食纤维 脂肪 维生素D 特殊饮食
  • 简介: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年龄、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炎症反应在AMD的发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副炎症反应介于基础水平和经典炎症反应之间,对于维持组织稳态有重要作用,副炎症失调则表现为慢性非可控性炎症。近年来,大量研究聚焦于AMD发病机制中慢性非可控性炎症的发生及意义,其中小胶质细胞功能失调发挥重要作用。各种因素引起的小胶质细胞异常活化均可导致副炎症反应失调。本文就AMD中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综述,以期探讨视网膜副炎症反应失调在AMD发病中的作用。

  • 标签: 黄斑变性 副炎症反应 视网膜 小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IL)-1β在淋巴细胞介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影响。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人民医院于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胶质瘤患者36例,行手术切除中选择胶质瘤组织标本,包括胶质瘤细胞U251与U87,将载有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嵌合型腺病毒5(Ad5F35)型重组腺病毒(Ad-EGFP)与载有IL-1β的Ad5F35型重组腺病毒(Ad-IL-1β)转染到胶质瘤细胞U251与U87中,探讨转染后胶质瘤细胞U251与U87的IL-1β表达水平,应用噻唑蓝(MTT)检测U251与U87细胞的凋亡情况。记录IL-1β对U251与U8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Ad-IL-1β组U251和U87细胞的IL-1β表达水平(2.21±0.36、1.24±0.21)高于Ad-EGFP组(1.24±0.21、2.45±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20、17.787,P<0.05)。Ad-EGFP组U251与U87细胞的凋亡率[(6.38±1.47)%、(5.62±1.39)%]高于Ad-IL-1β组[(12.23±2.28)%、(11.58±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9、13.786,P<0.05)。研究结果显示,Ad-EGFP组与Ad-IL-1β组在48 h U87细胞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3,P>0.05);Ad-IL-1β组在48 h U251细胞抑制率[(35.92±3.45)%]以及72 h U251、U87细胞抑制率[(43.03±4.46)%、(11.50±2.12)%]高于Ad-EGFP组48 h U251细胞抑制率[(21.95±2.46)%]以及72 h U251、U87细胞抑制率[(25.30±2.68)%、(9.02±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82、20.445、5.276,P<0.05)。结论IL-24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诱发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β 生长抑制 凋亡 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卵巢滤泡激素(FLCN)在干扰γ(IFN-γ)介导的黑素细胞凋亡及趋化因子分泌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从正常人包皮环切组织及白癜风移植患者正常部位的吸疱表皮分离正常原代黑素细胞及白癜风原代黑素细胞。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正常原代黑素细胞、白癜风原代黑素细胞及人原代黑素细胞系PIG1细胞中FLCN蛋白的表达。以10 ng/ml IFN-γ刺激48 h的PIG1细胞为诱导组,未经处理的PIG1细胞为对照组,采用qRT-PCR检测两组细胞FLCN及自噬相关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Beclin基因mRNA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FLCN、Beclin1、LC3Ⅱ/Ⅰ水平及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磷酸化水平。进一步对采用10 ng/ml IFN-γ刺激的黑素细胞感染FLCN抑制病毒进行不同的处理,分为阴性对照组、FLCN抑制组、抑制FLCN及添加mTOR抑制剂的自噬增强组和抑制FLCN及添加AMPK抑制剂的自噬抑制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PIG1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趋化因子CXCL10和CCL20的浓度。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正常原代黑素细胞(0.850 ± 0.120)、白癜风原代黑素细胞(1.507 ± 0.170)和PIG1细胞(0.697 ± 0.130)FLCN蛋白的相对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0.09,P < 0.001),白癜风原代黑素细胞高于正常原代黑素细胞和PIG1细胞(t = 4.06、5.89,均P < 0.01)。诱导组FLCN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1),LC3Ⅱ、Beclin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均P < 0.01);诱导组PIG1细胞LC3Ⅱ/Ⅰ水平(0.72 ± 0.02)、AMPK磷酸化水平(0.714 ± 0.023)低于对照组(1.13 ± 0.02、1.176 ± 0.002,t = 7.34、6.67,均P < 0.01),mTOR磷酸化水平(1.051 ± 0.023)高于对照组(0.451 ± 0.016,t = 3.81,P = 0.009)。对照组、诱导组及各处理组PIG1细胞凋亡率及CXCL10、CCL20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诱导组高于对照组,FLCN抑制组低于阴性对照组,自噬增强组低于FLCN抑制组,自噬抑制组高于FLCN抑制组(均P < 0.05)。结论白癜风黑素细胞中高表达FLCN,FLCN表达以及下游信号通路受IFN-γ调控,FLCN可通过调节自噬参与IFN-γ介导的黑素细胞凋亡和趋化因子分泌。

  • 标签: 黑素细胞 白癜风 干扰素γ 细胞凋亡 自噬 PIG1细胞 卵巢滤泡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皮D(GSDMD)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小鼠肠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NS)组、小干扰RNA(siRNA)-NS组、SAP模型组和siRNA-SAP组,每组6只。通过腹腔注射雨蛙50 μg/kg联合脂多糖(LPS)10 mg/kg构建SAP小鼠模型;NS组给予等量NS;siRNA-SAP组和siRNA-NS组在制模或注射NS前分3次经尾静脉注射siRNA 50 mg/kg。制模12 h后取各组小鼠眼球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IL-1β、IL-18)水平。处死小鼠观察腹腔内大体改变;取胰腺和回肠组织,光镜下观察胰腺及肠黏膜病理学改变;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肠道组织长链非编码RNA uc.173(lnc uc.173)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带状闭锁蛋白-1(ZO-1)及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肠道组织GSDMD蛋白表达。结果ELISA显示,SAP模型组血清IL-1β、IL-18水平较NS组和siRNA-NS组明显升高〔IL-1β(ng/L):146.66±1.40比44.48±5.76、81.49±10.75,IL-18(ng/L):950.47±177.09比115.43±16.40、84.84±21.90,均P<0.05〕;siRNA-SAP组IL-1β、IL-18水平较SAP模型组明显降低〔IL-1β(ng/L):116.26±15.54比146.66±1.40,IL-18(ng/L):689.96±126.08比950.47±177.09,均P<0.05〕。大体观察显示,NS组和siRNA-NS组小鼠腹腔内未见明显异常;SAP模型组和siRNA-SAP组可见肠道有不同程度水肿、充血,但siRNA-SAP组损伤较SAP模型组明显减轻。光镜下显示,NS组和siRNA-NS组胰腺未见明显变化,肠黏膜未见明显损伤;SAP模型组和siRNA-SAP组胰腺组织有不同程度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小叶结构破坏,回肠可见不同程度的肠黏膜破坏和绒毛断裂,但siRNA-SAP组病理损伤较SAP模型组明显减轻。RT-PCR显示,SAP模型组肠道组织lnc uc.173表达较NS组和siRNA-NS组显著降低(2-ΔΔCt:0.26±0.12比1.01±0.37、0.67±0.32,均P<0.05);而siRNA-SAP组lnc uc.173表达较SAP组明显升高(2-ΔΔCt:0.60±0.39比0.26±0.12,P<0.05)。免疫组化显示,NS组ZO-1、Occludin均沿肠黏膜上皮细胞分布,并呈强阳性表达;SAP模型组和siRNA-SAP组ZO-1、Occludin表达均明显减弱,但siRNA-SAP组较SAP模型组有所增强。Western blotting显示,SAP模型组肠道组织GSDMD蛋白表达水平较NS组和siRNA-NS组明显升高〔GSDMD蛋白(GSDMD-N/β-actin):1.99±0.46比1、1.00±0.78,均P<0.05〕;与SAP模型组相比,siRNA-SAP组GSDMD蛋白表达明显下降〔GSDMD蛋白(GSDMD-N/β-actin):1.42±0.42比1.99±0.46,P<0.05〕。结论SAP小鼠全身炎症反应和肠黏膜屏障损伤可能与肠道组织GSDMD表达升高有关,GSDMD通过介导细胞焦亡促进炎性因子释放,导致肠道损伤,下调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及Occludin的表达,致使肠道黏膜损伤。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消皮素D 细胞焦亡 肠道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胰腺炎患者肾-血管紧张-醛固酮系统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96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肾上腺(E)、血管紧张-Ⅰ(Ang-Ⅰ)、血管紧张-Ⅱ(Ang-Ⅱ)、醛固酮(ALD)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β(IL-β)、白细胞介-6(IL-6)、白细胞介-8(IL-8)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E、Ang-Ⅰ、Ang-Ⅱ、ALD、TNF-α、IL-β、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可有效改善重症胰腺炎患者肾-血管紧张-醛固酮系统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 重症胰腺炎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糖刺激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A清道夫受体(SR-A)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SR-A介导HMC在高糖环境下发生炎症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MC按照其培养基中D-葡萄糖浓度分为正常糖组和高糖组(葡萄糖浓度分别为5.5 mmol/L和30 mmol/L),并以甘露醇组作为高渗对照,在高糖组瞬时转染SR-A小干扰RNA(siSR-A)并设置转染对照组(siNC)。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SR-A、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白细胞介(IL)1β蛋白含量,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R-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水解酶-1(Caspase-1)、IL-1β、纤连蛋白(FN)、Ⅳ型胶原(ColⅣ)、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内质网应激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 基因mRNA,酶法检测Caspase-1相对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中IL-1β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 SNK q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糖组HMC中SR-A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糖组和甘露醇组(1.23±0.21比0.68±0.10,1.23±0.21比0.78±0.13,均P<0.05),高糖组SR-A蛋白平均荧光强度,NLRP3和IL-1β的蛋白水平,NLRP3、Caspase-1、IL-1β的 mRNA水平,Caspase-1相对活性和IL-1β浓度均高于正常糖组和甘露醇组(均P<0.05)。沉默SR-A基因后,高糖siNC组SR-A蛋白水平高于高糖siSR-A组和正常糖siNC组(1.23±0.10比0.20±0.01,1.23±0.10比0.87±0.01,均P<0.01)。高糖siNC组NLRP3、IL-1β蛋白水平和NLRP3、Caspase-1、IL-1β、FN、ColⅣ、α-SMA、GRP78 mRNA水平和HMC细胞周期中DNA合成期占比也均明显高于高糖siSR-A组和正常糖siNC组(均P<0.05)。结论高糖可以通过上调SR-A表达促进HMC异常增殖、系膜基质产生增加和发生氧化应激,加重细胞炎症损伤,这一过程可能与SR-A调节NLRP3-Caspase-1-IL-1β通路相关。

  • 标签: 清道夫受体,A类 糖尿病肾病 肾小球系膜细胞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氧糖剥夺(OGD)诱导的PC12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神经细胞株PC12,随机分为Sham(对照)组、OGD组、LMWH组及阻断剂组,其中阻断剂组又分为:Eritoran+OGD组、LMWH+Eritoran+OGD组、ST2825+OGD组、LMWH+ST2825+OGD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PDTC)+OGD组及LMWH+PDTC+OGD组;建立OGD细胞模型,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oll样受体4(TLR4)、MyD88和核因子κB(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S100β的浓度变化。结果OGD组第1、2、3天的细胞活性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5),LMWH处理后,可显著提高PC12细胞OGD后第2、3天的细胞活性(P<0.05),但较Sham组低。与Sham组相比,OGD组中TLR4、MyD88及NF-κB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F=144.9,710.5,79.51,P<0.01),当用LMWH处理后三种物质mRNA表达量下降,与OG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TLR4/MyD88/NF-κB通路的特异性阻断剂Eritoran、ST2825、PDTC均可强化LMWH的抗炎作用。TLR4、MyD88及NF-κB的蛋白表达量同基因相一致。OGD组IL-1β、IL-6、TNF-α和S100β的表达显著高于Sham组(P<0.05);LMWH组其表达被抑制,与OG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Eritoran、ST2825和PDTC分别阻断TLR4、MyD88和NF-κB,炎症因子和S100β的浓度明显降低,但仍高于Sham组(P<0.05)。结论OGD会导致PC12细胞病理性损伤,S100β含量增多,炎症反应加重;应用LMWH可以改善细胞活性,下调炎症反应程度,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同时使用TLR4/MyD88/NF-κB通路各个环节的抑制剂后,OGD上调炎症因子的作用皆被不同程度地抑制,提示LMWH可能通过TLR4/MyD88/NF-κB通路调节OGD诱导的PC12细胞的炎症反应。

  • 标签: 肝素,低分子量 TLR4信号通路 再灌注损伤 PC12细胞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氧糖剥夺(OGD)诱导的PC12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神经细胞株PC12,随机分为Sham(对照)组、OGD组、LMWH组及阻断剂组,其中阻断剂组又分为:Eritoran+OGD组、LMWH+Eritoran+OGD组、ST2825+OGD组、LMWH+ST2825+OGD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PDTC)+OGD组及LMWH+PDTC+OGD组;建立OGD细胞模型,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oll样受体4(TLR4)、MyD88和核因子κB(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S100β的浓度变化。结果OGD组第1、2、3天的细胞活性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5),LMWH处理后,可显著提高PC12细胞OGD后第2、3天的细胞活性(P<0.05),但较Sham组低。与Sham组相比,OGD组中TLR4、MyD88及NF-κB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F=144.9,710.5,79.51,P<0.01),当用LMWH处理后三种物质mRNA表达量下降,与OG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TLR4/MyD88/NF-κB通路的特异性阻断剂Eritoran、ST2825、PDTC均可强化LMWH的抗炎作用。TLR4、MyD88及NF-κB的蛋白表达量同基因相一致。OGD组IL-1β、IL-6、TNF-α和S100β的表达显著高于Sham组(P<0.05);LMWH组其表达被抑制,与OG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Eritoran、ST2825和PDTC分别阻断TLR4、MyD88和NF-κB,炎症因子和S100β的浓度明显降低,但仍高于Sham组(P<0.05)。结论OGD会导致PC12细胞病理性损伤,S100β含量增多,炎症反应加重;应用LMWH可以改善细胞活性,下调炎症反应程度,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同时使用TLR4/MyD88/NF-κB通路各个环节的抑制剂后,OGD上调炎症因子的作用皆被不同程度地抑制,提示LMWH可能通过TLR4/MyD88/NF-κB通路调节OGD诱导的PC12细胞的炎症反应。

  • 标签: 肝素,低分子量 TLR4信号通路 再灌注损伤 PC12细胞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维生D3对于脓毒血症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医院从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脓毒血症患者纳入研究。将其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作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人员均开展常规脓毒血症治疗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安慰剂干预,观察组则予以维生D3干预。分析两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长以及28d病死率,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此外,通过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明确脓毒血症患者28d病死率和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观察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而28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2(IL-2)、白细胞介-6(IL-6)、白细胞介-8(IL-8)、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经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可得: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以及未补充维生D3均是脓毒血症患者28d死亡的影响因素(均P<0.05)。以28d病死率为因变量,以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P<0.05的指标为自变量,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APACHEⅡ评分以及未补充维生D3均是脓毒血症患者28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补充外源性维生D3可明显降低脓毒血症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其早日康复,降低28d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脓毒血症 维生素D3 炎症因子 28d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硫酸镁联合维生D对PE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68例子痫前期(PE)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降压、扩容、饮食指导并用硫酸镁治疗:硫酸镁注射液25%,加5%葡萄糖注射液,口服硝苯地平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服用维生D,2组均持续用药5d。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PTT、PT高于对照组、FIB、D-D、CRP、IL-6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硫酸镁 维生素D PE患者 凝血功能 炎症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新型68Ga标记三七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靶向探针,并进行理化性质和体内外评估。方法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配体P151,测定其亲和性。将配体加入到68GaCl3与醋酸钠混合的溶液中,95 ℃反应10 min,使用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标记率及体外稳定性。评估68Ga-P151的脂水分配系数(log P),并进行细胞摄取实验。对正常昆明(KM)小鼠进行体内生物分布测定;对前列腺癌22Rv1荷瘤裸鼠注射68Ga-P151后进行microPET显像,并与68Ga-PSMA 617进行对比。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成功合成目标配体P151,其抑制常数Ki为0.58 nmol/L,标记率和放化纯均≥95%;37 ℃放置2 h后,68Ga-P151在生理盐水和人血清白蛋白(HSA)溶液中的放化纯仍≥95%,表明其体外稳定性好;68Ga-P151的脂水分配系数(log P)为-2.65±0.17,表明其亲水性较好。注射68Ga-P151后60 min,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总摄取值为(0.83±0.04)百分注射活度(%IA)/105个细胞,并可被PSMA抑制剂(ZJ-43)所抑制。正常小鼠体内生物分布显示68Ga-P151主要经肾脏排泄出体外,在其他组织中摄取较低;荷瘤裸鼠microPET显像显示,68Ga-P151与68Ga-PSMA 617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0.79±0.23和0.54±0.05;t=2.12)、肿瘤/肾脏比值(2.04±0.65和1.88±0.33;t=0.44)、肿瘤/肌肉比值(12.83±5.18和6.95±1.63;t=2.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68Ga-P151制备简单、标记率高、生物分布理想,可对PSMA阳性肿瘤显像,其显像效果与68Ga-PSMA 617相当,有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 标签: 氨基酸类,二氨基 同位素标记 镓放射性同位素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肿瘤细胞,培养的 小鼠,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瘦预处理对机械通气肺损伤(VILI)大鼠NLRC4炎症小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200~25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VILI模型组和瘦组,每组12只。对照组麻醉后气管插管并保留自主呼吸;VILI模型组连接小动物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潮气量40 ml/kg,容量控制通气4 h;瘦组气管插管后腹腔注射外源性重组瘦50 μg/kg,应用40 ml/kg潮气量行呼吸机机械通气4 h。机械通气结束时采集股动脉血样,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PaO2。处死大鼠,收集剩余血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离心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1β(IL-1β)和IL-18的浓度。取右肺上叶组织行苏木-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行病理损伤评分;取右肺中叶组织计算湿/干重比值;取右肺下叶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aspase-1、NLRC4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ILI模型组和瘦组肺损伤评分、湿/干重比值、血清中IL-18和IL-1β、BALF中IL-18和IL-1β、肺组织中caspase-1和NLRC4表达明显升高(P值均<0.01),PaO2明显下降(P<0.01);与VILI模型组比较,瘦组肺损伤评分、湿/干重比值、血清中IL-18和IL-1β、BALF中IL-18和IL-1β、肺组织中caspase-1和NLRC4蛋白表达量降低(P值均<0.05),PaO2升高(P<0.05)。结论外源性瘦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大鼠VILI,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C4炎症小体活化、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瘦素 NOD样受体包含CARD结构域蛋白4 呼吸,人工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骨保护及相关炎症因子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按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间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胸痛患者236例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32例,对照组(非冠心病的患者)104例。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抽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收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骨保护、可溶性受体激活的核因子κB(monoclonal antibody to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RANK)配体、白细胞介6(interleukin 6,IL-6)、C反应蛋白、胰岛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浓度。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骨保护、IL-6、C反应蛋白、IGF-1、MCP-1、MMP-9浓度分别为(1.85±0.49) μg/L、(65.93±5.18) ng/L、(15.74±2.52) mg/L、(725.19±13.36) μg/L、(302.16±15.92) μg/L、(58.31±7.94) 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2±0.44) μg/L、(47.56±3.51) ng/L、(1.91±0.67) mg/L、(228.61±12.05) μg/L、(246.39±10.28) μg/L、(37.09±4.76)μg/L,可溶性RANK配体(332.69±14.91)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380.85±19.5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39、21.065、29.721、27.637、18.911、16.463、17.085,P均<0.05)。血清骨保护、IL-6、C反应蛋白、IGF-1浓度在不同病变支数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三支病变组(2.05±0.51) μg/L、(80.96±25.70) ng/L、(19.79±2.03) mg/L、(849.07±18.95) μg/L明显高于双支病变组(1.83±0.45) μg/L、(62.74±20.61) ng/L、(13.82±1.75) mg/L、(714.84±19.06) μg/L和单支病变组(1.61±0.42) μg/L、(53.09±18.37) ng/L、(9.67±1.40) mg/L、(507.51±17.83) μg/L,双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骨保护、IGF-1是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骨保护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27,在最佳临界点1.54 μg/L时,诊断的敏感度为84.09%(111/132),特异度为73.48%(97/132);血清IGF-1的AUC为0.883,在最佳临界点395.78 μg/L时,诊断的敏感度为71.21%(94/132),特异性为96.21%(127/132)。结论血清骨保护及相关炎性因子IGF-1是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冠心病的发生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骨保护素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可溶性RANK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