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美国Vjrginia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研究者,对2004—2011年间收治的91例颅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mm)进行了分析,评估栓塞相关并发症、动脉瘤闭塞率(动脉瘤闭塞范围〉95%)、再通率和较好预后等的预测因素。91例患者中,有9例未接受栓塞治疗。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相关并发症 预测因素 闭塞率 血管内治疗 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应用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ET)检测51~60岁、61~70岁PD患者52例未用药时或停药48h后的脑神经递质水平,其中已服用多巴丝肼治疗的34例患者再次检测服药1.5h后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值比较,2个年龄组PD患者去甲肾上腺素(NE)及多巴胺(DA)明显降低(P<0.05或P<0.01);5-羟色胺(5-HT)也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酰胆碱(Ach)增高,但仅61~70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年龄组比较,DA在61~70岁组实测值更低(P<0.05)。34例患者服用多巴丝肼后,NE、5-HT、DA较服药前明显升高(P<0.15)。结论PD患者脑神经递质DA、NE、5-HT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年龄增加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不同年龄段其脑神经递质变化有所不同。ET可测量脑神经递质的水平,为PD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参考。

  • 标签: ?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 帕金森病 神经递质
  • 简介:心肌梗死后浸润于缺血坏死区域的单核/巨噬细胞,在炎症早期通过酶解作用分解梗死组织,在炎症中晚期通过旁分泌作用加速细胞外基质重塑和血管新生过程,从而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进程。然而,心梗后早期炎症反应过度,会导致原有细胞外基质的过度降解,引发梗死区膨展、心室壁变薄、心室腔扩张、乃至室壁瘤和心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心肌梗死 组织修复 单核/巨噬细胞 靶点调控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发生支架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3月~2016年3月于高邮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并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84例,发生ISR者36例设定为ISR组,未发生ISR者48例设定为非ISR组,回顾性分析引起ISR的高危因素。结果将可能与ISR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对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SR的危险因素有:吸烟(OR=4.840,95%CI:2.155~7.604)、高血压(OR=4.486,95%CI:2.445~7.864)、体质指数异常(OR=2.289,95%CI:1.375~3.950)、三酰甘油(OR=2.066,95%CI:2.966~28.313)、病变参照直径<3mm(OR=3.254,95%CI:1.748~5.900)、靶病变长度(OR=4.538,95%CI:2.172~10.143)。结论吸烟、高血压、体质指数异常、三酰甘油、病变参照直径和靶病变长度是预测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糖尿病 支架内再狭窄 药物洗脱支架 危险因素
  • 简介:动脉瘤的主要治疗目的是预防破裂出血。新一代血流导向支架Surpass可用于重塑载瘤动脉和闭塞动脉瘤。荷兰Radboud大学Nijmegen医学中心的DeVries等对这一新型血流导向支架的疗效进行了研究。共纳入37例患者,年龄为32—79岁,共有49个未破裂动脉瘤。术中Surpass血流导向支架均放置在载瘤动脉并跨越动脉瘤瘤颈。随访6个月。37例患者中仅对1例患者置人了单枚Surpass支架,操作成功率为100%。其中35个非分叶状动脉瘤的瘤颈被完全覆盖,14个分叶状动脉瘤的瘤颈仅部分覆盖。

  • 标签: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单中心研究 支架 导向 血流 治疗
  • 简介:本刊经PhilipM.Meyers博士代表写作组授权,将“Reportingstandardsforangioplastyandstent-assistedangioplastyforintracranialatherosclerosis”译为中文在本刊刊登。标准中对患者的选择、颅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最佳内科治疗、围手术期处理、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等,进行了规范化总结,拟为今后的临床试验和研究的规范化确定标准,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对神经介入医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解剖学 脑血管造影术 放射学 血管成形术 规范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窦炎鼻息肉通过功能性鼻镜鼻窦手术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2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各113例患者,手术治疗组患者采用功能性鼻镜鼻窦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药物治疗组采用传统药物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46%,药物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26%。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窦炎鼻息肉能够通过传统药物疗法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不佳且容易出现病情反复,通过功能性鼻镜鼻窦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更佳且复发率明显降低,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鼻窦炎鼻息肉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 安全性与疗效比较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代替基于造影剂的血管显影指引主动脉腔修复术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我们对1例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主动脉腔修复术,术中使用血管内超声指引寻腔、定位、支架释放和进行解剖学检查,全程避免使用造影剂。结果手术使用造影剂0mL,手术时间125min,寻腔、定位及支架释放过程顺利。支架到位准确,扩张及贴壁良好。术后无漏或新发夹层,无其他并发症。术后1周患者血清肌酐浓度无增高。结论在本例患者中,血管内超声代替基于造影剂的血管显影指引主动脉腔修复术可行,该技术可能避免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恶化。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肾功能不全 腔内修复术
  • 简介:目的研究Notch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出血性颅动静脉畸形(AVM)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温州医学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AVM患者,共35例,根据病史和影像学特点,将AVM患者分为出血性AVM组(简称出血组)27例、非出血性AVM组(简称非出血组)8例,应用免疫组化、荧光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两组畸形血管团Notch1和VEGF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结果①在出血组和非出血组中,Notch1和VEGF在畸形血管团内皮细胞均表达明显,但两组Notch1、VEGF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出血组的Notch1mRNA水平为1.9±1.7,高于非出血组的1.5±0.6;出血组的VEGFmRNA水平为4.2±3.0,高于非出血组的2.9+2.7,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经Spearman相关分析,颅AVM的Notch1与VEGF的阳性细胞率(r=0.638,P〈0.05)及其mRNA水平(r==0.611,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Notch1、VEGF在出血性AVM和非出血性AVM中均表达升高;但在出血性AVM中无特异性,Notch1与VEGF可能协同参与颅AVM的形成。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脑出血 NOTCH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乳动脉(LIMA)-大隐静脉(SV)Y型复合桥血管的术中即时血流量以及术后中期通畅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24例在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接受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术中应用Y型复合桥血管(LIMA-SV).术中使用TrFM进行桥血管血流测定.出院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评估桥血管通畅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OPCAB,平均吻合移植血管(2.5±0.5)支,术中无中转体外循环.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SV单根组和SV序贯组之间Y型复合桥血管主干(近端LIMA)的平均血流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远端LIMA(LIMA-LAD)平均血流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SV序贯组的SV主干的平均血流高于SV单根组[(24.6±9.8)ml/min比(19.2±5.7)ml/min],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之间不同靶血管的搏动指数(PI值)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显示,所有桥血管的总通畅率为96.7%(59/61),其中LIMA桥的通畅率为100%(24/24),SV桥的通畅率为94.6%(35/37).结论LIMA-SVY型复合桥血管能够为SV和远端LIMA提供足够的血流,中期通畅率良好,对不能获取右乳动脉或桡动脉且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替代方案.

  • 标签: 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即时血流量测定 Y型复合桥血管 通畅率 大隐静脉序贯桥
  • 简介: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并探讨TMS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TMS组及假刺激组,每组5只大鼠。TMS组和假刺激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TMS组于再灌注1h及12h分别给予1Hz200脉冲TMS(分2次完成,每次100脉冲,中间间隔1h)。缺血-再灌注24h后,检测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TMS组与假刺激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均明显增高,多巴胺、5-羟色胺、3,4-二羟基苯乙酸含量降低,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MS组去甲肾上腺素升高程度低于假刺激组,多巴胺和5-羟色胺降低程度小于假刺激组(P〈0.01)。TMS组梗死灶周围皮质肾上腺素含量在正常水平,假刺激组明显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MS组5-羟吲哚乙酸含量明显低于假刺激组、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假刺激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均P〈0.01。结论TMS能够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期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过量释放,从而减轻单胺类神经递质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保护脑组织。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生物源单胺类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窦球囊辅助栓塞剂——Onyx18闭塞上矢状窦及侧窦(横窦和乙状窦)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6月,经静脉途径在静脉窦使用保护球囊,经动脉和(或)静脉途径,采用Onyx18栓塞治疗上矢状窦区和侧窦区DAVF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球囊辅助栓塞的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本组24例患者,病变位于上矢状窦区5例,侧窦区19例。对上矢状窦区病变和侧窦区病变使用Hyperform7mm×7mm球囊各1例,对其余患者使用外周血管扩张用球囊。②对上矢状窦区病变的患者经动脉栓塞3例,经静脉栓塞2例,使用球囊均基本闭塞静脉窦;对侧窦区病变患者经动脉栓塞10例,经静脉栓塞7例,动静脉联合栓塞2例;使用球囊基本闭塞静脉窦8例,部分闭塞静脉窦11例。③上矢状窦病变患者3例栓塞后治愈,有2例随访半年无复发,1例栓塞后少量残余,1年后复查造影无明显变化;在侧窦区病变的患者中,对1例患者行两次栓塞后瘘口消失,其余患者均经1次栓塞治愈,对其中7例患者治疗后半年进行了血管造影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对经严格选择适应证的DAVF患者在球囊辅助下使用Onyx18闭塞侧窦(横窦和乙状窦)和上矢状窦,治疗DAVF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静脉窦的通畅性。

  • 标签: 动静脉瘘 硬膜 栓塞 治疗性 安全 球囊 ONYX
  •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在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203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45例,未破裂动脉瘤158例)中发生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1例患者(1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11例患者接受13枚支架置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5.4%(11/203),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5例);未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8%(6例)。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支架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均为2.2%;术后再出血2例,发生率为4.4%;麻醉诱导期出血1例,发生率为2.2%。未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支架相关缺血各3例,发生率均为1.9%;无麻醉诱导期出血和术后再出血。随访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分2例,3分1例;8例患者死亡,总病死率为3.9%。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动脉瘤围手术期可发生支架相关缺血、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出血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重残甚至死亡,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心脏泵衰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总结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5例因冠心病行CABG后患者出现心脏泵衰竭,在IABP支持下,术后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恢复稳定的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在术后3-7d撤除IABP,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冠脉病变严重(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风险较大,特别是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使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术后应用IABP可以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脏泵衰竭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股方肌大转子筋膜骨瓣移植加3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青壮年新鲜股骨颈GardenⅢ、Ⅳ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髋关节后外侧入路,3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取带股方肌大转子筋膜骨瓣移植于凿除后缘部分骨皮质的股骨颈骨折的后方,然后术后卧床休息3个月,3月后扶拐下地功能锻炼,治疗25例血运损伤较重的移位股骨颈骨折。结果25例经1.5~5年(平均2年6个月)随访,股骨颈骨折均在6个月~1年愈合。其中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Ⅱ期,另一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Ⅳ期。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6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结论3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并股方肌大转子筋膜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早期股骨颈骨折,固定牢固,提供了血运丰富的骨瓣,促进骨折愈合,降低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是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

  • 标签: 股方肌蒂骨瓣 青壮年 股骨颈骨折
  • 简介:目的比较CT薄层增强扫描与3D-DSA数据源在颅动静脉畸形(AVM)3D打印数据重组中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5例AVM患者,Spetzler-Martin分级Ⅱ级3例,Ⅲ级2例。对其中2例采用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3例采用3D-DSA旋转成像,提取检查结果的DICOM原始数据,通过Mimics14.0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按1∶1比例进行3D打印,获得实体模型并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基于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数据源的3D打印可获取颅骨及血管的图像信息,能显示最细直径0.9mm的血管,但AVM内部细支结构难于分辨;基于3D-DSA数据的3D打印,数字减影无颅骨数据信息,但血管分支情况显示更丰富,可显示最细直径0.5mm的血管。结论应用CT薄层增强扫描或3D-DSA数据源均可获得AVM畸形团3D重组图像,而3D-DSA显示AVM畸形团空间构造效果更佳,有助于术前治疗方案的设计及相应辅助工具的开发。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3D打印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效果比较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T2DM患者404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功正常组)291例,SCH组113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促甲状腺激素(TSH)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SCH组女性、颅动脉粥样硬化、TC、TG、LDL-C、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较甲功正常组明显升高,空腹血糖[(6.03±1.32)mmol/Lvs(7.61±0.93)mmol/L]、HDL-C[(1.25±0.46)mmol/Lvs(1.41±0.49)mmol/L]、D-二聚体[(0.23±0.11)mg/Lvs(0.55±0.27)mg/L]显著降低(P<0.05)。TSH、年龄、收缩压、LDL-C、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是颅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且TSH与纤维蛋白原、TC、TG、LDL-C、脂蛋白(a)、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D-二聚体、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SCH发生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高TSH是T2DM患者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颅内动脉硬化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胆固醇 LDL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近4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老年患者急诊行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围术期的急性谵妄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增加对这一组疾病的认识,减少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方法共检测AMI患者急诊PTCA86例,26例入选研究组。对其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入院后发生谵妄的患者评定谵妄的严重程度。结果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年龄、并发多种躯体疾病、心肺复苏和使用呼吸机使谵妄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本组患者中谵妄的发生率为25.7%。所有患者均为一过性谵妄,年龄越大,谵妄发生率越高,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变化是预示谵妄发生与否的敏感指标。采用静脉持续注射地西泮或咪哒唑仑控制谵妄症状安全有效。

  • 标签: 心肌梗死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谵妄 老年人
  • 简介:目的评估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与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应用TubridgeFD治疗的28例(共28个)颈内动脉囊状宽颈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①28个动脉瘤大小为11.3~44.0mm,平均(21.6±7.1)mm.共置入Tubridge支架33枚,除1枚支架未能完全打开外,其余均成功置入目标位置.②28个动脉瘤中18个动脉瘤填塞了弹簧圈,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瘤颈残留2例,大部栓塞16例;10个动脉瘤采取单纯FD治疗,置入FD后造影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对比剂充盈方式改变,瘤对比剂滞留明显,其中7例术后瘤体充盈体积明显减少(5例充盈率减少为0~50%,2例充盈率减少≥50%).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操作相关出血性或缺血性事件.③临床随访过程中(6~30个月,平均19个月),5例患者出现了短暂性的症状加重,13例患者症状缓解,6例改善,4例稳定.④术后25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5~24个月,平均9.9个月),其中18例动脉瘤影像学治愈(72%),6例改善(24%,仅为少量瘤颈残留),1例稳定(4%);支架覆盖的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未发生支架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结论TubridgeFD治疗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本组资料仅为单中心随访结果,长期疗效仍有待于前瞻性多中心的对照研究证实.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随访研究 血流导向装置 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
  • 简介:患者1男,18岁。刀刺伤左侧颈部,在外院伤口缝合后,于2004年2月2日送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右侧肢体偏瘫,失语,数小时后意识淡漠。头部CT检查提示,左侧大脑顶枕部脑梗死,大脑中线向对侧移位。急诊行左侧顶枕部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意识恢复。术后CT血管造影(CTA)提示,左侧颈总动脉处有2个假性动脉瘤,大小分别为2.6cm×1.5cm和1.8cm×1cm。动脉瘤颈宽且载瘤动脉受颈部血块压迫而明显狭窄(图1a、1b)。

  • 标签: 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技术 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 头部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