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占比超80%。循证而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是减少患者复发、致残和死亡的重要手段。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基础上,结合近8年来我国的临床实践和国内外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本指南对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危险因素控制、病因诊断评估、针对病因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了系统更新,旨在为我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临床实践提供循证的规范性指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二级预防 指南
  • 作者: 吴伟强 李灵宝 陈福扬 黄星华 陈新 何武兵 柯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州 350001 福建省立医院急诊创伤外科,福州 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州 350001,福建省急诊医学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001,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福州 350001,福建省立医院急诊创伤外科,福州 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州 350001 福建省立医院急诊创伤外科,福州 3500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缺血预适应(IPC)模式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雄性SD大鼠,采用动脉夹夹闭一侧股动脉的方法构建大鼠骨骼肌IR损伤模型。IPC模式采用夹闭右侧股动脉10 min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10 min,重复3次进行预适应。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24 h组、IPC48 h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常规IR组夹闭右股动脉3 h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3 h;IPC即刻组为预适应后即刻行常规IR组相同处理;IPC24 h组为预适应后缝合皮肤,放回笼中喂养24 h后行常规IR组相同处理;IPC48 h组为预适应后缝合皮肤,放回笼中喂养48 h后行常规IR组相同处理;假手术组钝性分离右股动脉但不夹闭。在再灌注终点,收集胫前肌组织、腓肠肌组织和血清;计算胫前肌组织湿重/干重比值(W/D),评估组织水肿情况;HE染色后观察腓肠肌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并对腓肠肌组织损伤程度进行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丙二醛(MDA)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腓肠肌组织中低氧感受器(EGLN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模式IPC后,组织水肿程度均较常规IR组减轻(P均<0.01),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24 h组、IPC48 h组W/D分别为6.05±0.19、5.70±0.12、5.25±0.13、5.50±0.08,高于假手术组的3.80±0.08(P均<0.01);与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IPC24 h组水肿程度最轻(P<0.05或0.01)。假手术组肌纤维排列整齐,结构清晰,余各组肌纤维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和炎性浸润。IPC即刻组、IPC24 h组、IPC48 h组的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总分分别为(8.15±0.15)分、(6.15±0.38)分、(6.90±0.19)分,低于常规IR组的(9.60±0.50)分,高于假手术组的(0.16±0.16)分(P均<0.01);与IPC即刻组比较,IPC24 h组、IPC48 h组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总分降低(P<0.05或0.01),但IPC24 h组与IPC48 h组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显示,不同模式IPC后,血清TNF-α、IL-1β、MDA水平较假手术组升高(P均<0.01),从高到低依次为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IPC24 h组、假手术组;与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IPC24 h组IL-1β、TNF-α、MDA水平降低(P均<0.05)。qRT-PCR检测显示,EGLN1 mRNA表达由高到低依次为常规IR组、IPC48 h组、假手术组、IPC即刻组、IPC24 h组;与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IPC24 h组EGLN1 mRNA表达下降(P均<0.01)。不同模式IPC后,HIF-1α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加(P均<0.01),由高到低依次为IPC24 h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常规IR组、假手术组;与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IPC24 h组HIF-1α mRNA表达升高(P<0.05或0.01),IPC即刻组与IPC48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缺血预适应模式能够通过减轻组织水肿、炎性症状和氧化应激反应等,减轻大鼠骨骼肌IR损伤,其中IPC后再灌注24 h模式减轻IR损伤的效果相对最佳;EGLN1、HIF-1α可能参与IPC减轻大鼠骨骼肌IR损伤的过程。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缺血再灌注 肌,骨骼 炎症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在2006年发布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预防指南后,再次收集近2年来主要相关的大型临床试验,今年对该指南进行了更新,主要是抗血小治疗和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方面,本刊及时对该指南进行了编译,供广大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声明 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使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后期缺血区域的改善效果,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0只健康的成年SD大鼠,其体重均在250克左右,将这些大鼠分组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高剂量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中剂量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低剂量组、步长脑心通对照组。对各组大鼠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检查其缺血区域的TGF-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于大鼠的缺血区TGF-β1蛋白表达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其水平,对比模型组,提升效果明显。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够改善脑缺血区域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TGF-β1指标,对该部位的血管重生、损伤修复都有效果,因此具有治疗作用,还可以对脑组织起到保护效果,防止受损。

  • 标签: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 脑缺血 转化生长因子-&beta 1
  • 简介:这份新声明旨在为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活者的缺血性卒中预防提供全面和及时的循证推荐,循证推荐包括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干预措施,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以及非心源性卒中抗血小板药的应用。另外,还为其他多种特殊情况下复发性卒中的预防提供了推荐、包括动脉夹层分离、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女性卒中(特别是与妊娠和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相关卒中),脑出血后肮凝药的应用,以及该指南在高危人群中执行和应用的特殊措施。

  • 标签: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时选择远隔缺血后适应(RIPC)对脑缺血的保护效果。方法 于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筛选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入两组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对照组接受常规血管内治疗,观察者则在血管内治疗术实施前开展RIPC,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h神经缺损评分无明细差异(P<0.05)。治疗7d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d后对照组炎症因子及凝血功能指标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前实施RIPC,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害,其机制密切相关于炎症反应控制及高凝状态改善等因素,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辅助治疗手段,值得重视。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内治疗 远隔缺血后适应 脑缺血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系统随机化法将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3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远程缺血预适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结果、NIHSS评分和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NIHSS评分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新发梗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梗死体积缩小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不仅可以减少新发梗死发生率、促进梗死体积的缩小,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远程缺血预适应 治疗效果
  • 简介:背景: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明了。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远隔缺血后处理,同时设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作对照。于缺血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RT-PCR检测缺血周围区脑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远隔缺血后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梗死范围和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远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大鼠缺血周围区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和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果证

  • 标签: 信号影响 再灌注 后处理脑缺血
  • 简介:目的:研究银杏内酯对缺血缺氧损伤情况下体外培养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该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离体培养的PC12细胞,用NaCN无糖培养造成拟缺血损伤模型,用H2O2模拟氧自由基损伤,分别通过形态学观察、MTT微量比色等方法研究药物对上述模型的保护作用.另将PC12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96h,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凋亡情况,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程度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其中的作用.结果:银杏内酯终浓度10-5、10-6、10-7mol/L能抑制NaCN无糖和H2O2培养造成的细胞损伤,明显增强细胞活力.凝胶电泳可见到明显的梯型条带,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情况发现模型组凋亡率为10.40%,银杏内酯10-5mol/L组的凋亡率为3.96%.同时发现药物组和模型组细胞中的bcl-2基因表达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银杏内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该作用与药物的抗凋亡能力有关,但这种抗凋亡作用似乎并不是通过bcl-2基因的调控实现的.

  • 标签: 银杏内酯 体外 PC12细胞 缺血性损伤 缺氧性损伤 继发性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的奇偶数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运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I、RI较低,且PS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PSV升高,而RI和PI均下降,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后,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SjvO2升高,且CaO2和O2ER均下降,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1、6个月的NIHS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名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分别给予一般恢复治疗和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恢复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有效率为95.0%,显著优于常规单纯药物治疗有效率65.0%。结论使用TDFT-RIP-B2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对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梗死 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点、致病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病例。结果研究对象中男78例,女22例,亚型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急性脑卒中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吸烟、肥胖及家族史相关,吸烟者比例较大,占67.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以早发性动脉硬化为主,其次有栓塞性血管病、血管狭窄等。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和家族史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 病因分析 预防
  • 简介: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又称血栓调节蛋白,是维持血管内膜完整的内皮细胞表面分子,也是由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凝血酶(thrombin)受体之一.通过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凝血酶-TM复合物,激活蛋白C(proteinCPC),发挥抗凝、促纤溶作用;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被水解、脱落,游离于血浆中,使血浆TM浓度升高.文章就TM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及脑缺血后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凝血酶调节蛋白 脑缺血 凝血酶 蛋白C
  • 简介:摘要肥胖是公认的卒中危险因素。但是,许多研究显示,与体重正常和不足的患者相比,肥胖或超重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死亡风险更低,功能转归更佳,提示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存在肥胖悖论。与之相反,在接受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中并未观察到肥胖悖论。因此,缺血性卒中是否存在肥胖悖论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高质量证据来澄清体重与缺血性卒中转归的相关性。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肥胖 人体质量指数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