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采用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监护中应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接收的54例心脏术后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半小时分为研究组,术后6小时为对照组,分别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同时参考患者不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对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统计比较研究,研究组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均要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用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其监护的过程中,积极应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有着十分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监测 心脏手术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血氧饱和度仪监测心胸外科病人手术前后血氧饱和度,观察其术后并发症。方法2016年月至-2017年1月我们连续观察了32例心胸手术病人术前及术后2-24hSpO数值,并参照动脉血氧饱和度(SaO)和动脉血氧分压(PaO)相应换算数值。结果病人术毕回病房后,每例持续测2-24h,最低读数为88%(3例),一般在92%-93%(20例),94%-95%(9例),经鼻导管吸氧(流量2-4L/min),可提高读数3%-4%。结论根据Spo的变化,对术后并发症的认识起了积极作用,为临床观察病情变化提供了一项有意义的指标。血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使用,为心胸外科病人术前、术后观察起到了积极作用。

  • 标签: 心胸外科病人 血氧饱和度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于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反应研究其治疗的效果如何。方法将106例支气管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使用两组不同的雾化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氧驱动雾化治疗,对照组运用压缩泵式吸入治疗的方法,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状况,比较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痊愈率分别为98.1%与84.9%,明显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氧驱动雾化治疗的方法对支气管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适合在临床医学上进行广泛推广。

  • 标签: 支气管哮喘患者 氧驱动雾化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不同雾化吸入在支气管哮喘护理中对患者气喘、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道刺激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支气管哮喘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超声雾化吸入方式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血氧饱和度和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和肺功能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在哮喘、咳嗽以及哮鸣音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超声雾化吸入方式而言,氧驱动雾化吸入方式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刺激小、起效快、疗效确切等优点,是比较有效和理想的一种方法。

  • 标签: 老年 急性支气管哮喘 超声雾化吸入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不同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雾化吸入对患者气喘、血氧饱和度、呼吸道刺激的改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的64例支气管哮喘为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32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采取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临床效果不如行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的观察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FVC、FEVl水平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结论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运用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比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疗效更显著,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氧驱动雾化吸入 超声雾化吸入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