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世界文学”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与“语言”具有类似性质的结构系统,分为具体的“世界文学”结构系统和抽象的“世界文学”结构系统,前者主要由“民族文学”构成,是具体的文学创作层面的结构系统;后者主要是以“比较文学”形式存在的“世界文学”结构系统,它体现出具体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动态关系,是抽象的跨越民族的阅读方式。“世界文学”的结构系统是一个有欠缺的、不断会有新文本加入的结构系统,“比较文学”更是赋予了“世界文学”以不断发展更新的动力,使得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文学”成为一种动态的“文学间系统”。

  • 标签: 结构主义 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
  • 简介:本文探讨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即比较文学研究如何可能,以什么为基础,通过何种方式具体操作等。通过对翻译及"外来性"等问题的考察,本文指出:文学文本中的情感、经验和想象正是我们彼此理解的基础,因此,比较文学的出路在于以人类共通情感为基础,以翻译和具体文化语境中的文本细读为手段,力求促进不同文化母体间的相互理解。

  • 标签: 比较文学 翻译 外来性 情感 文化语境 文本细读
  • 简介:本文从语言—比较的基础、同一性—名与实的关系、文化立场—观念的接受、理论话语—体系的焦虑四个方面,论证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外文应当是该学科的优势也是进行研究的基础,而目前情况却是相反;而大量的比较是将中外许多现象和命题进行了同一性预设,是一种名与实错位;而对于源自其他文化区域的文学文本,没有对其内涵的观念进行清理,比较缺乏学理性透视;而在西学知识形态笼罩下,没有进行“去西化”和“重新语境化”就急于进行理论想象,也就难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建构。作者认为这四项互为前提的错位,是目前学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比较 学科 问题
  • 简介:斯人已去,静归其根。贾植芳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分子,他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他对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复兴和学科建设的开创之功,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特别是中外文学关系研究领域的贡献,已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一笔独特的财富,会长久地为我们比较文学界同仁所记怀和发扬。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学术精神 贾植芳 现代知识分子 文学关系研究 人格魅力
  • 简介:该文以比较文学异域形象学理论为依据,把电影《大地》放置于中国历史语境和西方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依次分析影片对主人公土地情怀的展现、对东方异国情调的描述、对部分人物形象的刻画、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运用和中国革命的讲述,深入认识这部电影对中国这一他者"形象"的展示,从而探析该影片折射出的美国社会文化心理和需求。

  • 标签: 电影《大地》 中国形象 自我认同
  • 简介:勃兰兑斯以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比较视域,穿越于英、法、德三国文学之间,力图对19世纪上半叶西欧文学的演变进行一番追迹。因此,《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迥异于一般国别文学史著作,是一部比较欧洲文学史。尽管当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未完全确立,"比较"却是他进行评述各国文学时自觉采用的方法。他运用了后来所称的"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方法,昭示了"比较文学"批评方法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所在,对当今"外国文学史"编撰仍然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勃兰兑斯 比较视域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影响研究 平行研究
  • 简介:我刊协办的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蒙古文学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蒙古文学比较文学”研讨会于2005年6月4~5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吴新英致开幕辞,中国蒙古文学学会会长阿古拉,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包明德,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安、民族出版社社长禹宾熙在开幕式上致辞和讲话。

  • 标签: 文学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研讨会 研讨会召开
  • 简介:我国比较文学教学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其基本走向呈良好发展态势,主要由研究生教学现状所造就.相对全国众多本科生而言,无论是教学重视程度还是教学效果,比较文学教学都未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要求.该现状的出现,与课程自身发展的特征、接受者与施教者个体差异以及本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不当等密切相关.因此,给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进行单独定位势在必行.

  • 标签: 比较文学 本科 教学 定位
  • 简介: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比较文学传统,近代蒙古比较文学是伴随民族文学的觉醒而产生的.在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本民族文学,合理地对待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差别,实现不同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平等和共同的发展,成为近代蒙古比较文学的主要特征.主张民族特殊性和文化多元性,这使近代蒙古比较文学具有了现代方法论意义,并且成为与同时代法国比较文学平行的比较文学活动.

  • 标签: 蒙古比较文学传统 哈斯宝 尹湛纳希 现代意义
  • 简介:亨利·雷马克教授曾在1961年提出比较文学的定义,本文检讨了这一定义所引起的种种后果。他特别强调了文学性在比较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宣称“文学就是权力”,并指出,“比较文学史、比较文本批评和比较艺术是比较文学在整个学术界的基础”。

  • 标签: 比较文学 文学性 比较文学史 比较文本批评
  • 简介:<正>前言近年来,国内比较文学界流行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提倡者特别强调比较文学是本体论,不是方法论。这个问题十分复杂,此地不易厘清。下面这篇论文源出于二○○四年四月二日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的演讲大纲,从大纲到完整的论文见证到另一个复杂的文本化书写过程。第一节比较文学方法论再探本文旨在讨论比较文学和符号学、阐释学的关系。我主要的论点是:这三门学问都是后设的知识系统,也都是建立关系的知识系统。根据这

  • 标签: 阐释学 文学学科 建立关系 比较诗学 国别文学 知识系统
  • 简介:本文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创造主体的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并从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方向发展的角度,察看思维模式和文化差异的关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 标签: 思维模式 文化差异 比较文学 比较文化
  • 简介: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越了民族、语言、学科和文化等多种界限的文学研究。其本体论意义已说明它的国际维度和世界文学的视野。现今中国的语文教育,必须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和世界文学的经典意识。语文教材中的中外文学名著都是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如何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在语文教育的实践中让受教育者不断增强国际意识,认识“他者”存在的意义,享受所有人类文化遗产,包括文学遗产的内在魅力,是语文教育增加人文精神的必由之路。

  • 标签: 比较文学 面向世界 语文教育
  • 简介:摘要:新的时代对我们的比较文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上好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对中华文明有着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毋庸置疑;同时还需要我们坚持文明互鉴的原则,发现不同文学、文化的有点,取长补短,使得我们更加强大;另外我们还要坚守人类命运共同的观念,将整个人类视为一个整体,思考人类的共同的命运,这样人类才可能有未来,比较文学课程的改革应该立足于这三个维度。

  • 标签: 新时代  比较文学  教改
  • 简介:学术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立和全世界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成形可以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从提出、得到初步拥护到遭遇部分人反对,其间的论争过程正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学术创新的过程。反对中国学派的提法其实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做法,其结果是使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仍然处于学科上的“失语”状态。在欧洲,法国学派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学科意识才促进了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和法国学派的建立,因此,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是完全必要的。中国学派的提出并不就等于完成了学术创新,还必须找到学术创新的路径。中国学派提出的“跨异质文化”、“跨文明”、“失语症”、“变异学”、“文学的他国化”、“西方文论中国化”等命题正是学术创新的具体路径,也是学术创新的具体表现。学术创新既不能排斥西方,也不能排斥中国,要以我为主在现实的基本问题上找到学术创新的基本点,同时,在学术方法上要有创新。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全球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不仅是对比较文学的贡献,同时,在创新思路和方法、路径上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 标签: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第三阶段 学术创新
  • 简介: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由著名外国文学史家朱雯教授、朱乃长教授等奠定根基,近十年来,该中心所依托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经过比较文学专家刊、景尧教授、外国文学史专家郑克鲁教授、东亚文学关系专家孙逊教授所率领之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于2007年10月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孙景尧教授为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不幸身罹重症,于2012年7月10日去世。现在的中心负责人为刘耘华教授(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黄铁池教授(学科博士点负责人),方向带头人是刘耘华教授、孙逊教授和黄铁池教授。

  • 标签: 世界文学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比较文学 国家重点学科 外国文学史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