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流行性感冒病毒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传播迅速,常会引起暴发,甚至造成世界大流行。上世纪流感病毒就引起四次世界大流行,造成相当严重的损失1。目的为了探究流感病毒流行和变异规律,了解其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NP),M1蛋白抗原性和基因特性的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2,病毒具有抗原性变异的特性,提供控制流行的科学依据,对2011—2013年度辽阳市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采用realtime-PCR进行核酸检测,分别用人红细胞、狗肾细胞(MDCK)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抑制方法(HAI)进行流感病毒型别鉴定。结果2011年4月~2012年3月共检测辽阳市流感哨点医院咽拭子标本388份,核酸检测PCR阳性13例,分离到流感病毒10株,阳性分离率为2.58%,经分型鉴定A型H3N2亚型2株(20%),B型Victoria5株(50%),B型Yamagata3株(30%),A型H1N1亚型、新H1N1未检出;2012年4月~2013年3月共检测辽阳市流感哨点医院咽拭子标本593份,核酸检测PCR阳性40例,分离到流感病毒30株,阳性分离率为5.06%,经分型鉴定A型H1N1亚型2株(6.67%),A型H3N2亚型,15株(50%),新H1N112株(40%),B型Yamagata,1株(3.33%),B型Victoria未检出。结论2011~2012年度流感流行季节中辽阳市有流感流行,流行的优势毒株为B型,同时有A型H3N2亚型毒株的存在;2012~2013年度流感流行季节中辽阳市有流感流行,流行的优势毒株为A型H3N2亚型和新H1N1,同时有A型H1N1亚型、B型Yamagata毒株的存在。

  • 标签:
  • 简介:8月22日从扬州大学获悉,由该校焦新安教授领衔研究的《禽流感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已正式拿到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据介绍,该项技术一旦投入实际运用,防疫人员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准确地确认禽流感疫情,从而为疫病防控赢得宝贵时间。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病毒检测 PCR检测方法 制成 禽流感疫情 扬州大学
  • 简介:2009年3月在美国和墨西哥流感样患者的呼吸道标本中鉴定出新的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该病毒可人-人传播,已蔓延到112个国家和地区。为了遏制不断重组或重配的流感病毒,各国学者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复制周期及实验室诊断做了细致的研究,以研发相应的药物或疫苗,这些成就为世界各国防控今年新鉴定的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鉴定、基因组结构特征做一综述。

  • 标签: 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 基因组 重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cing information regulator 1, SIRT1)通过调控相关下游蛋白进而限制流感病毒感染复制的机制。方法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SIRT1敲除的A549细胞系,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野生型和SIRT1敲除的A549细胞,24 h后收集细胞进行RNA-Seq测序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并通过免疫印迹测定两种细胞系中的流感病毒NP蛋白,以及SIRT1相关功能蛋白在流感病毒感染前后的表达水平。结果SIRT1敲除的A549细胞系中流感病毒复制增强。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2 67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和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2 012和659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天然免疫抗病毒反应以及细胞因子分泌等信号通路。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相比野生型细胞,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3(IFITM3)和自噬蛋白LC3-II在SIRT1敲除细胞系中都存在表达升高程度的下降。结论SIRT1通过调控下游重要蛋白诸如IFITM3和LC3-II来拮抗流感病毒复制。

  • 标签: 流感病毒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A549细胞 RNA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接种流感疫苗的具体临床效果以及效益。方法:本次调查应用了流行病学类相关的实验研究,把221名糖尿病患者作为接种组,主要接种的是三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另外,选取了23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与接种组进行相关调查指标和结果的对比。结果:在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之后,结论:针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治疗的过程当中,接种流感疫苗可大大的降低流感样疾病的发生率,消除糖尿病的不良临床病症,具备较佳的成本效益。

  • 标签: 糖尿病 流感疫苗 效果 效益评价
  • 简介:目的:建立不同亚型流感病毒侵入环节的细胞水平重组病毒药理筛选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筛选流感病毒侵入抑制剂。方法:将表达流感病毒外壳蛋白(hemagglutinin,HA)质粒和HIV-1核心基因共转染至病毒生成细胞,生成由HA包装HIV核心的重组病毒颗粒,简称HA/HIV模型,HIV-1核心基因上携带的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感染水平。在筛选过程中,以VSVG/HIV模型作为特异性对照模型,以HA抗体作为阳性对照。结果:成功构建了两种H5N1亚型和-种H5N2亚型的流感病毒侵入为靶标的药理筛选模型,HA抗体可以成功抑制HA/HIV假病毒颗粒的侵入。应用以上模型筛选了2000余个化合物,其中发现三个海洋来源的化合物YCUA-6、YC-72、GC-29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三种不同亚型流感病毒HA介导的侵入,其IC50均在1~10μM之间。结论:目前针对流感病毒的侵入环节尚无有效的药物,本研究首次建立了以流感病毒侵入环节为靶标的药物筛选模型,发现三个海洋来源化合物单体YCUA-6、YC-72、GC-29可有效抑制H5N1高致病流感病毒的侵入,本研究提供了流感病毒侵入抑制剂的先导化合物,为研发新靶点和新结构类型的流感病毒抑制剂建立了筛选和物质平台。

  • 标签: 流感病毒抑制剂 侵入抑制剂 病毒模型 致病 药物筛选模型 H5N1亚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方法——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比较,探讨免疫荧光法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免疫荧光法)试剂盒(简称Sofia FIA)、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DFA)和RT-PCR方法,对2017年7月至12月,350例发热门诊就诊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Sofia FIA方法共检出甲型/乙型流感186例,总阳性检出率53.1%,其中检出甲型流感病毒35.4%,乙型流感病毒17.7%。Sofia FIA与RT-PCR比较,针对甲乙型流感联合检测,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kappa值分别为89.4%、100.0%、100.0%、86.6%、93.7%、0.873;针对甲型流感分别为87.9%、100.0%、100.0%、92.5%、95.1%、0.897;针对乙型流感分别为92.5%、100.0%、100.0%、98.3%、98.6%、0.952。DFA与RT-PCR比较,针对甲乙型流感联合检测,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kappa值分别为83.2%、100.0%、100.0%、80.2%、90.0%、0.800;针对甲型流感分别为82.3%、100.0%、100.0%、89.3%、92.9%、0.847;针对乙型流感分别为85.1%、100.0%、100.0%、96.6%、97.1%、0.902。结论Sofia FIA与DFA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高,与RT-PCR的一致性高,用于流感的筛查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快速检测 免疫荧光法 诊断
  • 简介:摘要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是一种可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人畜共患病毒。自2013年我国出现了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型AIV病例以来,人们对该病毒产生了担忧与恐慌。AIV在全球广泛传播,人感染不同型别AIV事件也持续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异性治疗措施与药物,疫苗成为最有可能预防控制病毒传播的手段。现有针对H7N9型AIV的兽用与人用疫苗种类繁多,其中,4类人用H7N9型AIV疫苗已经率先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主要包括了病毒样颗粒疫苗、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及DNA疫苗,并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因为暂无上市的人用AIV疫苗,所以其真实效力不得而知。此外,现有的流感疫苗在人群中虽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但对H7N9型AIV并无交叉抗体反应。本文回顾AI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职业暴露人群调查与防控策略、H7N9型AIV疫苗及H7N9型AIV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讨论尚存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加深对疾病的了解以及控制AIV在全球的蔓延提供防控策略与方针。

  • 标签: 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 H7N9型 单克隆抗体 疫苗 临床试验
  • 简介:目前很多学者已证实禽流感病毒可引起免疫抑制,进而导致鸡群的免疫失败以及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高。本试验选用H9亚型禽流感病毒人工感染鸡,发现在其免疫器官中仅引起法氏囊部分淋巴滤泡髓质区内淋巴轻度减少,而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均未出现病变,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也未出现明显变化。

  • 标签: H9亚型禽流感病毒 研究试验 免疫器官 鸡群 外周血淋巴细胞 人工感染
  • 简介:摘要流感病毒表面含有丰富的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其以多种方式参与病毒复制,并促进病毒颗粒从受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和传播。NA与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有关,NA抑制(NA inhibition,NI)抗体在免疫应答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目前生产工艺、疫苗类型等原因,疫苗中的NA含量/活性存在差异,如何准确检测疫苗中的NA含量/活性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检测方法的开发有利于更加全面分析流感疫苗的有效成分,为评估流感疫苗保护效果提供更多的手段。此文就最新的流感病毒NA含量/活性和NI抗体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流感疫苗 神经氨酸酶 检测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疆荒漠肉苁蓉粗多糖(crude polysaccharides from 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 CPCD)配伍流感病毒疫苗(influenza virus vaccine,IVV)的抗原节约作用。方法一定剂量的CPCD配伍低剂量(0.01 μg)或高剂量(0.1 μg)的IVV皮下途径免疫小鼠,血凝抑制(hemagglutinin inhibition, HI)试验检测血清中HI抗体滴度;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及亚型的水平;MTT法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细胞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CPCD可以显著增强血清中HI抗体滴度(234.67±47.70 vs 149.33±47.70, P<0.05),促进特异性IgG(A450值:1.16±0.63 vs 0.30±0.21, P<0.05)和IgG1(A450值:1.09±0.60 vs 0.26±0.21, P<0.05)抗体水平的提高,并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增殖(P<0.05)。CPCD还可显著提高CD4+[(41.97±4.58)% vs (25.43±1.48)%, P<0.05]、CD8+[(12.67±0.33)% vs (9.02±1.07)%, P<0.05]及CD4+CD44+[(11.77±0.69)% vs (8.64±0.71)%, P<0.05]、CD8+CD44+[(6.70±0.67)% vs (4.66±0.39)%, P<0.05] 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及胞内细胞因子IFN-γ[CD4+:(1.36±0.07)% vs (0.87±0.06)%, CD8+:(2.09±0.20)% vs (1.42±0.08)%, P均<0.05]的分泌水平。CPCD配伍IVV的低剂量组和IVV高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可以节约10倍IVV抗原用量。结论CPCD配伍IVV可以显著增强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具有抗原节约作用,为IVV新型佐剂的研究提供实验参考,并具有应用于季节性流感流感大流行防治的潜力。

  • 标签: 流感病毒疫苗 肉苁蓉 粗多糖 抗原节约
  • 简介:摘要流感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人畜共患呼吸道传染疾病,血凝素为甲型流感病毒包膜最主要的糖蛋白,病毒血凝素末端修饰的甘露聚糖可作为多种固有免疫系统识别的靶点。本文简述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糖基化在固有免疫系统成分识别和抗病毒方面所起的作用。

  • 标签: 流感病毒A型 血凝素糖基化 凝集素 抗病毒
  • 简介:目的:观察毒热平注射液体外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毒热平注射液不同加药方式对流感病毒亚甲型鼠肺适应株(FM1)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作用24、36、48、72h的抗病毒效率。结果:毒热平注射液能明显阻止病毒吸附于细胞,并抑制细胞内病毒的复制增殖,在高浓度(≥0.18mg/mL)时有直接杀病毒作用。抗病毒效率在48h达高峰,且随时间延长在高浓度(≥0.27mg/mL)时基本不变,而在低浓度时有下降趋势。结论:毒热平注射液具有明显的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

  • 标签: 毒热平 流感病毒 抗病毒 体外
  • 简介:美国农业部10月19日发表声明说,明尼苏达州已有一头猪被证实感染了目前人际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这是美国首次发现猪感染这种病毒

  • 标签: 流感病毒 H1N1 感染 甲型 病例
  • 简介: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胡薄荷酮与薄荷酮体外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TLR/IFN信号通路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受试药对狗肾传代细胞(MDCK)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及最大无毒浓度(TC50);血凝法测定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PR/8/34(H1NI)对MDCK细胞的感染性;MTT法和细胞病变法(CPE)测定三种药物体外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有效浓度(IC50)和治疗指数(TI)。Real-TimePCR法观察药物对HINl感染MDCK细胞后8h细胞TLR7、IFN-B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荆芥挥发油、胡薄荷酮和薄荷酮对MDCK细胞的TC50分别为0.20mg/ml、0.36mg/ml与0.43mg/ml,TC0分别为0.10mg/ml、0.10mg/ml与0.25mg/ml。荆芥挥发油和胡薄荷酮3.1×10^-3-0.mg/ml浓度时能抑制流感病毒增殖,其Ic5口分别为1.7×10^-3mg/ml与1.9×10^-3mg/ml,T1分别为120.83、184.54,呈一定量效关系;薄荷酮对流感病毒染毒的MDCK细胞几乎无保护作用。荆芥挥发油3.1×10^-30.10mg/ml浓度,胡薄荷酮1.3×10^-3-0.10mg/ml及薄荷酮7.8×10^-3-0.10mg/ml浓度时对流感病毒具有明显直接杀灭作用,其IC。分别为3.1X10^-3、7.2×10^-3与1.9×10^-3mg/ml,TT分别为63.99、50.00和82.88。荆芥挥发油和胡薄荷酮O.1mtg/ml浓度时均显著提高TLR7、IFN-BmRNA表达水平,0.25mg/ml薄荷酮显著提高TLR7mRNA表达水平。结论:荆芥挥发油与胡薄荷酮体外明显抑制甲型流感病毒(H1N1)在MDCK细胞中的增殖,薄荷酮作用不明显;三者均对流感病毒有显著直接杀灭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TLR7,诱导IFN.B高表达,激活病毒模式识别系统有关。

  • 标签: 荆芥挥发油 胡薄荷酮 薄荷酮 MDCK细胞 甲型流感病毒 TOLL受体
  • 简介:摘要总结16例老年患者感染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使用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血液净化、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的护理。重点是做好各脏器功能支持的护理,做好容量管理、生命体征的监护,使老年重症病人尽早脱离危险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控制院内感染。

  • 标签: H7N9禽流感病毒 脏器支持 老年患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3种实验室常规消毒方法对流感病毒灭活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紫外照射物理方法及乙醇和84消毒液2种化学方法,分别对流感病毒进行消杀,不同时间或浓度的消毒方法处理病毒样本后感染MDCK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鉴定对流感病毒灭活效果。结果紫外照射流感病毒时间≥1 min、或75%乙醇处理流感病毒0.25~32 min、或84消毒液有效氯浓度≥400 mg/L且室温消杀流感病毒时间≥1 min,上述3种条件下均检测不到病毒感染性。结论摸索了实验室常规消毒方法灭活流感病毒的条件,为建立流感病毒实验室防护规范和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提供了参考数据。

  • 标签: 紫外照射 消毒液 灭活 流感病毒 应急处置
  • 简介:[目的]建立检测SV5的PCR方法并加以初步应用。[方法]根据Genbank中报道的SV5序列,针对其中的SH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用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同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反应以证实此PCR反应的特异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巢式PCR提高此方法的灵敏度。利用此方法对20份猴肾源细胞培养物和40份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利用设计的引物扩增出的序列测序结果证实与报道的SV5SH基因相对位置的序列一致。AccIII限制性内切酶可对PCR产物进行特异性酶切。巢式PCR比一次PCR的敏感度有所提高。用此方法检测的20份猴肾源细胞培养物和40份血清标本结果为阴性。[结论]本文首次初步建立了检测SV5病毒的PCR方法,排除实验室用20份猴肾源细胞培养物和40份血清标本SV5的污染。

  • 标签: 猴副流感病毒SV5 聚合酶链反应 巢式PCR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