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纤维蛋白质既参与血液凝固,又参与血液流变学特征的变化,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能是缺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发现纤维蛋白原某些基因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关.本文就纤维蛋白原及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脑卒中的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基因多态性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缺血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214例脑梗死(CI)患者、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58例单纯高血压病(HBP)患者及43例正常健康人群,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的狭窄程度,并结合其病史进行对照研究.结果CI、TIA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分别为78.98%、57.69%)较HBP组(46.30%)和正常对照组(30.95%)明显升高(P<0.01,P<0.05),狭窄程度在1%~50%;CI各年龄组间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的患者(P<0.01);TIA与CI患者颈动脉狭窄度有症状侧重于无症状侧.结论缺血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彩色多普勒 超声显像 缺血性脑血管病
  • 简介:目的探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天眩清0.6每日1次静点,与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20ml静点做疗效对比,结果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显效率有权显著性差异(P<0.005),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天眩清 治疗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疗效观察
  • 简介: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能力,在适宜的体外培养中干细胞能够稳定生存增殖并保持多向分化潜能,是便于体外操作的理想的靶细胞。本文综合近几年国内外文献,阐述了骨髓干细胞通过移植技术移植至试验动物的病损心脏,可以分化增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结构,从而改善缺血的心脏功能。因此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骨髓干细胞移植 研究进展 骨髓造血干细胞 骨髓间质干细胞 基因治疗 缺血性心脏病
  • 简介: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及智力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为探讨本病的有效疗法,我们对106例婴儿进行了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临床观察 婴儿氧舱 新生儿缺氧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48例缺血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有斑块组80例和无斑块组68例。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血糖、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斑块组年龄、颈动脉IMT、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OR=3.546,P=0.035)、纤维蛋白原(OR=1.074,P=-0.01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最危险因素。结论在缺血脑卒中,颈动脉IMT增厚可反应颈动脉硬化程度;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治疗缺血脑病的疗效。方法:将87例缺血脑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加用ILIB治疗,比较两组间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LIB治疗缺血脑病可提高疗效,减少病残率。

  • 标签: 低能量HE-NE激光 血管内照射 ILIB 缺血性脑病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晕可消对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VBIV)患者TCD、SPECT的影响.方法:120例VBIV患者随机分为晕可消治疗组(观察组)和眩晕停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通过TCD检测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并进行比较;观察组中15例患者接受了治疗前后的SPECT检测.结果:VBIV患者普遍呈现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流速度均有显著提高(P<0.01和0.05),同时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更加明显(P<0.05).15例接受SPECT检查的观察组患者中14例呈现不同程度局部脑血流(rCBF)减低或缺失,晕可消治疗后缺血灶总数目下降,低灌注灶有不同程度充填.结论:晕可消可提高VBIV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并改善其脑血流灌注.

  • 标签: 晕可消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经头多普勒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络通对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AION)的疗效。方法临床确诊的AION患者55例(56眼),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妥拉苏林注射液治疗作为对照组。对照组27例(28只眼)和治疗组28例(28只眼)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综合有效率分别为96.4%和75.0%(P<0.05),且治疗组的视力、视野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络通胶囊对AION有治疗作用。

  • 标签: 脑络通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应用
  • 简介:股骨头缺血坏死是由于创伤或其他致病原因造成股骨头血供中断所引起的综合病症,是目前世界公认的骨科范围内一种多发而且治疗比较困难的疾病,是世界医坛关注的骨科三大难治症之一,引起各国高度重视。目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西医学早期只有对症治疗,晚期多以股骨头或髋关节置换为主,且多有严重并发症、价格昂贵等缺点,不便

  • 标签: 中医辨证 激导平衡疗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中药汤剂 导平针灸法 X线检查
  • 简介:窒息是新生儿的常见病,由此产生的低氧血症及酸中毒常导致较多器官损害,其中最重要的是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它可引起脑的缺氧缺血损害,病死率高,后遗症多.我们于2001年3月至2003年11月对112例新生儿窒息并HIE的足月儿作血清钙测定,并进行分析比较,以观察窒息并HIE时血钙的变化.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缺氧缺血性脑病 血钙 并发症 HIE 低钙血症
  • 简介:1资料与方法74例2002年8月~2004年10月因突发头痛、胸闷收入我科的住院患者,均行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脑卒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9例,女25例,年龄48~80(62±11)岁,70例有高血压病史,21例合并糖尿病,17例合并血脂异常.所有患者于入院当天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对ECG异常患者采静脉血检测肌钙蛋白I(cTnI),2例患者入院后ECGST-T改变明显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其余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住院治疗两周后复查头颅CT或MRI检查、ECG及cTnI.

  • 标签: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清肌钙蛋白I 造影分析 常规12导联心电图 ECG异常
  • 简介:国外报道卒中后的致死,致残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有关.下肢静脉血栓是急性缺血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笔者自1996年1月~2003年12月间收集了286例急性缺血卒中,对其中的15例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作临床分析如下: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合并症 下肢 静脉血栓 临床资料 溶栓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普恩复胶囊对缺血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8例缺血脑血管病,包括脑腔隙性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病人单纯使用普恩复治疗.观察时间为4~8周,剂量120mg/日.每位患者均在服药前经CT扫描证实诊断,并在服药前一天抽血查血液流变学及纤溶系统确定异常,方可选入治疗组.结果总有效率86.2%(231/268),痊愈61.19%(164/268),显著好转16.79%(45/268),好转8.21%(22/268),无效13.81%(37/268).结论普恩复胶囊治疗缺血脑血管病,不但方法简便经济实用而且安全有效,是基层医院能普及的有效治疗方案.

  • 标签: 普恩复胶囊 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
  • 简介:本课题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住院的11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118例,均符合韩玉昆关于HIE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进行了心肌酶谱测定并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病情程度及缺氧的关系。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心肌酶谱
  • 简介:目的 探讨不同压力和不同稳压时间下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模型的治疗疗效,旨在找出HBO治疗的最佳剂量(压力)与时间,为临床上HBO在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新生7d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HIBD模型组及HBO治疗组,HBO组又根据治疗压力的不同分为7组:1ATA,1.25ATA,1.5ATA,1.75ATA,2ATA,2.25ATA及2.5ATA,再选取最佳治疗压力,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2组:稳压30min组和60min组,均于HBO治疗7d后(14d龄)处死,观察大鼠体重增长情况、左/右脑重比、脑病变率以及脑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①HIBD组体重增长率[(72.91±21.27)%]降低,左、右脑重比值(0.64±0.16)下降,脑组织匀浆SOD含量[(203.32±57.18)NU/ml]降低而MDA含量[(4.20±0.68)nmol/ml]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HBO治疗后随着HBO治疗压力的增高,体重增长率及左/右脑重比值逐渐上升,脑病变率下降,脑组织匀浆SOD含量增加,MDA含量逐渐下降,在2.0ATA组[体重增长率(84.14±18.35)%,左右脑重比值(0.85±0.15),SOD含量[(259.20±45.22)NU/ml],MDA含量[(34.62±0.50)nmol/ml]疗效达到最佳,与HIB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③HBO60min组体重增长率、左/右脑重比值、脑病变率及脑组织匀浆SOD含量均较HBO30min组有所上升,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ATA压力下、稳压时间为30~60min的HBO治疗新生大鼠HIBD时疗效最佳;适当的HBO治疗使HIBD大鼠脑组织匀浆中原本降低的SOD含量升高,同时使原本增高的MDA水平下降。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高压氧 治疗 HIE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62例HIE合并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FDP250mg/(kg·d),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14d。结果治疗组在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恢复率、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治疗第7d、第10dNBN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FDP治疗HIE合并心肌损害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1,6-二磷酸果糖(FDP)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心肌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