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但丁亡命维洛那时,庇护人是年轻的斯加拉大亲王(CanGrandedellaScala),出于感激之情,但丁向斯加拉献上了《神曲》中他尚未写完的《天堂》篇,附以一信,为天堂篇作解。这便是今日所见的《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信件是用拉丁文写成,日期估计是在1319年。唯此信究竟是否出自但丁手笔,后世有所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致斯加拉大亲王》所以阐述的诗为寓言说,确实是但丁本人的思想。《致斯加拉大亲王书》第7节中,有一节文字后世多为人援引:

  • 标签: 字面义 亚里士多德 奥古斯丁 圣经 寓言说 《神曲》
  • 简介:莎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败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不含血的肉"的观念的普遍认同,或者说集体无意识的默许,其中隐含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身体观的重大转变。在西方文化中,随着现代人体解剖术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血肉相通的身体观逐渐让位于为血肉分离的身体观。这种转变在包罗万象的莎士比亚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的文本踪迹,其中既有"四体液说"和放血疗法的明确话语,也有维萨里《人体的构造》的影响和哈维血液循环说的先声,而鲍西亚扭转剧情的判决则成为两种身体观的象征性分界。

  • 标签: 莎士比亚 夏洛克 血肉相通 血肉分离 身体观
  • 简介: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复旦金石词典系列”中的一种《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作品》,主编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全书有五十多万字,是一部颇有分量的辞书。在当今众多的美国文学史、美国作家作品选读和各种有关美国文学教材中,该辞典覆盖宽广,信息丰富,设计独特,具有实用价值,可以作为教学的案头参考书,也可用于了解整个美国文学概况的读本。

  • 标签: 美国文学 美国作家 作品 辞典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海外国语大学
  • 简介: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关于'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曰:'第三段四句,是写送行和还乡,是

  • 标签: 理解误解 诗词理解
  • 简介:作为小说家和艺术批评家的马尔罗沉醉于“想像中的博物馆”,沉醉于艺术形式永恒的不朽。古往今来的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在作家笔下变换为超时间性的形式,获得了新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揭示命运、改造现实、超越人类状况的有效途径。尽管小说创作的材料是文字,马尔罗却用语言文字缔造了绘画作品相媲美的视觉效果和美学意义。他的小说文本超越了文字的界限,在同绘画形式的参照和对话中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因而创造了一个包含丰富哲学、美学和道德思想的艺术小说的类型。

  • 标签: 人的状况 想像中的博物馆 艺术变换视觉效果 美学意义
  • 简介:我们知道,韵论是印度诗学中比较大的一个方面,而作为诗学范畴(而非语言学范畴)的“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韵的理论,也是中国诗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只是论述的文学家相对较少。

  • 标签: 范温 中国 韵论 诗学理论 宋代 艺术形式
  • 简介:古代尺牍,即今天的书信(私人书信)。尺牍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有书、柬、帖、简、简札、简帖、小简、小札、简书、书简、简牍、札翰、书札、启札、书翰、书牍、手札、手迹、墨翰等。明代,"尺牍"这一概念用得最为普遍,故可用之统称明代的书信。明代特别是万历以后,尺牍创作盛极一时,作者多,名家多,作品多,质量高,影响大。明代尺牍的大量辑刻传布,是当时一大文化景观,很有系统梳理和评述的必要。

  • 标签: 尺牍 明代 传布 文化景观 书信 概念
  • 简介:在19世纪英国,“文人”是个相当模糊的概念。托马斯·卡菜尔将文人视为“英雄”,并称之为“现代最重要的人物”,实际上是针对当时的信仰危机和文化偏至而构想出的一种文人范型。他认为文人应该打破机械思维设置的牢笼,开创新时代的“方言”,涤荡遍布英国的“空话”,守护文字和人类存在的精神维度。

  • 标签: 托马斯·卡莱尔 文人英雄 文化偏至 词语
  • 简介:当今时代,文学批评研究早已经职业化,"硬写"也成了当下文学批评、研究界的一个经典的象征性姿势。在谋生和体制的双重影响下,恶性"硬写"、谋生化科研给文学批评和研究带来了损害,所以应该警惕和抵制。对理想化的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坚守,是当前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品质。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学研究 恶性“硬写” 谋生化科研
  • 简介:钱锺书是其家乡江苏《译林》杂志的编委,曾为该杂志写贺词,此事我们较为熟悉。近读李景端《风疾偏爱逆风行》(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对钱锺书《译林》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杂志创刊时发生的风波。

  • 标签: 事件 杂志创刊 《译林》 商务印书馆 钱锺书 李景端
  • 简介:本文结合三部/篇文学文献,从"风格"学说、李渔、喜剧悲剧、艳情小说言情小说、细读、历史语境、比较文学、学科历史的写作等方面探究西方学者研究问题的视点所具有的可能的借鉴作用.

  • 标签: 艳情小说 言情小说 比较文学 历史语境 寻找 悲剧
  • 简介:通过梳理当下西方文化批判之主流话语,质疑其立场,文化批判者既须面对作为其批判对象的外在客体,更须清理在很多时候往往与其批判对象有着某种共谋关系的内在自我。当今文化批判已进入生产领域。以批判为谋生之道的批判者,似乎很难为文化批判寻到足以令其植根其间的坚实土壤。

  • 标签: 再现 内在批判 立场 文化批判
  • 简介:清诗是唐宋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不仅是大江晚潮,而且是高峰落照时分的绚丽晚霞,有待读者游目骋怀,倾心欣赏。

  • 标签: 清诗 宋荦 蒋士铨
  • 简介:<正>仰卧恐怕是人类最放松、最悠闲、最不设防的姿势。仰卧是人类最佳的睡眠姿势,也是最佳的做梦姿势。仰卧不仅最适合于做梦,也适合想事。许多事儿任怎么也想不起来,只要往床上一倒,那事儿就会自己找上门来。我就是在仰卧时想起的一位名人的名言:"前半夜要为自己想,后半夜要为别人想。"他的脸在我的眼前闪现,目光生动,表情鲜活,隐藏几分精明,几分狡黠,几分真诚。那一刻,我躺在牙科门诊的诊台上,身旁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器械,随时都可以在我坚固的牙齿上打孔或打磨。不过,此时我已不去想那些了,因为躺在那里

  • 标签: 给你 上齿 它成 牙洞 实习医生 半唇
  • 简介:创伤者对过去创伤性情景的强迫性召回常常以记忆的变形、扭曲和伪装的形式出现,这就给如何评价创伤叙事带来了难度,也把创伤研究和历史叙事及文学叙事联系在了一起。本文讨论一种被认为适合于创伤叙事的写作方法,即“不及物写作”,对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贝雷尔.兰(BerelLang)、海登.怀特(HaydenWhite)、多米尼克.拉卡普拉(DominickLaCapra)、卡西.卡鲁思(CathyCaruth)、安妮.怀特黑德(AnneWhitehead)等学者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探讨了创伤研究的文学意义。

  • 标签: 创伤 不及物写作 证词 中间语态
  • 简介:抵制主体性不可相提并论、混为一谈。非洲、加勒比、印度的后殖民小说家及其作品中的人物抵制西方殖民者及其文化的行为能力并不能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后殖民小说中殖民地本土人接受或追求西方教育的行为是他们复制模仿西方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他们主体性乏弱的表现,而后殖民小说的另一普遍性主题"腐败"则是殖民地本土人主体性乏弱的结果。

  • 标签: 后殖民小说 主体性 抵制 意识
  • 简介:<正>梁实秋翻译过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影响最大、贡献最卓绝的是他独自一人翻译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这一翻译工程开始于1930年,当时,任职于翻译委员会的胡适,拟定了一个五年译书规划,遍邀各方名士翻译两方哲学、文学名著,莎士比亚全集亦被列入,并拟定由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叶公超、陈西莹五人共同担任翻译。不料闻、徐、叶、陈四人始终没有动手,这一工作就全部落在梁实秋一人身上。他开始了漫长的耕耘。抗战开始前,他译完了四部悲剧,四部

  • 标签: 莎士比亚 梁实秋 莎士比亚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 西方文学 西方文化知识
  • 简介:本文从文化学中的媒介研究视角出发,截取了德语文学史上的两个断面——1800年前后及1900年前后,着力考察此间文学现象与其所处时代语境中的媒介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媒介相关的概念的厘清,尤其是通过对由德国媒介哲学学派建立的“使者”模型的引介,为特定时期的德语文学作品的解读定位提供了新的可能。

  • 标签: 文化学 媒介研究 使者模型 文字文化 影音文化
  • 简介:王老吉因在今年为汶川地震的社会捐款中首捐一个亿而广为注目,一方面是回报社会的慷慨善举,另一面业界也纷纷赞说这是非常成功的营销案例。其实我们回顾王老吉这几年逐步走向成功的轨迹,会发现他们的营销水准是一流的。

  • 标签: 营销案例 王老吉 文化缺失 社会捐款 回报
  • 简介:本文分两个层次来论述伽达默尔的隐喻诠释学.首先是结合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如"偏见"、"经验"、"受历史作用的意识"等对"对话"的诠释学进行了阐述,其次是在比较康德"游戏说"的基础上,对"游戏"的诠释学(一种生存论)作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 标签: 诠释学 伽达默尔哲学 康德 生存论 首先 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