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结节患者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6年5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5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对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节性肝硬化T1W1检测呈现信号比正常肝组织稍强或者相同,T2W1检测则主要表现为结节区域弥漫分布不同程度的较弱信号;30例合并结节的肝硬化患者TIW1及T2W1扫描结果主要呈现为在结节周围存在假包膜。结论采取核磁共振进行肝硬化诊断及疾病类型区分有着较强的效果。核磁共振成像能对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进行良恶鉴定,并对恶性结节作出有效诊断。

  • 标签: 肝硬化结节 核磁共振 成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人文关怀及心理护理在核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的96例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48例。研究组患者予以人文关怀及心理护理,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舒适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检查前30min、检查后30min时的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舒适度对比参照组更高,经统计P<0.05。结论为核磁共振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及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还可提高其舒适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及实践价值。

  • 标签: 人文关怀 心理护理 核磁共振 焦虑情绪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在膝关节常见病变诊断中的运用效果。方法从我院骨科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膝关节病变患者中选取200例进行研究,分别接受CT扫描诊断(对照组)和核磁共振诊断(观察组),比较两种诊断结果的准确率。结果除骨质增生外,两种诊断方式的半月板变性、半月板撕裂、软组织肿胀、滑膜增厚、软骨病变、关节腔积液、关节面不平和韧带损伤的准确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核磁共振对膝关节常见病变进行诊断可以显著提高结果的准确率,为疾病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科学参考,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膝关节 常见病变 核磁共振 运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腰椎间盘突出在核磁影像中的具体临床表现,区分其它相关的腰腿临床表现为疼痛类疾病。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主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采取常规核磁共振诊断分析结果。结果40例患者中共有98个突出椎间盘,其中椎间盘1-2节突出13个、椎间盘2-3节突出17个、椎间盘3-4节突出35个、椎间盘4-5节突出12个、椎间盘5-1节突出21个,观察在椎间孔型、旁中央型的灵敏度在临床上有参照作用。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省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具体在核磁共振影像中呈现出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并可以三维技术重建椎管与根管的立体形态。从影像学角度来看,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有椎间盘后缘变形、硬膜外脂肪消失、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增高、硬脊膜囊变形、神经根鞘的受压移位、突(脱)出髓核的钙化。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患者 核磁共振 影像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检查患者安全舒适需求的双视角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4月于我院行核磁共振检查的10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把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2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核磁共振检查护理,研究组应用以安全舒适需求为前提的双视角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舒适度与安全度评分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检查失败率与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是0%、98%,对照组分别是9.8%、84.3%,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为核磁共振检查患者应用以患者安全舒适需求为前提的双视角护理干预能够获得显著护理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安全度以及检查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检查 安全舒适需求 双视角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和分析3.0T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研究选择2016年7月~2017年5月间在本院进行检查的46例椎管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检查,随访并总结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入选的46例患者中,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出有11例患者为星形细胞瘤(23.91%)、9例患者为转移瘤(19.57%)、8例患者为脊膜瘤(17.39%)、8例患者为室管膜瘤(17.39%)、8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17.39%)。在术后对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在此次研究的46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为星形细胞瘤(23.91%)、10例患者为转移瘤(21.74%)、9例患者为脊膜瘤(19.57%)、8例患者为室管膜瘤(17.39%)、8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17.39%)。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标准,核磁共振诊断正确率为95.65%(44/46)结论:在椎管肿瘤的诊断中,3.0T核磁共振的临床价值确切,诊断准确率为95.65%,为患者早期确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椎管肿瘤 核磁共振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对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之后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5年 1-12月来我院治疗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 62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核磁共振成像 和 CT两种方法对上述患者进行诊断,对受伤部位进行矢状位和横轴位多层面扫描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在脊髓损伤、韧带损伤、挤压神经、椎管容积改变、脊柱曲度改变等脊柱外伤的检出率。结果:经 CT检查, 62例脊柱外伤患者中有 37例腰椎椎体及附件骨折, 17 例颈椎椎体有骨折块移位, 5例胸椎椎体骨折, 3例骶椎骨折。经全脊柱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发现在 62例脊椎骨折患者中发生椎体骨折 50个。对脊髓损伤、韧带损伤以及挤压神经的检出率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断中准确率较其他检查方法高,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无辐射,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 核磁共振成像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细微及隐匿性骨折采取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2014年6月到2017年6月为选取研究对象的时间,选取细微及隐匿性骨折42例,对42例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对患者的骨折情况予以密切观察,对其不同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核磁共振成像对患者的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行多层螺旋CT的检出率,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细微及隐匿性骨折采取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核磁共振成像可将患者的骨折部位予以清晰的显影,使用不同数据对其进行扫描,将骨折数据予以显示,此方法可应用在较为复杂的骨折诊断中。

  • 标签: 多层螺旋CT 核磁共振成像 细微 隐匿性 骨折
  • 简介:摘要我国是乙肝高发区,其中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共同特征,也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阶段1。因此早期定量诊断肝纤维,对于提高治疗以及逆转,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2。临床将肝脏活检作为诊断肝纤维的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临床应用受限。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临床提出可采用无创影像定量检查,其应用价值显著。本文中重点分析CT磁共振(MR)扫描技术用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并对各种诊断方法进行综述分析,为之后临床诊断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 标签: 核磁共振 定量诊断 肝纤维化
  • 简介:目的用Meta分析评价和比较CT磁共振成像(MRI)对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OVID、EBSCO外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制定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采用STATA11.0、Meta-Disc1.4、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异质性;计算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计算Z统计量.结果纳入文献21篇,共含病例1495例,椎间盘2405个.CT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为0.73(0.69~0.76)、0.84(0.81~0.87);MRI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为0.80(0.78~0.83)、0.87(0.84~0.89).CTMRI加权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4、0.9103.MRI的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和S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CT,其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灵敏度和SROC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LDH的诊断,MRI的准确性优于CT.

  • 标签: 椎间盘突出症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取我院收治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并将检査结果与脑血管造影以及手术病理检查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82例患者中,共52例异常,包括10例血管狭窄和闭塞,11例动脉瘤,,16例血管变异,5例烟雾病,3例动静脉畸形,2例静脉窦血栓,2例高颅压致颅内动脉不显影,1例血管痉挛致血管纤细,1例静脉破裂出血,1例原始舌下动脉。其中有22例符合脑血管造影结果,30例患者与术中病理检查结果一致。结论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普及和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血管病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已经经病理确诊的72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共发现病灶93个,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观察患者的诊断效果,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准确度以及漏诊情况。结果72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中,有67例患者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确诊,病灶数目共计86个符合病理诊断结果,但是有7处病灶未检出,导致漏诊,漏诊率为7.53%,准确度为92.47%。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在颅内原发性淋巴瘤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鉴别手段具有很高的准确度,有利于患者及时发现病症,及早进行康复治疗。

  • 标签: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 核磁共振成像 诊断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在小肝癌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6年月6月期间收治入院小肝癌患者80例,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MRI平扫以及增强扫描检查,行CT检查者40例设为CT组,行磁共振检查者40例设为MRI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病灶检出率。结果两组病灶检出率比较,CT组平扫病灶检出率(76.7%)显著高于MRI组(65.5%),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RI组和CT组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作为小肝癌检查的首选方法,可联合磁共振成像定性诊断,明确小肝癌诊断结果。

  • 标签: 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小肝癌 病灶检出率
  • 简介:摘要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常见并且多发的疾病,在临床上对它的发病原因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因此及早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情况进行发现,对于后期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临床的诊断当中一般会使用CT技术或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进行诊断,本文主要对这两个技术的使用情况及诊断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最终发现核磁共振技术在诊断上的准确率要高于CT,但是受到使用成本的影响,需要结合患者的经济能力来进行综合性的选择和使用。

  • 标签: 股骨头 缺血坏死 CT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螺旋CT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到本院行螺旋CT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60例小肝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T组与MRI组患者在平扫病灶检出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增强病灶检出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检查小肝癌时,可首先选择螺旋CT扫描的方式,如果不易定性诊断,则可使用MRI检查作为辅助互补,此两种方法如果能够相互结合,即可为小肝癌的诊断提供更为确切的保证。

  • 标签: 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小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3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回顾性将其CT磁共振两种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并依据临床各类数据分析CT磁共振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各自临床特点。结果32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经CT磁共振检查,CT敏感性84.37%,特异性71.87%,MRI敏感性96.87%,特异性90.62%。结论CT磁共振是不同的两种检查手段,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CT在骨质结构检查方面好,利于分期;而磁共振扫描切面的选择方式可以是任意的,能够很好地看出股骨头坏死组织学变化的过程,是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的有效方法,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于CT

  • 标签: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CT 磁共振 成像诊断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72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关节镜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甲组36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诊断准确,其准确率为77.8%,乙组中36例患者诊断准确,准确率为100%,100%>77.8%,乙组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甲组。结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其优势明显,准确率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膝关节 韧带断裂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