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s,TIA)是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有关TI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学说有微栓塞,脑血管痉挛、狭窄或受压,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TIA最主要的原因。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和颅内大血管动脉粥样斑块脱落,引起动脉微栓塞、血流动力学危象、血管痉挛、血管的机械性梗阻等,导致了脑神经元的代谢需求与局部血液循环所能提供的氧及其他营养物之间骤然供不应求,从而导致血液异常,表现出相应症状。

  • 标签: 脑缺血 短暂性 护理措施
  • 简介:缺血是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理状态。多年来人们对脑缺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脑缺血,急性脑缺血的病理机制、病理生理学研究对于其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虽然急性缺血损害对大脑的影响已众所周知,但对慢性脑缺血所致脑损害的特点、机制和防治了解不够。慢性脑缺血或脑灌注不足伴发于脑动脉硬化、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Binswanger病及动静脉畸形等多种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中,

  • 标签: 慢性脑缺血 认知功能障碍 BINSWANGER病 ALZHEIMER病 急性脑缺血 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价值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3例(91髋)患者,临床有症状,X线正常,CT不太确定,MRI可以确诊的病例。结果63例(91髋)患者股骨头均见不同程度水肿或“双线征”,即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结论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有较高的诊断优势。

  • 标签: 早期股骨头坏死 MR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病理学基础之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引起的AS是主要致病因素。然而,最近研究发现传统血脂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卒中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非传统血脂参数是在传统血脂参数基础上发展而来,包括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 R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多种血脂比值,可能在脑血管病防治中具有一定作用。其中,RC作为一种驱动AS残余风险的生物学标志物日益得到认可,在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研究中均已证实RC与脑血管病风险密切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胆固醇 脂蛋白类 甘油三酯类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缺血性肝炎是由于心脏的低排出量或感染性休克而导致的肝脏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所产生的炎症,其常并发于心力衰竭患者和重度呼吸道感染患者等。缺血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一方面是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的肝细胞损伤,释放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与细胞表面如Toll样受体等结合引起炎症反应;另一方面是由于当缺血的肝脏再次恢复血供时,肝细胞线粒体产生大量ROS,造成二次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现对这两种机制及相关的分子通路进行阐述。

  • 标签: 肝炎 缺血性肝炎 肝脏缺血缺氧损伤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传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定义是指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症状和体征在24 h内完全消失。症状发作持续时间由<24 h、<1 h 到最新的不再强调缺血持续时间,由原来的不包括影像学检查结果,到现在强调神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脑梗死、脑出血。

  • 标签: 短暂性 脑缺血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AIS)是常见的神经系统致残疾病之一,约2/3的AIS患儿遗留不同程度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增加社会经济负担。由于我国暂无儿童AIS诊疗共识,影响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主持,由多学科临床专家多次讨论达成“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诊疗专家共识”,旨在为儿科医师规范儿童AIS诊疗提供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血压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疾病转归中都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血压管理,尤其是急性期血压调控,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无统一的卒中急性期降压方案。文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管理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高血压 血压 抗高血压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方便患者及时了解疾病的知识,协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中医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缺血性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认为护理重点为观察意识、血压、呼吸、体温、便血、腹痛等变化,患者卧床休息,按医嘱用药,做好饮食护理,重视基础疾病的护理与心理护理。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9例患者康复出院,1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 标签: 肠炎 缺血性 观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缺血症实施动脉旁路转流术的治疗经验。方法5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引起肢体缺血患者,通过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和动脉造影,确定动脉病变范围。采用PTFE人工血管行动脉旁路转流。结果肢体获救率100%,术后病人静息痛消失,肢端溃疡愈合,踝肱指数上升。结论动脉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闭塞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成功关键在于重建动脉流入及流出道的通畅。

  • 标签: 动脉闭塞 动脉重建术
  • 简介:重症缺血性卒中(severeischemicstroke,SIS)指一组临床症状较重、进展较快、预后不良的缺血性脑梗死。患病早期即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往往死于脑水肿、进行性颅内压升高以及脑干功能障碍,并且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

  • 标签: 重症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并发症
  • 简介: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起病急,病情重,短时间内即可引起肠管坏死。笔者自1998年至2003年共收治肠系膜血管缺血性肠坏死4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肠系膜血管 缺血性肠坏死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3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除2例入院后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外,33例均行急诊手术或介入治疗。35例住院时间为(14.00±4.86)d,均顺利出院,随访2~2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早期诊断是关键,一旦确诊,应采取积极外科干预治疗。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血管闭塞 血栓切除术 导管插入术 外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为今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的ST—T改变,并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28例受检者有60例缺血性ST段改变,其中38例患者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占63.33%,22例患者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占36.67%,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及心肌缺血阵次数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发作持续时间及ST段下降幅度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比较无显著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9岁年龄段的心肌缺血发病率为35.48%明显低于≥60年龄段的发病率56.90%(χ2=12.5313,P=0.0004)。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较高,尤其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有利于其早诊断早治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诊断 心肌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病人的治疗及康复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1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结果216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患者因病情加重放弃治疗。结论对缺血性卒中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早期实施康复护理,疗效明显,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缺血性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1986年Muny等发现当反复短暂的缺血和再灌注之后心脏对缺血状态产生适应,这种适应可以使心肌在后续的持续性缺血中得到保护,保护效应有能量消耗的降低和在缺血过程中细胞损伤状况的延迟,由此他们提出了“缺血预处理”这一概念,此概念的提出纠正了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反复短暂心肌缺血会造成累积性损伤,最终导致心肌梗塞的观点,从此缺血心肌的保护及其机理探讨开始了崭新的一页。

  • 标签: 心脏缺血 缺血心肌 缺血预处理 细胞损伤 再灌注 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