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诱导分化的胎盘间质干细胞去分化后的干细胞特性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胎牛血清及淋巴细胞分离液等,从实验的角度出发,对诱导分化的胎盘间质干细胞去分化后的干细胞特性及潜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第5代胎盘间质干细胞,与去分化1d成肝细胞诱导分化的胎盘间质干细胞,向骨细胞诱导分化后,转化为了典型的骨细胞形态。经PCR检测发现,两者的表达相似。样本H浓度46.80ng/μL、总量0.81μg、A260/A280为1.75、RIN为8.49%、28S/18S为2.59%。结论去分化后的胎盘间质干细胞,可有效保留细胞形态,维持干细胞标记物表达水平,与未经处理的胎盘间质干细胞相比,其增值能力更强。

  • 标签: 诱导分化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肝衰竭
  • 简介:目的观察脐带间质干细胞(UC-MSCs)鞘内注射,治疗多系统萎缩小脑型(MSA-C)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4月,对40例MSA-C患者给予UC-MSCs鞘内注射治疗,每次每Kg体重给予1×10^6个细胞,1次/周,4次为1个疗程。本组中29例治疗1个疗程,9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2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评分量表(ICARS)及日常生活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40例MSA-C患者共53个疗程,其中47疗程有效(有效率88.68%)。11例接受多疗程治疗的患者中,9例在后续疗程中疗效进一步提高。治疗结束1个月后ICARS及ADL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有效患者多表现为行走、站立不稳,运动迟缓,上肢精细动作障碍,书写困难,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4例)、腰痛(1例)、头痛(2例)、发热(2例),均在1-3d内消失。随访27-5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无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发生,有效患者疾病稳定时间为2~13个月(平均5.88±2.86个月),之后疾病再次出现进展。结论UC-MSC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MSA-C患者的临床症状,多疗程治疗有助于多数患者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改善,延缓疾病进展。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多系统萎缩 鞘内注射
  • 简介:背景:利用间质干细胞或含有治疗因子的干细胞进行有选择性的杀伤肿瘤细胞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目的:建立含稳定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系。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慢病毒质粒pVector-EGFP、pHelper、Envelope共转染293T细胞完成载体病毒构建,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慢病毒滴度;取对数生长期的SD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以复感染指数MOI值0,5,10,15,20加入携带报告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载体稀释液,72h后观察各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效率及阳性转染率。结果与结论: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载体系统转染293T细胞能够正确表达,滴度为1×108TU/mL。包装好的病毒颗粒转染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二三天后,各孔均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MOI值从0增至10,细胞的阳性表达率逐渐提高(P〈0.05),MOI值为10的组能获得〉70%的转染率,但MOI值从10增至20,转染率变化不明显。说明以MOI值为10的滴度将慢病毒载体可将外源基因高效转入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内,建立含稳定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系。

  • 标签: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病毒载体 转染 阳性率 干细胞
  • 简介: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ells,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同种异体移植后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因此逐渐成为再生医学和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同种异体BMSCs(Allogeneic,allo—BMSCs)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和免疫调节等方向的应川研究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进入临床应用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同种异体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同种异体 再生医学 组织工程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诺和锐特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自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6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诺和灵30R皮下注射治疗)34例,治疗组(采取诺和锐特皮下注射治疗)34例,对比2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血糖水平、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给予诺和锐特治疗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缓解血糖升高带来的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诺和锐特充 妊娠期糖尿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骨折延迟愈合或迁延不愈行自体骨髓间质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6例骨折延迟愈合或迁延不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比1分配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自体骨髓间质细胞移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显著较高,,P<0.05。实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骨折延迟愈合或迁延不愈患者应用自体骨髓间质细胞移植治疗可促进患者的骨痂的形成,有利于骨折愈合,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骨折 延迟愈合 迁延不愈 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
  • 简介:【目的】应用ELASA方法检测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移植后角膜碱烧伤模型角膜愈合过程中外周血、房水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变化情况。【方法】取体质量2.5kg,月龄2个月,雌雄不分,健康无任何眼疾的新西兰大白兔60只(60眼),制备角膜缘碱烧伤模型,所有样本均制备右眼。随机双盲分为两组,每组各30只(60眼)。一组为对照组,耳缘静脉注射1mlPBS。一组为移植组,耳缘静脉注射1mlPBS+BMSCs,定期观察角膜病变。于移植术后第3、21、60天,在兔耳缘静脉处抽取外周血1ml,提取血清约300μl。前房穿刺抽取无菌房水50μl,将其迅速存放于-80℃冰箱中待用,ELISA检测外周血与房水中VEGF、IL-2的浓度变化。【结果】移植组术后第3天,外周血清中VEGF(98.23±1.45)ng/ml、房水中的VEGF(145.12±2.01)ng/ml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0.21±1.23)、(58.23±1.2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移植组外周血清(56.12±1.56)ng/ml、房水(98.23±1.26)ng/ml中的VEGF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98.56±1.12)、(136.21±1.2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0天,移植组外周血VEGF(50.36±1.25)ng/ml、房水(56.12±1.98)ng/ml中VEGF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35.01±1.24)、(169.01±1.5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第3、21、60天,移植组IL-2在外周血[(96.45±1.25)、(93.12±1.05)、(91.23±0.97)]ng/ml及房水[(39.56±4.21)、(21.89±5.32)、(21.98±4.85)]ng/ml中的浓度低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角膜碱烧伤模型移植BMSCs可以减少创伤修复晚期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浓度。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角膜碱烧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白介素-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髓病患者应用一次性根管适治疗对其咀嚼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于 2018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期间收治的 68例牙髓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适组和超组,每组各 34例,超组患者接受根管超治疗,适组接受根管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咀嚼功能。结果:治疗后适组患者的咀嚼功能既咀嚼效率、咬合力、出血指数、牙龈指数分别为( 91.5±7.3) %、( 138.6±11.2) lbs、( 0.43±0.06)、( 0.39±0.03),均优于超组患者,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针对牙髓病患者一次性根管适治疗,相较于超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出血指数、牙龈指数等咀嚼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一次性根管 牙髓病 咀嚼功能 影响分析
  • 简介:背景:氯化镉对骨髓间质干细胞遗传方面影响的研究暂无报道。目的:观察化学毒性物质氯化镉对骨髓间质干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方法:贴壁培养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细胞株,显微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及氯化镉诱导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微核实验检测两组微核率,染色体分析检测两组染色体畸变率。结果与结论:显微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胞体透亮,折光性强;氯化镉诱导组细胞呈凸起回缩,细胞变小、变圆,贴壁不牢,悬浮细胞增多。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化镉诱导组骨髓间质干细胞微核发生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均显著增加(P〈0.05)。提示氯化镉可引起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氯化镉 微核率 染色体畸变率 干细胞
  • 简介:骨膜蛋白(periostin),又称为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osteoblastspecificfactor-2,OSF-2),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诱导的蛋白超家族,主要促进整合素依赖的细胞黏附和运动~[1,2]。骨膜蛋白可以在全身多种组织中表达,如牙周韧带、心脏瓣膜、肺、胃肠道、肾上腺、甲状腺、前列腺、乳腺等~[1];同时,骨

  • 标签: 间充质 牙周韧带 特异性因子 心脏瓣膜 细胞黏附 OSTEOBLAST
  • 简介:背景:目前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方法较多,而采用不同诱导方法时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分化成神经细胞的比例是不一样的。适宜的诱导条件是实现间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必要条件。目的:比较两种常见的化学诱导法与共培养法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差异,以寻找一种诱导效果高、实用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别用化学诱导法和共培养法诱导分化比较两种方法所获得的神经细胞数目、细胞形态和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结果与结论:培养7d后两组均可见大量贴壁细胞形成突起,呈放射状生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均为阳性。共培养法第5天可见典型神经细胞结构,突起数量较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50.82±2.46)%,化学诱导法培养第7天可见神经样细胞形成,并有突起,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43.56±1.74)%。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共培养法诱导分化后的神经样突起数量多并较早互相形成连接,且共培养法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高于化学诱导法。

  • 标签: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细胞 诱导分化 共培养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由于心肌细胞的大量死亡,患者心功能较差,生活质量下降。心肌细胞为终末分化细胞,损伤后不能再生,而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具有高度增值、自我更新能力,并且容易获得,体外培养技术成熟,多次传代培养后始终保持多向分化潜能及不涉及伦理问题等特点,成为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种子细胞。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大量增值,并保持多向分化潜能,并且可以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其诱导分化方法、机制仍是广泛研究中。本文旨在对目前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向心肌细胞分化方法、细胞信号通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力衰竭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细胞 细胞分化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036-03
  • 简介:背景:目前研究虽已证实脐血间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人脐血间质干细胞移植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10d龄新生SD大鼠(由川北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置于6000m海拔高原低压环境模拟仓生活和运动(运动方式为在舱内游泳槽内进行为期15d的运动,60min/d),建立高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造模成功24h后,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模型组,移植组脑组织海马内注射DAPI标记的脐血间质干细胞悬液,模型组以同样方法注射等量PBS;另取3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建模不移植。细胞移植48h后,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Westernblot法检测脑组织Caspase-3、p-Akt蛋白表达;细胞移植后21d,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细胞移植28d后,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组织学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①TUNEL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仅见极少量凋亡细胞,模型组可见大量细胞凋亡,移植组细胞凋亡介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3组间细胞凋亡数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移植组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Akt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③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结果显示,移植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游泳距离均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④与模型组比较,移植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质量浓度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8质量浓度明显升高(P<0.05);⑤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水肿,核染色质结构不清,有空泡形成,室管膜细胞重度水肿;移植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水肿程度轻于模型组,核染色质结构不清,未见空泡形成;⑥结果提示,人脐血间质干细胞可通过调控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来改善新生大�

  • 标签: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神经保护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CASPASE-3蛋白 p-Akt
  • 简介:目的观察丝素蛋白与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载体系统与骨髓间质干细胞的体外相容性。方法将多孔丝素蛋白修剪成20×10×5mm长方体状物,置入6孔板中;将粉状bBMP用PBS液溶解制成2mg/ml混悬液,0.5ml无菌移液管滴定于多孔丝素蛋白上(0.5毫升/个)。骨髓间质干细胞以107/ml接种到载体系统上,复合4小时后加入生长液继续体外培养,每1、4、8天时进行碱性磷酸酶、矿化结节染色观察以及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另外同时设立单纯丝素蛋白与细胞复合培养对照组进行观察。结果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在两种材料上生长形态、活性正常,体外培养24小时时细胞已贴附材料上,呈匍匐状伸展,以后逐渐融合生长,8天时大量细胞成片状攀附在材料表面,并分泌有大量的网状细胞外基质,实验组可见结节状基质生成;碱性磷酸酶、矿化结节染色观察发现实验组细胞碱性磷酸酶和矿化结节染色阳性反应,对照组阴性。结论丝素蛋白是一种良好细胞外基质材料,也是一种良好生长因子的缓释载体。

  • 标签: 丝素蛋白 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人源骨髓间质干细胞(MSC)输注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采用雌性BALB/c小鼠30只,参照姚军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实验分模型组、MSC组及照射组。MSC组于制模后3天从小鼠尾静脉1次性输注人骨髓MSC1×10^6,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变化、第28天存活率、骨髓有核细胞数量、造血集落生成和骨髓病理学特征。结果显示:于制模后第7天,模型组外周血WBC显著低于MSC组和照射组,分别为(0.65±0.05)×10^9/L,(2.45±0.71)×10^9/L,(2.30±0.33)×10^9/L;第10天3组均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第14天模型组血象指标仍持续降低,而MSC组及照射组血象指标开始回升,至28天3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18.2%、80%和100%,MSC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MSC组小鼠单侧股骨有核细胞数量、造血祖细胞集落生成数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而与照射组结果一致。结论:MSC输注可减轻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衰竭程度,提高存活率。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动物模型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功能
  • 简介:摘要调查2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其发病原因是因为未能早期接受眼科诊治,对DR不了解,血糖控制不好合并高血压有密切关系,及未能及时进行专科检查等,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可以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医护人员让病人了解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有重要意义。同时护理人员尽早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治疗护理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药物 光凝 手术 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2-0081-01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作用时间的IL-1β对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成骨潜能的影响以及NF-κB等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正常人BMMSC在体外给予IL-1β处理1或7d,再予成骨诱导分化后分别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ARS)方法检测BMMSC成骨分化;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BMMSC中IGF-1、EphB4和OPG基因mRNA表达水平;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MMSC的BMP-2和p-Smad1/5/8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blot方法检测BMMSC中iκBα和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IL-1β处理组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IL-1β处理组BMMSC的成骨分化潜能明显增强,但这一差异可被NF-κB抑制剂减弱;另外,处理组的iκBα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P〈0.05),p-iκBα蛋白水平的表达增高(P〈0.05);与此同时,处理组BMMSC的BMP-2表达水平增高,但p-Smad1/5/8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IL-1β处理组BMMSC的IGF-1、EphB4、OPG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与成骨结果比较显示,IL-1β处理1d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如IL-1β处理7d组明显。结论:骨髓微环境中高水平IL-1β长期作用于BMMSC,可以通过NF-κB通路而不是BMP-2/Smad通路对其成骨分化产生影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NF-ΚB通路 BMP-2/Smad通路 IL-1Β 成骨分化
  • 简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有研究表明MDS患者骨髓基质微环境功能的异常与其发病有关。间质干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成分,本研究拟探讨低危MDS患者间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采集低危MDS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进行免疫表型、成骨分化能力鉴定,检测其增殖能力及对体外造血的支持功能;用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MSC中相关细胞因子及化学趋化因子的表达,并与健康供者的MS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培养低危MDS患者的MSC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表达SH2(CD105),SH3(CD73),Thy—1(CD90),CD34及CD45均为阴性,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其体外扩增能力与与健康供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体外支持造血功能较后者显著减低(P〈0.05)。实时定量PT—PCR显示SDF—1在低危MDS患者MSC中显著高表达(P〈0.01)。结论:间质干细胞的功能异常与低危MDS患者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失常相关,这为MDS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微环境 SDF-1 生物学特性
  • 简介:背景:通过细胞移植重建损伤脑组织成为治疗脑梗死的新途径,骨髓间质干细胞成为近年来细胞移植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利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建模成功后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及联合组。对照组尾静脉注射PBS、细胞移植组尾静脉注射2.5×10^9L^-1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悬液、联合组尾静脉注射2.5×10^9L^-1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悬液和银杏达莫2mL/kg,1次/d,连续注射5d。于移植后的1,3d及1,2周进行mNSS行为学评分,以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移植后2周RT-PCR检测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生长相关v蛋白43基因表达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数。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的1,3d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移植后1,2周,联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0.05);移植后2周,联合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生长相关蛋白43mRNA表达明显高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0.05),联合组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少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0.05),联合组BrdU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骨髓间质干细胞联合银杏达莫干预能促进脑梗死组织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生长相关蛋白43mRNA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大鼠神经功能。

  • 标签: 骨髓 间质干细胞移植 银杏 GAP-43蛋白 组织工程 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