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复方姜黄蓟胶囊对酒精导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功能。方法: 60只小鼠被随机均分为 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乙醇模型组、实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日经口灌胃给予受试样品,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给予受试样品 32天后,将乙醇模型组及各实验剂量组一次灌胃给予 50%乙醇,空白对照组给蒸馏水。检测小鼠肝脏匀浆液的丙二醛( MDA)、谷胱甘肽( GSH)、甘油三酯( TG)及进行肝脏病理学组织检查。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肝脏匀浆液的丙二醛(MDA)、甘油三酯( TG)及肝脏病理评分显著升高( P< 0.01),谷胱甘肽( GSH)显著降低( P< 0.01) ,表明模型成立。与乙醇模型组比较,各实验剂量组肝匀浆液中 MDA和 TG水平均显著降低( P< 0.05, P< 0.01),中、高剂量组小鼠 GSH显著升高( P< 0.05, P< 0.01)。 结论:姜黄蓟胶囊对酒精导致急性肝损伤小鼠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姜黄提取物 水飞蓟提取物 朝鲜蓟提取物 小鼠 肝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直低切迹钢板(DPO)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6月— 2017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1例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45~76岁,平均61.8岁。左侧24例,右侧7例。7例采用锁骨钩钢板(HPO)治疗(HPO组),13例采用锁骨远端锁定钢板(LPO)治疗(LPO组), 11例用垂直低切迹钢板(DPO)治疗(DPO组)。比较各组术后肩关节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锁骨喙突间距(CCD)、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局部皮肤激惹等指标。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10~27个月,平均15.1个月。末次随访HPO组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为(84.3±13.2)分,LPO组为(93.8±5.1)分,DPO组为(94.8±5.8)分;与HPO组比较,LPO组和DP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PO组与DP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O组1例、LPO组5例、DPO组3例出现CCD增加(P>0.05)。各组均未发生内固定断裂或切口感染。HPO组1例骨折不愈合;LPO组1例斜方韧带骨性止点畸形愈合;DPO组骨折全部愈合(P>0.05)。HPO组2例单纯肩峰下骨质侵蚀,1例外侧骨折端骨质吸收;LPO组和DPO组均未出现骨质吸收及骨质侵蚀(P<0.05)。HPO组3例出现肩部皮肤激惹不适;LPO组6例出现肩部皮肤激惹不适;DPO组未出现皮肤激惹不适(P<0.05)。结论垂直低切迹DPO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具有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及局部皮肤激惹少等优点,可作为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的良好选择。

  • 标签: 锁骨 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内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腓骨异体骨联合股骨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效果。 方法: 取 45 例 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抓阄法分为对照组( 20 例 )和观察组( 25 例 )。 对照组行 腓骨异体骨联合股骨单 钢板术, 观察组行 腓骨异体骨联合股骨钢板术,比较术后 3 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 97.30% , 高于对照组 77.14% ( P < 0.05 )。 结论: 应用腓骨异体骨联合股骨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效果显著,提升患者恢复速度。

  • 标签: 腓骨异体骨 股骨双钢板 股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2014年10月至2018年5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5例胫骨平台髁骨折合并胫骨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26例,女9例;年龄21~68岁,平均37.6岁;胫骨平台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6例、Ⅵ型19例。根据胫骨平台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块及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的完整性将35例骨折分为四种类型:两者均完整为A型;胫骨结节骨折块完整,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粉碎为B型;胫骨结节骨折块粉碎,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为C型;两者均粉碎为D型。遵循此分类制定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其中22例胫骨平台髁骨折合并A、B型胫骨结节骨折采用前外侧联合内侧入路,13例合并C、D型胫骨结节骨折者采用前正中联合内侧入路。4例A型骨折采用拉力螺钉固定。18例B型骨折采用1/4管状钢板固定。7例C及6例D型骨折均采取1/4管状钢板结合螺钉固定。结果3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胫骨平台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7个月。除1例外,其余胫骨结节骨折块均未见二期复位丢失。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0~18分,平均14.1分;其中优11例,良19例,可5例,优良率85.7%(30/35)。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4~98分,平均86.8分;其中优22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1.4%(32/35)。术后2周发生脂肪液化2例,术后1周发生浅表伤口感染1例、内固定松动1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例。结论胫骨平台髁骨折合并胫骨结节骨折是一种特殊损伤类型,需根据胫骨结节骨块的粉碎程度及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的完整性制定手术策略。对于粉碎的胫骨结节骨折,前正中入路显露最佳,根据骨折块情况可以采用1/4管状钢板和(或)拉力螺钉固定。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侧对称性桥臂、大脑脚梗死为极其罕见的后循环梗死。本文分析了1例合并侧对称性桥臂和大脑脚梗死的患者,并回顾文献,通过详细的病史资料及影像检查等明确病因。

  • 标签: 脑梗塞 脑桥 中脑被盖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膦酸盐类药物在 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 。方法: 74 例入组对象均筛选自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研究时间选取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 , 随机分组,对照组(37 例)服用钙尔奇 ,观察组( 37 例)给予膦酸盐类药物 。对比两种方案不良反应出现的情况以及疾病疼痛程度、骨密度的影响 。结果: 组间对比, 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例数为 11 例 ,观察组为 4 例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分数低于对照组,骨密度指标值更大,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膦酸盐类药物抗 骨质疏松效果较高,能够提升患者的骨密度,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临床要推广 。

  • 标签: 骨质疏松 双膦酸盐类药物 安全性 治疗
  • 简介:摘要:近年来生物制药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其覆盖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基于生物制药独特的产业优势及其在制药工艺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具有较强的行业发展潜能。虽然我国生物制药技术起步较晚,但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见证我国科技进步的全过程,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重要的保障。因此需要优化制药工艺中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确保所生产出来的药品能够符合现有的制药安全指标,进一步保障民众的健康。

  • 标签: 制药工艺 生物制药技术 特征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侧下肢静脉曲张予以同期射频闭合(RFA)处理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RFA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820例(1 180条患肢)患者资料,根据患肢处理情况分为单侧组(n=460)与侧组(n=360),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治疗费用等的差异并超声随访大隐静脉主干闭合效果。结果单侧组住院时间较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1,P<0.01)。双下肢分期处理费用高于同期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8,P<0.01)。大隐静脉RFA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随访期间单侧组与侧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随访显示大隐静脉主干闭合率为100%。结论RFA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有效方式,早期闭合效果满意,侧同期射频闭合大隐静脉曲张可显著降低患者治疗费用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增加。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射频闭合 同期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6例DPHC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8岁(中位年龄45.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闷痛,均有饮酒史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史。影像学检查5例为肝脏单发结节,1例为肝脏多发结节。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呈梁状、腺泡状及实体型,梁索间有血窦相隔,纤维间质少。6例中有4例脉管内可见瘤栓。肿瘤细胞均表达Glypican-3、CK19,6例中4例表达AFP、Heppar-1、CK7,CD34均显示肝窦毛细血管化。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灶,4例术后辅以化疗,术后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DPHCC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殊亚型,由于DPHCC与肝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相重叠,诊断DPHCC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而CK19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调控DPHCC的发生、发展,因此CK19可常规应用于肝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借以筛查DPHCC。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复杂肾结石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5 月至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 63 例复杂肾结石的临床资料。年龄 33-76 岁,平均 49.5 岁。根据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 31 例)行经皮肾镜碎石术 (PcNL) ,观察组患者( 32 例)行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的结石清除率、手术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差异 均 无统计学 意义 ( P>0.05 )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镜联合取石术在复杂的肾结石治疗中创伤小,结石取石率高,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输尿管软镜 经皮肾镜 联合 复杂肾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靶区螺旋断层治疗(HT)中不同图像引导范围对各独立靶区放疗精确度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28例靶区单计划HT患者根据靶区分布情况分为头胸组(15例),胸盆组(13例)。所有患者按整体、头侧靶区、脚侧靶区不同范围进行图像配准,分析各种配准范围下PTVCT对CTVMVCT的体积覆盖率、CTVCT和CTVMVCT的体积相似性指数及几何中心偏差。结果头胸组和胸盆组结果近似。整体配准时两靶区的覆盖率、体积相似性指数及几何中心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只配准某个靶区时,该靶区体积相似性指数和几何中心偏差都明显优于未配准靶区(P<0.05);对于单个靶区而言,单独配准该靶区时所得覆盖率、体积相似性指数及几何中心偏差最优,整体配准时次之,另一侧靶区配准时最差(P<0.05)。结论单独配准某个靶区可能会降低另外靶区的放疗精度,靶区单计划放疗时图像引导范围应包含所有靶区或者分开配准。

  • 标签: 螺旋断层治疗 多发转移瘤 图像配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联合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7例采用同期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1例,女46例;平均年龄45(31~73)岁。其中肾及输尿管多发结石29例,鹿角形结石22例,术后残余结石19例,尿流改道术后吻合口狭窄伴上尿路结石18例,移植肾/输尿管整形/内镜碎石术后合并输尿管狭窄伴结石13例,孤立肾结石10例,肾盏憩室结石6例。结石最大径平均27(13~45)mm。所有病例均采用顺行经皮肾单通道内镜下联合逆行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结果117例手术均一期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91.6±10.2)min。术后无严重出血和感染并发症。术后3~7 d复查腹部X线平片(KUB)或CT平扫,一期净石率87.2%(102/117)。结论同期顺逆行镜联合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一期净石率,减少经皮肾通道数量,提高手术安全性,是结石腔内手术的一种有效手段。

  • 标签: 尿路结石症 上尿路结石 经皮肾镜取石术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 双镜联合 治疗
  • 简介:摘要二甲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已有60多年。近年来,二甲胍的非降糖作用逐渐被发现,其中包括重、抗肿瘤、抗炎、抗衰老、心脏保护等。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二甲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该研究将对二甲胍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进行系统阐述。

  • 标签: 糖尿病,2型 心血管系统 降糖素类 二甲双胍 综述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22岁,因侧同时出现红斑、簇集性水疱伴疼痛4 d就诊。既往狼疮性肾炎病史2个月余,现口服醋酸泼尼松35 mg/d维持治疗。查体:左上肢和右下肢带状排列红斑基础上簇集分布的水疱、丘疱疹。实验室检查异常:单核细胞数1.0×109/L,单核细胞百分比11.98%,余未见明显异常;尿蛋白(++)、潜血(-);补体C3 0.60 g/L、补体C4 0.11 g/L。诊断狼疮性肾炎并发侧带状疱疹,经口服伐昔洛韦、维生素B1和B12、普瑞巴林胶囊,湿敷康复新液、喷昔洛韦软膏治疗10 d皮疹明显好转,疼痛消失。

  • 标签: 狼疮肾炎 疱疹,带状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与卵巢原发性癌(SEOC)是同期原发于子宫内膜与卵巢的两个独立性肿瘤,临床上虽不多见,但由于现有病理诊断标准的局限性,易误诊为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或转移性卵巢上皮性癌;然而SEOC与转移性癌的治疗及预后不尽相同,可能导致过度诊断与治疗。虽然近年来的分子研究提示,SEOC可能为转移性肿瘤,但对于此类肿瘤“限制性转移”的机制尚无法阐明,也无法解释其较转移性肿瘤预后好的原因,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从近年来SEOC的诊断、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SEOC与Lynch综合征的关系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肾癌瘤性骨转移灶切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3例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肾癌骨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21例,女22例。确诊骨转移时平均年龄(54.8±12.5)(18~85)岁,<60岁91例,≥60岁52例。首次诊断为早期肾癌(无远处转移)81例,晚期肾癌(有远处转移)62例。单纯骨转移86例,骨转移合并其他脏器转移57例。按骨转移灶数量分为骨寡转移81例,骨多发转移62例。按KPS功能状态评分分组,>80分5例,≤80分138例。国际转移性肾癌数据库联盟(IMDC)评分中危组92例、高危组51例。骨转移灶切除术前接受肾癌原发灶切除手术123例,未接受肾癌原发灶切除手术20例。本研究143例均接受骨转移灶切除手术,肾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完全切除(无瘤生存组)46例,肾癌原发灶未切除或肾癌原发灶已切除但转移灶未完全切除(带瘤生存组)97例。72例(50.3%)在骨转移灶切除术后联合应用靶向治疗,其中舒尼替尼43例,索拉非尼26例,帕唑帕尼2例,乐伐替尼1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绘制分析患者的生存曲线。结果本研究143例术后转移灶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132例,非透明细胞癌11例。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确诊骨转移时年龄≥60岁(HR=1.913,95%CI 1.115~3.284,P<0.05)、骨多发转移(HR=1.887,95%CI 1.003~3.549,P<0.05)是晚期肾癌瘤性骨转移灶切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4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9.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24.0(1~11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2%、59.4%、31.6%。无瘤生存组和带瘤生存组中位OS分别为30.0个月和19.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IMDC中危组转移灶切除术后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和单纯骨转移灶切除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24.3个月和16.8个月(P=0.027),IMDC高危组患者是否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对生存期无影响(P=0.449)。结论肾癌骨转移患者生存预后差,肾癌原发灶和骨转移灶完全切除患者的无瘤状态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期。骨转移灶切除后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可以使IMDC中危患者生存获益,而对于IMDC高危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是否能够生存获益尚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癌,肾细胞 肿瘤转移 转移瘤切除术 分子靶向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肝移植受者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但免疫抑制过度可能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成功将免疫抑制剂减量到最小甚至停用的病例,然而停药很可能使移植肝出现纤维化等组织学异常,进而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诱导免疫耐受、检测外周血中能够反映免疫耐受的生物标志物,或运用某些临床参数建立的预测模型提前评估移植受者成功停药的概率,均有助于筛选出可以安全停免疫抑制剂的潜在候选者,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免疫抑制剂减停 肝移植 免疫耐受 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