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1981年6月5日宣布了新发现的疾病,定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率先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后定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自此,AIDS被确定为新的病毒性疾病。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性感染 核苷(酸)类似物
  • 简介: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严格筛选103例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孤立性房颤患者,随访观察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情况。所有患者于射频消融术前检测血清CMV免疫球蛋白(Ig)G抗体水平。结果:平均随访(12.8±7.0)个月,29例患者房颤复发。与未复发者相比,复发者年龄较小[(54.03±9.84)比(59.1±11.0)岁,P=0.034]、血清CMVIgG抗体水平较高[(260.24±29.10)比(241.34±33.49)mg/L,P=0.01]。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MVIgG抗体水平是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1.013,95%可信区间(CI):1.0~1.025,P=0.029]。血清CMVIgG抗体水平截断值为237.61μg/mL时预测房颤复发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49%。结论:CMV感染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相关,房颤患者的血清CMVIgG抗体水平预测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巨细胞病毒感染 导管射频消融术 复发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tusPolysaccharide,AP)对CVB3病毒感染的乳鼠心肌细胞和小鼠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AP对CVB3病毒介导的病毒性心肌炎病理模型进行治疗,通过对MTT染色和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治疗前、后心肌病理切片的观察,检测小鼠外周血液中乳酸脱氢酶和磷酸肌酸激酶的含量,判断AP对CVB3病毒感染后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MTT染色结果表明,给药组的OD值均明显高于病毒对照组(P〈0.05),与病毒对照组比较,AP能够减轻由CVB3介导的心肌细胞炎症和病理改变的程度;AP能够显著的降低小鼠外周血中的心肌酶含量(P〈0.05);心肌病理切片表明,给药组心肌早期钙化面积减少,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仅有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说明其能防止感染的心肌细胞溶解,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给药组细胞上清液中病毒的TCID,。比病毒对照组小一个数量级,说明AP对病毒繁殖有抑制作用。结论AP对CVB3病毒感染后的心肌细胞和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结果为AP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黄芪多糖 柯萨奇B3病毒 心肌细胞 小鼠 保护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低细菌性饮食(ND)对恶性肿瘤患者化学治疗(化疗)后粒细胞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关于ND用于预防恶性肿瘤患者粒细胞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对照试验。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双方核对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1114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医院常规饮食与ND对恶性肿瘤患者感染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1.30,95%可信区间(CI)(1.01-1.68),P=0.05]。结论:无充分证据证明ND能减少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率,建议可适当放宽肿瘤患者的饮食习惯,将重点转向食物处理方法的安全指导,以防止食源性感染

  • 标签: 低细菌性饮食 化学治疗 恶性肿瘤 感染 荟萃分析
  • 简介:目的建立金黄地鼠肺气肿模型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AECOPD)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气管内注入弹性蛋白酶法建立金黄地鼠肺气肿模型,制作流感嗜血杆菌琼脂小珠,将其注入肺气肿动物肺内建立AECOPD的动物模型,测定随感染时间延长肺组织炎症程度和菌落数量的变化。结果肺气肿动物模型病理学检查可见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明显扩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肺泡数/视野明显减少,平均肺泡面积和平均内衬间隔明显增大(P〈0.01)。在此基础上经气管注入流感嗜血杆菌构建AECOPD的动物模型,随时间延长,组织病理学显示肺气肿动物肺内炎症持续存在;肺气肿模型组动物感染后1~3周内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匀浆中细菌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动物感染后(P〈0.05)。结论肺气肿金黄地鼠气管内注入流感嗜血杆菌可建立AECOPD的动物模型,并且随时间延长,下呼吸道内细菌数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提示细菌可在肺气肿模型肺组织内长期定植,并导致局部慢性感染和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 标签: 嗜血菌 流感 肺疾病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肺气肿 疾病模型 动物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联合小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住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2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垂体后叶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垂体后叶素联合小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于治疗后12h、1d、2d不断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不断升高;观察组患者血乳酸水平下降、内生肌酐清除率上升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6h成功复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垂体后叶素应用总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短于或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垂体后叶素联合小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使患者休克状态较快得到逆转,提高6h成功复苏率,缩短垂体后叶素应用总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垂体后叶素 氢化可的松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玉屏风颗粒与匹多莫德分别辅助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92例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玉屏风颗粒组和匹多莫德组,每组46例。匹多莫德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辅助治疗,玉屏风颗粒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玉屏风颗粒辅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症状及体征改善或消失所需时间;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儿的复发率。结果玉屏风颗粒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5.65%)略高于匹多莫德组(91.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玉屏风颗粒组患儿退热所需时间长于匹多莫德组(P〈0.05)、应用抗生素时间短于匹多莫德组(P〈0.01)。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不出现肝肾功能损伤、恶心腹泻等不良事件。随访半年,玉屏风颗粒组患儿复发率(10.87%)显著低于匹多莫德组(36.9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及匹多莫德辅助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均能有效提高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使用安全。玉屏风颗粒辅助治疗减少疾病复发效果更显著,能有效缩短患儿应用抗生素治疗时间,较匹多莫德辅助治疗退热效果略差。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儿童 治疗 玉屏风颗粒 匹多莫德
  • 简介:<正>118例病人分为抗生素液囊袋预防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其它手本操作方法完全相同。起搏导线全部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植入,起搏器囊袋位于左或右前上胸部皮下。术后第1、3、5d分别更换敷料1次,第10d拆线出院。术后3个月、1年、3年、5年、7

  • 标签: 起搏器囊袋 锁骨下静脉穿刺 预防组 起搏导线 操作方法 前上
  • 简介:目的研究年龄对肺部感染并发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因肺部感染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或住院期间出现肺部感染的驻石家庄地区60岁以上的师以上军队离退休干部的病历资料,调查各年龄段及各分界年龄上下肺部感染并发MODSE的发生率,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年龄与肺部感染并发MODSE发生率的相关关系,采用四格表7。检验分别比较各分界年龄上下之间肺部感染并发MODSE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年龄与肺部感染并发MODSE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Spearman等级r=0.232,P〈0.001),肺部感染并发MODSE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70岁以上各分界年龄上下之间肺部感染并发MODSE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岁是影响肺部感染并发MODSE发生率的明显分界年龄,70岁以上老年人是肺部感染并发MODSE的高危人群。结论年龄对肺部感染并发MODSE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早期预测价值。

  • 标签: 多器官功能衰竭 感染 老年人 年龄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方法220例脑卒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行痰培养及药敏实验,对其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73.9%),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率为100%,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敏感率分别为72.4%,80.0%,80.9%,62.9%;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敏感率均为100%,而对青霉素、头孢唑啉等敏感率均低(分别为16.7%、37.5%)。结论脑卒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并存在比较严重的耐药情况,了解此类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状况对指导临床经验性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卒中 医院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学 耐药性
  • 简介: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菌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3次痰培养检测中,培养出病原菌182株,包括细菌139株和真菌43株。139株细菌中包括革兰阳性球菌48株(35.5%)和革兰阴性杆菌91株(65.5%)。1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根据经验治疗的有41例与药敏结果相吻合,感染控制差的68例患者根据痰培养结果更换或联合用抗生素后多数控制了感染,另有17例耐药明显,最终死于严重感染,住院病死率13.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有明显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药物滥用是预防细菌耐药的关键。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多药耐药性
  • 简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ti,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致病因子,与慢性胃炎、胃癌关系密切,根除Hp在治疗上述疾病中有重要意义。我国属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为(63.9±4.3)%,属世界上高感染地区。

  • 标签: 三联疗法 根除 幽门螺杆菌 枸橼酸铋钾 阿莫西林 呋喃唑酮
  • 简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一、流行病学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是我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最为常见的机会感染之一,全球近4000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或AIDS患者中约有36%合并结核杆菌感染。结核病是AIDS患者的重要死因,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13%的AIDS患者最终死于结核病。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性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美罗培南联合去甲万古霉素治疗重度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以及对呼吸指标、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重度肺部感染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美罗培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去甲万古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呼吸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MIP-lα、sTREM-1、降钙素原(PC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脂联素(AP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美罗培南联合去甲万古霉素治疗重度肺部感染患者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及炎症反应状态,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度肺部感染 美罗培南 去甲万古霉素 呼吸指标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 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 简介:目的探讨>80岁的高龄患者肺部感染并发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97例>80岁的肺部感染并发MODSE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所患慢性基础疾病及受损器官情况。结果97.94%的病例患有>3种慢性基础疾病,最多者患有10种慢性基础疾病。12.37%的病例处于衰竭前期,87.63%的病例处于衰竭期。45.36%的病例受损器官≥4个,最多者受损器官达到6个;受损器官以肺、心、肾、外周循环、胃肠等较为常见,肺受损病例最多、占87.63%;在受损器官中,肺、心、胃肠、外周循环等器官>90%处于衰竭期。首衰器官涉及肺、心、肾、胃肠等4个器官,以肺居首位;原有功能不全的器官首衰率高于原有功能正常的器官(P<0.05)。结论>80岁的高龄患者肺部感染并发MODSE,具有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多、受损器官多、器官受损程度重等特点。首衰器官以肺居首位,其他原有功能不全的器官也有较高的首衰率。

  • 标签: 老年人 肺炎 多器官功能衰竭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小鼠模型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LAF)细胞因子的变化,分析MP感染后是否通过影响哮喘发病相关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方法:6~8周的清洁级雌性BALB/c小鼠24只,随机分成哮喘MP感染组(8只)、哮喘非MP感染组(8只)、正常对照组(8只),并建立相应的小鼠动物模型。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各组BLAF和外周血白介素(IL)-9、IL-17、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并对比组间差异。结果:BLAF中IL-9水平在哮喘MP感染模型组高于非MP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非MP感染组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水平在哮喘MP感染模型组低于非MP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哮喘非MP感染组也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IL-17水平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在各组小鼠外周血中IL-9、IL-17、IFN-γ水平变化亦符合上述改变。结论:哮喘MP感染小鼠BLAF和外周血IL-9水平明显升高,IFN-γ水平则明显下降,IL-17水平无明显变化。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支气管哮喘 细胞因子
  • 简介:一、神经系统疱疹病毒感染1.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神经系统CMV感染主要表现为脑炎,其次为多发性神经根炎,罕见多发性神经炎。CMV脑炎主要见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性感染 疱疹病毒 肺孢子菌
  • 简介: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严重度的评估及治疗MarkWoodhead教授是英国曼彻斯特皇家医学院普内科和呼吸内科的顾问医师,曾任欧洲呼吸学会感染分会主任、欧洲呼吸学会下呼吸道感染指南工作小组主席、《欧洲呼吸杂志》编委。他演讲的题目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处理。

  • 标签: 专题报道 肺部感染 社区获得性肺炎 呼吸病 欧洲呼吸学会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