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以往文献关于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结论并不一致,原因在于可能忽略了教育不平等中的结构性因素。本文将教育不平等分解为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应该取决于上述结构因素中效应较大的部分。基于这一假设,本文从微观层面基于环境-努力二分法解构教育不平等,从而测度了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并研究了教育机会不平等与教育努力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教育机会不平等显著扩大了收入差距,教育努力不平等显著缩小了收入差距;由于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教育努力不平等的反向作用,总体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再显著。

  • 标签: 教育机会不平等 教育努力不平等 收入差距
  • 简介:当今社会,教育改变命运的功能愈加显著,而不平等的教育边界的存在则使教育的这一功能成为社会对部分人的偏爱。教育边界的产生源于先赋性的教育制度安排与后致性的社会分类的共谋,而自我的类别化、群体排斥以及不平等边界的正当化机制则使已生成的边界获得进一步强化,从而使教育不平等的基础从对教育权益占有的外在显性表现,转向了以身份为标记的内在的、隐性的深层根源。被标签化了的身份的错误建构使教育不平等成为完全而持久的教育不平等。对不平等边界的消除企图通过身份模式以根除社会偏见得以实现是表面的,也是天真的,而基于地位模式的参与平等理念则为教育平等的实现带来了曙光。

  • 标签: 边界 教育边界 身份 教育不平等 参与平等
  • 简介:学业评价不平等是教育不平等的重要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学业评价不平等现象:第一,考试偏见;第二,课程内容及其评价总是隐含着特殊的价值取向;第三,学业评价内容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为了实现学业评价平等,国家需要政策倾斜,评价机构要提高考试的信息和效度,学校要减少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

  • 标签: 学业评价 教育不平等 考试 教育过程 原因及对策 课程内容
  • 作者: 仇睿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06-16
  •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年第6期
  • 机构:[摘要]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是新形势下办好高校并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基础性工作。当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存在着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管理水平低、管理队伍参次不齐等问题,同时,管理人员还面临着不受重视、职业地位和收入偏低、职业发展空间不足等困境,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文章从加强思想建设、体系建设、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强化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新对策与相应的激励措施。
  • 简介: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政策实践.实践中的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为政府的行为.政府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不平等"原则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实践策略,时下,"不平等"的差异性原则正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和实践策略.

  • 标签: 不平等原则 基础教育 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行为
  • 简介:本文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以教育基尼系数作为研究工具,使用线性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分析方法,讨论中国教育结果不平等地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以往研究关注"均值的差异"不同,本文讨论的是"差异的差异",即教育不平等的内部差异。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入学队列的影响之后,教育扩展会带来教育不平等下降的结论依然成立;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地区,教育不平等水平相对较高;在教育不平等更严重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不平等的作用更加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不平等水平是逐渐降低的,1978年以后入学队列的教育不平等水平相对与其他入学队列来说是最低的。

  • 标签: 教育结果不平等 教育基尼系数 教育扩展 地区差异 分位数回归
  • 简介: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上移,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县城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日趋丰厚,在广大农村,大多数家长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态,不惜代价,千方百计择校将子女送到教育资源优厚的县城学校就读,在孩子离家求学,担心其不能自理生活的情况下,这些家长也一同离乡背井当起了“陪读生”。从家长陪读的层次上看,有高有低,有高中,有初中,有小学,甚至部分幼儿家长也赶浪潮当起了幼儿“陪读生”。

  • 标签: 农村中小学 家长陪读 农村义务教育 教育管理体制 平衡性 优质教育资源
  • 简介:〔摘要〕作文讲评要有目的、有计划讲评。讲评主要评书写的规范和格式、题目的准确和新颖、开头与结尾的形式和作用、结构的清晰和完整、材料的新颖性和时代性、立意的正确性和积极性、语言的个性化等方面,进行宏观的整体指导。讲评让作文亮点大放光彩,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点燃学生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快速走上作文轨道,提升作文水平。

  • 标签: 〔〕作文讲评整体指导提升 作文水平
  • 简介:通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从阶层、城乡、性别、民族四个维度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不平等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就读学校教育质量有显著影响,这检验了EMI假设在中国的适用性;学校教育质量也体现出城乡和民族方面的不平等,但一旦加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城乡和民族的影响不再显著;学校教育质量的性别不平等在城乡都不显著。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我国的教育质量不平等。

  • 标签: 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 学校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