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支气管扩张病人急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结果 。方法:在 2018年 3月到 2020年 3月 开展研究,期间唯一我院诊治的80例支气管扩张急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支气管扩张病人急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结果。结果:病原菌分布方面的铜绿假单胞菌与鲁氏不动杆菌的占比最高。支气管扩张感染患者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利奈唑胺的敏感度达到 100%,对于庆大霉素和哌拉西 林耐药度达到1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属于革兰阴性菌中支气管扩张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类型,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减轻耐药菌风险,值得普及。

  • 标签: 支气管扩张 急性感染 病原菌 药敏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8月在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患者88例,按照感染情况的有无分为有感染组25例和无感染组63例,观察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对88例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的切口细菌检查,发现其中出现感染人数有65人,占比73.86%,而这些切口感染中发现了真菌感染2株,占比3.07%,革兰氏阳性菌24株,占比36.93%,革兰氏阴性菌39株,占比60%。根据有感染组与无感染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结果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195,95%CI:0.053~0.713)、手术时间(OR=0.217,95%CI:0.059~0.794)、季节(OR=0.136,95%CI:0.035~0.538)疾病史(OR=0.103,95%CI:0.018~0.576)为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危险因素 感染病原菌 普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分布与影响因素,为临床感染防控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4-2016年1637例普外科术后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K-B法检测病原菌耐药性,SPSS21.0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结果1637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131例,感染率8.00%;I型、II型、III型切口感染率分别为3.44%(17/494)、8.08%(76/941)、18.81%(38/202);胆囊手术、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胃部手术、疝修补术、胆管手术、结直肠手术、小肠手术、胰腺手术感染率分别为4.81%(21/437)、3.21%(9/280)、7.07%(14/198)、11.41%(21/184)、10.83%(17/157)、11.89%(17/143)、8.82%(9/102)、8.82%(9/102)和41.18%(14/34)。切口感染分离出病原菌74株,包括44株革兰氏阴性菌(59.46%)、27株革兰氏阳性菌(36.49%)和3株真菌(4.05%)。铜绿假单胞菌18株,鲍曼不动杆菌12株,大肠埃希菌6株,其他革兰氏阴性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肠球菌属5株,表皮葡萄球菌3株,其他革兰氏阳性菌6株;3株真菌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唑啉、环丙沙星、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0.00%、72.22%、72.22%、22.22%、44.44%和46.15%、38.46%、23.08%、38.46%、30.77%。≥60岁患者感染率(10.51%)与<60岁患者(6.2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78,P<0.05);合并糖尿病患者感染率(11.04%)与未合并者(4.9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444,P<0.05);住院时间≥1个月患者感染率(12.10%)与住院时间<1个月者(4.8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6044,P<0.05);手术时间>2h的患者感染率(12.72%)与手术时间≤2h患者(5.0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615,P<0.05);不同性别和切口长度患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是影响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因素。结论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III型切口感染率高,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耐药性。年龄、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是影响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普外科患者 切口感染病原菌 分布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感染科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获取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肺泡灌洗液标本,通过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离出耐药菌株并进行耐药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细菌15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6株(77.3%),革兰阳性菌28株(18.7%),真菌6株(4.0%);居前2位的是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26.5%)和鲍曼不动杆菌(13.2%)。菌株数排列前4位的全部为革兰阴性菌,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外,其他常用药物均已明显耐药。结论感染科的耐药菌分布构成及耐药率均有明显差异,临床医师除了熟悉本地区耐药菌分布及耐药率监测情况外,还应掌握本单位及科室不同区域耐药菌的耐药率情况,才能正确有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标签: 下呼吸道 细菌感染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型哈尔滨市丙型肝炎患者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158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PCR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共同构建系统进化树,得到病毒的基因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58例丙肝患者血清标本中,成功扩增core片段139例,扩增成功率为87.97%。在139例片段中,HCV1a型8例,占5.76%;HCVlb型67例,占48.20%;HCV2a型42例,占30.22%;HCV3a型11例,占7.91%;HCV3b型5例,占3.60%;HCV6a型6例,占4.32%。结论哈尔滨市HCV基因型主要以1b型为主,其次为2a型,与中国其他地区HCV基因型的分布比较一致。

  • 标签: RT-PCR 丙型肝炎病毒 测序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病房患者痰标本细菌培养的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方法选择我院ICU于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患者463例,对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抗菌药物试验,观察细菌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结果463例痰标本中有138例标本为阳性,即检验阳性率为29.80%,138例阳性标本中主要为以下鲍曼不动杆菌43例,约占阳性的31.2%,白假丝酵母菌18例,约占阳性的13.0%,肺炎克雷伯菌7例,约占阳性的13.0%,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各13例,约占阳性的9.4%。药敏试验发现,革兰阴性菌中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其次为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白假丝酵母菌敏感率较高,均在99.8%以上。结论相对比既有报道而言,鲍曼不动杆菌具有更高的分离率,而且耐药严重,对于细菌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变化的监测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 标签: ICU 痰标本 细菌培养 耐药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出现。方法对2013-2014年我院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84例患者痰液进行菌株鉴定及耐药性实验。结果84例患者中共检出97株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共检出52株,所占比例为53.6%;革兰氏阳性菌共检出34株,所占比例为35.1%;真菌共检出11株,所占比例为11.3%。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结果显示其对头孢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较多,对常用抗生素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治疗时应注意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实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主要类型。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0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体质特点、体质量分型等,将其分为A组(临床前期、无症状期),B组(症状期、失代偿期),两组各50例,对两组PBC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中医辩证。结果:A组患者以气郁型、气虚型、阴虚型体质为主,B组患者以气虚型、阳虚型、血瘀型体质为主。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以气郁型、气虚型为主。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 胆管炎 中医体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型分布。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34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匹兹堡睡眠指数,调查患者冠心病合并睡眠障碍发生情况。根据《中医诊断学》中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348例冠心病患者中,300例患者合并睡眠障碍,其中轻度睡眠障碍患者数量为141例,中度睡眠障碍患者数量为108例,重度睡眠障碍患者数量为51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气滞血瘀证型、气血两虚证型、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血瘀阻证、胆郁痰扰证、痰浊内阻证、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肝郁气滞证、心火亢盛证患者数量分别为25/24/23/26/28/27/26/21/23/25/29/23例。结论:冠心病合并不同程度睡眠功能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不同,随着患者睡眠障碍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医证型能由实证转变为虚症。

  • 标签: 冠心病 睡眠障碍 睡眠质量 中医证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沐川地区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1708例育龄期人群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携带率和基因类型分布状况。方法:以沐川地区1708例来院进行地中海贫血产前筛查的育龄期人群为研究对象,联合应用血常规和血红蛋白电泳进行地中海贫血的初筛分析,同时对初筛结果为阳性的被检者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结果:在1708例被检者中初筛阳性有202例(占比11.83%),经过基因检测诊断为地中海贫血有72例(携带率为4.22%),其中男性有22例,女性有50例,共检出α地中海贫血43例,其中α地中海贫血较为常见的类型是--SEA/αα、-α3.7/αα缺失型,β地中海贫血26例,以CD17杂合点突变型为主,合并α和β地中海贫血有3例,三类地中海贫血阳性率分别为2.52%、1.52%、0.18%。结论:沐川地区育龄期人群中β地中海贫血阳性率略低,α地中海贫血阳性率明显较高,属于α地中海贫血高发地区,与四川其他地区基本一致。建议沐川地区备孕的育龄期夫妇进行地中海贫血的筛查,减少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出生,保证优生优育。

  • 标签: α地中海贫血 β地中海贫血 血常规 血红蛋白电泳 基因检测 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其口腔微生物菌群分布情况。方法:将98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以对照组与实验组区分,每组49例,通过口腔微生物检验,对比两组微生物菌群构成分布以及口腔常见细菌计数。结果:实验组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计数,奈瑟菌、韦荣菌、链球菌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与其口腔微生物菌群之间存在关联性,临床在治疗时可以应用口腔微生物菌群相关指标辅助评估治疗效果,使口腔菌群维持动态平衡,以此减少疾病复发。

  • 标签: 复发性 口腔溃疡 口腔微生物菌群分布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眩晕病诊疗中心2020年4月-2022年6月的603例前庭性偏头痛门诊病历,收集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中医证候等相关资料,利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数统计、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前庭性偏头痛以女性更为多见,男女比例为1:2.89,多见于50-69岁之间,春、夏两季最易发病,半数以上患者有头痛或眩晕家族史;前庭性偏头痛发作时以头晕最为多见,伴随症状多有恶心(59%)、畏声(47.9%)、头痛(46.1%),情绪波动、睡眠障碍是主要诱发因素;中医证候分布依次为肝胃不和证(33.3%)、肝火上炎证(27.9%)、风痰上扰证(13.9%)、气血亏虚证(10.3%)、肾精不足证(12.3%)及痰瘀阻窍证(2.3%),性别、季节及诱发因素在不同证候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前庭性偏头痛 回顾性研究 中医证候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细致的分析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2021年4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贫血患者共计60例,分成地中海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然后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参照组),检测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值,比较四者参考区间和改变状况。结果:地中海贫血组及缺铁性贫血组的平均MCV值、MCH值和MCHC值均显著比参照组更小,相关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缺铁性贫血组的RDW值和参照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

  • 标签: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辅助生殖技术失败女性患者中医证型并总结其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辅助生殖技术失败三次及以上的女性患者104例,选择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中医证候四诊资料,总结出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常见症状的分布,同时分析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①辅助生殖技术失败后不孕女性的常见中医证型主要是肾虚肝郁、肾虚肝郁血瘀、肾虚证、肾虚肝郁夹湿热;②中医证型分布发现大部分是虚实夹杂证;③年龄、BMI、职业、不孕病程、初潮年龄、异位妊娠次数、人工流产次数、人工助孕次数在最常见的4种中医证型的构成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不同自然流产次数在最常见的4种中医证型的构成中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辅助生殖技术 中医证型 分布规律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分布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88例甲状腺癌患者均进行术前的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出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与淋巴结的分布情况。结果:88例甲状腺癌患者,经病理诊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41例,占比46.59%(41/88),未转移者47例,占比53.41%(47/88)。超声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是97.56%(40/41)、95.74%(45/47)、96.59%(85/88)。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阳性率低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阳性率(P<0.05)。结论:超声检查应用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过程中,可体现出较高的诊断价值,而清扫时要重点关注颈部的中央区的淋巴结。

  • 标签: 甲状腺癌 超声诊断 颈部淋巴结转移 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