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小提琴协奏曲》是阿班·贝尔格的最后一部完整作品。本文通过对它的形式、内容、标题和审美内涵等方面的探讨,诠释作品的人文寓意,揭示贝尔格运用高度严谨的形式结构、数字象征、主导节奏等技术的内容意涵,以及作曲家持有的虔诚宗教情怀。本文结论:该协奏曲是作曲家智力禀赋与心理感受的结晶,是一部技术与表现、形式与内容完美融合的优秀范例。

  • 标签: 阿尔班·贝尔格 小提琴协奏曲 结构 数字象征 主导节奏 众赞歌
  • 简介:住在巴西楼我住在科尔皮介设计的房间里,房间带有浴室,可以说条件是再好不过了。由于它过分豪华,我心里总感到不安,这可能因为我多少还带着点乡巴佬的味道吧!我想,我若是住青少年旅游之家或经济一点的旅馆可能更为合适。

  • 标签: 音乐随笔 小泽征尔 指挥家 青少年 房间
  • 简介:《乐队协奏曲》首演后,库塞维茨基对巴托克愈发钦佩。第—场演出后,他告诉巴托克:"这是十年来最好的作品!"纽约演出成功后,他说:"这是二十年来最好的作品。"一个月后,它成为兰十年来最好的作品。当赞赏上溯到"二十世纪以来",巴托克再也抑制不住自己,轻轻地问:"包括肖斯塔科维奇么?"

  • 标签: 巴托克 维茨 肖斯塔科维奇 多拉蒂 匈牙利人 十年
  • 简介:本文从茵加顿现象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思想渊源入手,探讨钢琴演奏诠释的多种可能性,以及钢琴表演与忠于原作的关系问题。钢琴家的演奏应以作品文本为基础,作品文本的音乐分析是进行演绎研究的基础,钢琴家应该在遵循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发挥独特的创造个性,使同一部作品获得不同的艺术表现,绽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 标签: 现象学 同一性 意向性对象 演奏诠释
  • 简介:已有一年两个月未曾出现在舞台上的指挥家小泽征.3月27日晚在日本京都的一场音乐会上亮相。站在乐队面前的他,面容清癯,身材消瘦.但是仍然充满热情,为听众执棒演出了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

  • 标签: 小泽征尔 指挥家 抗癌 音乐会 贝多芬 乐队
  • 简介:<正>今年五月,享誉全球的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OrhanPamuk)的中国行轻松愉悦,在拒绝了多次关于其文学作品的研讨会之后,他和他的随同人员们流连于颐和园和北京的小吃美食当中。有趣的是,这次奥罕·帕慕克的造访不仅飨足了他在中国的书迷,他身边年轻貌美的女友基兰·德塞(KiranDesai,印度女作家,2006年度英国布克奖获得者)同样也招揽来一大批喜欢她的年轻读者。

  • 标签: 帕慕克 奥尔罕 英国布克奖 评鉴 我的名字叫红 土耳其人
  • 简介:村上歌剧相当于近代欧洲文化的精髓。从受贵族保护的时代、资产阶级热心支持的时代,到以企业赞助为主的今天,一路走来,都被视为最灿烂的文化遗产。如今眼见日本人进入这个领域,欧洲人会不会排斥?小泽当然会。我初次在斯卡拉歌剧院登台,与帕瓦罗蒂合作演出《托斯卡》时,就遭遇一片倒彩。我和帕瓦罗蒂是至交,那次他热心地请我到米兰演出。我很喜欢他,就这样让他说服了。(笑)当时卡拉扬老师非常反对,告诉我那等于自杀,还威胁说我真的会被人杀掉。

  • 标签: 小泽征尔 米兰 音乐 合作演出 帕瓦罗蒂 《托斯卡》
  • 简介:门德松的《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他钢琴协奏曲中比较成功的一首大型作品。文章根据讨论与阐述该钢琴作品演奏相关的一些技术与技巧问题,并论及对门德松这一作品的认知。

  • 标签: 门德尔松 《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演奏 技术
  • 简介:<正>音乐内涵的社会历史分析在完成对音乐本体的艺术结构分析之后,让我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社会历史分析。一部比较严肃、深刻的音乐作品在我们的听觉感知能够直接把握的音乐本体后面,总是潜藏着某种精神内涵。对于一般的音乐听众来说,或许不一定要求深入到这个层次,但是,对于音乐学家来说,却是绝对必须的。它应该是音乐学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种精神内涵,我认为只有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才能真正揭示它的本质。从一定程度上讲,前奏曲与终曲比较集中地概括和体现了整部歌剧精神内涵的基本性质:从对人生、幸福、爱情的强烈追求和渴望,经过一个完满痛苦的过程,最后达到对这一切欲望的舍弃,从而

  • 标签: 瓦格纳 特里斯坦 音乐学分析 歌剧 音乐作品 音乐本体
  • 简介:《特里斯坦与伊索德》前奏曲,是瓦格纳为表现其乐剧创作思想,不拘一格突破传统的音乐结构形式,并以特征鲜明的和声手法,从而对以后西欧的音乐创作形成强大影响的一个重要界碑。瓦氏在将和声手法推向浪漫主义高峰并将调性和声引向一个极限的同时,同样在音乐结构观念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 标签: 瓦格纳 特里斯坦 前奏曲 主导动机 结构 和声
  • 简介:<正>1990年11月5日至15日,苏联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莫斯科格涅辛国立音乐师范学院原副院长费·格·阿扎玛诺夫(Ф·г·YРзАМАНОВ)教授和夫人、钢琴教育家阿扎玛诺娃(АРзАМАНОВА)教授应邀来沈阳音乐学院时行了为期10天的讲学活动。在此期间,还在辽宁省文联为在沈的辽宁省文艺界名流举行了一场题为:“苏联近五年(1985—1990)来音乐艺术发展概况”的学术报告会。他们夫妇的讲学在沈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讲学活动对于提高沈阳音乐学院的教学水平,增进我们对苏联音乐艺术发展及现状的了解,以及促进中苏文化艺术交流等方面,均有着十分

  • 标签: 音乐教育 作曲家 古典音乐 苏联专家 苏联音乐 莫斯科
  • 简介:"阿根廷是一个超乎常理的国家,你可以变换总统、部长、大使,但是你不能变换的是探戈舞曲。我们的确改变了探戈舞曲,而且还好至今我们还活着,这很最要!我突破了探戈,我的探戈才是今天的探戈。我的音乐的确是室内乐,但那是从探戈演示岀来的大众音乐。"——阿斯托·皮亚佐拉

  • 标签: 探戈舞曲 大众音乐 阿根廷 室内乐
  • 简介:本文从聆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德》的感性体验切入,以“时间悬停”为关注核心。文章共分七个部分,以同心圆的结构,从聚焦前奏曲核心的“渴望动机”开始,逐步放宽视角至前奏曲的单一动机单元、多个动机之间的关系、整首前奏曲、乐剧中五个具有“时间悬停”特质的段落、直至整部乐剧。考察“渴望动机”这一细小的元素如何带来“时间悬停”并在一系列的连锁转化中“自我实现”般构建起整部乐剧。同时指出,这种音响状态以及构建音乐的方式直指戏剧的核心内涵,从而尝试对《特》中音乐与戏剧关系作出阐释。篇幅所限,仅节选原文的第一至第四部分。

  • 标签: 瓦格纳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时间悬停 自我实现 音乐与戏剧的关系
  • 简介:哈利姆·埃-达巴的《第三交响曲》将西方先锋派的创作手法与阿拉伯音乐元素有机地加以融合,通过西方作曲技法的“借用”,深入地阐释了埃及本土音乐的神韵与内涵,表现出作曲家对西方音乐与本土音乐的独到见解。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该曲所使用的创作技法进行解读,即:曲式结构、主题音调、动机重复、应答格局、节奏语言、和声配器。

  • 标签: 白什尔夫 巴亚提 伊卡 视界融合
  • 简介:文章对上音图书馆馆藏齐品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阐述了齐品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与国立音专有关的活动,展现他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关切和以自己的艺术报答社会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 标签: 齐尔品 国立音专 文献整理
  • 简介:<正>卓越的美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而品(AlexanderTcherepnin,1899—1977)谢世已届十年,世界音乐事业因他的死亡而蒙受巨大损失。这位作曲家死得很突然,一九七七年九月廿六日,他正要去瑞士作全国巡回演出,不幸在巴黎猝然而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齐而品移居美国,晚年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直到他去世前的二十多年中,活跃于美国音乐界。他曾在芝加哥的圣保罗大学讲授作曲课程,又担任音乐杂志《克拉维》的双编辑之一,也作为指挥或钢琴家在许多音乐会上于观众见面。

  • 标签: 作曲家 人道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亚历山大 世界音乐 音乐家
  • 简介:本文通过对16世纪意大利早期牧歌大师阿卡代特之代表作《洁白温柔的天鹅》的音乐分析,阐释了这首牧歌为了贴切、细腻地表达诗歌内涵,在绘词法、织体、和声、终止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音乐特征,体现了该作品在16世纪意大利牧歌早期创作中所具有的典范意义。

  • 标签: 阿卡代尔特 意大利牧歌 《洁白温柔的天鹅》 绘词法 织体
  • 简介:当传统“师徒式”教育与现代化教学理念渐行渐远之时,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师范大学乐教师斯拉帕柴·甲德恁1仍恪守着“堂上是师傅,课下是父亲”的育人理念,沿袭着“不依乐谱,手口相传”的教学手段,日复一日地坚守在一套看似刻板却出奇高效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中。斯拉帕柴就其音乐生活的谈话,是对上述教学理念与态度最好的注解。

  • 标签: 泰乐教师 斯拉帕柴 教学理念 态度 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