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病例为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我院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共纳入100例.根据随机分组方法分A组50例和B组50例.均实施常规治疗,同时,A组给予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给予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干预前后两组BNP的差异以及心功能变化.结果两组干预前BNP和心功能无明显差异,干预后BNP以及心功能指标LVEDV、LVESD均明显降低、LVEF明显提高,B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的效果确切,可显著降低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但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疗效更为显著.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效果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92-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对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数据库中有关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取穴的文献进行检索,通过数据挖掘法筛选出与纳入标准相符的文献,总结分析其中涉及的穴位、穴位处方 ,确定选穴规律。结果 腧穴主要选取内关、合谷、外关、三阴交、手三里、曲池、肩髃、足三里、尺泽、阳陵泉,腧穴所选经脉主要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所选部位主要分布于上下肢,特定穴主要是八脉交会穴、交会穴、五输穴。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选穴规律是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以及对特定穴取穴予以重视。结论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需要以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及阴阳平衡理论为指导,选取属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等痉挛瘫痪肢体所在的腧穴加以配伍,从而将腧穴协同增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促使针灸治疗效果的有效提升。

  • 标签: 针灸 脑梗死 痉挛性瘫痪 选穴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偱证护理方式,分析护理效果。方法将于我院接收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分别采用基础护理、偱证护理。通过两组对比,分析患者护理各项情况。结果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经过偱证护理之后,心律失常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疾病知识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将偱证护理方式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能有效提高医院护理水平。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同时确保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情况良好,促使患者身体健康情况好转,进一步提高医院护理水平。

  • 标签: 偱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乌灵胶囊治疗心肌梗死(AMI)后抑郁疗效.方法82例AMI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41例,均予以AMI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帕罗西汀20mg、1日1次,口服12周;干预组予以帕罗西汀20mg、1日1次,乌灵胶囊0.99克、1日3次,口服12周;治疗前后采用HAMD、SDS量表和SCL-90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治疗有效39例(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29例(70.73%);HAMD减分11.6±5.03,亦明显高于对照组7.59±4.75,P<0.01.结论帕罗西汀联合乌灵胶囊治疗AMI后抑郁疗效较好.关键词乌灵胶囊;帕罗西汀;心肌梗死后抑郁中图分类号R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62-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丁苯酞改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94例,经随机分配后,分为47例实验组,在使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口服治疗,47例对照组仅仅采取常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机体指标,并对治疗前后患者检查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指数评分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缓解,而实验组患者的效果更显著,且两组患者症状对比,实验组患者MMSE治疗后评分为22.09±3.52,对照组为18.52±3.81,经统计对比,P<0.05,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指标对比,实验组有明显改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11.08±2.15,对照组为17.43±2.65,经统计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在改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中,效果较之传统治疗更显著,可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丁苯酞 脑梗死 血管性痴呆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188-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5-20195月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9%显著低于对照组15.0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整体效果显著,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显著提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循证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循证护理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6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52例患者资料,按护理干预模式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2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采用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可改善患者不良症状,促进患者病情早日康复。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 循证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社区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文将3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选自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分组方法采用计算机表法,在护理方法上,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的社区康复护理,两组均持续1个月的护理时间,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具体比较内容是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和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进行1个月的护理以后,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的社区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和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面,均远优于对照组,组间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探析价值突出显著。结论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康复的过程中,社区康复护理可在全方面提高护理水平,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

  • 标签: 社区康复护理 脑梗死 后遗症 康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对脑梗死后出现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统计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72例,发病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情况,将其按吞咽障碍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组出现流涎、食物在患侧面价堆积,咽启动能力延迟为口腔期作为Ⅰ组;饮水呛咳、呕吐反射减退或消失,吞食物时堵塞在咽部为咽期作为Ⅱ组;上述两组的症状均存在为混合期作为Ⅲ组。所选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后常规康复治疗,并通过VitalStim吞咽治疗仪进行,在规定疗程结束后观察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的吞咽功能相比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Ⅱ组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Ⅰ、Ⅲ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VitalStim吞咽治疗仪对急性脑梗死后出现不同阶段的吞咽障碍均有显著疗效,其中针对咽期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略优,值得临床借鉴采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吞咽功能 VitalStim吞咽治疗仪 不同阶段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2017年3月10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急性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脑梗死治疗效果;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KATZ日常生活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KATZ日常生活功能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KATZ日常生活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其日常生活功能的提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急性期护理干预 脑梗死 抑郁状态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前组应用胺碘酮治疗,后组应用利多卡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胺碘酮治疗,安全性高,疗效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胺碘酮 利多卡因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应用新活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组,每组35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新活素治疗,分析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急性心肌梗死 心衰 新活素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2例,采用奇偶分组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44/4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57%),P<0.05;实验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指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胺碘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结果观察组下床时间(3.15±0.47)d、心功能(1.04±0.01)级、住院时间(4.18±0.85)d、有效率97.44%、用药指导满意度(9.41±0.10)分、环境护理(9.51±0.08)分、疼痛护理(9.74±0.20)分、饮食护理(9.20±0.41)分、康复训练(9.41±0.13)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缓解胸痛,缩短下床时间,促进病情康复。

  • 标签: 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对脑梗死后多并发症的护理价值 。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42例脑梗死后多并发症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多学科协作,并对两组的恢复情况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ESS评分、Barthel ADL评分等恢复情况指标均显著的比对照组更高,两组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能够有效的控制病死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多学科协作 脑梗死后多并发症 护理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将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入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n=50)进行分组,组别:比对组、研究组,每组各纳入患者25例,对其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干预的措施,比较最终的护理效果。结果:在常规护理、循证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相比,研究组明显优于比对组,P<0.05;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相比,研究组明显较低,P<0.05;治疗依从性评分相比,研究组明显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循证护理干预的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循证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组,Ⅰ组按常规标准进行治疗,Ⅱ组同时施加阿托伐他汀口服,观察分析两组的抗心衰效果。结果两组在治疗前接受LVEF、LVEDD等心功能指标及血浆NT-proBNP指标检测,结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Ⅱ组的LVEF相比Ⅰ组显著提高,而LVEDD、NT-proBNP等指标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施加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明显调节患者的心功能,改善疾病预后,值得推荐。

  • 标签: 心肌梗死 无症状心衰 阿托伐他汀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在改善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作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0例,30例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列为观察组;另外30例应用基础治疗,列为对照组。治疗3个月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MoCA评分分别为(16.08±3.44)和(16.52±3.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oCA评分为(24.31±4.32),对照组治疗后MoCA评分为(20.98±4.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分别为(7.58±2.07)、(7.82±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2.87±1.08),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4.65±1.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丁苯酞软胶囊 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