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肠道血供情况,总结肠道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病理形态特点以及几种特异性缺血肠病,旨在提高对缺血肠病的认识。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诊断 病理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分型有助于确定治疗原则。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取栓治疗是最有效的恢复脑再灌注的特异治疗方法。抗栓治疗、改善循环、降纤、扩容、神经保护、传统医药及对并发症的管理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康复治疗是促进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卒中后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再灌注 二级预防 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下肢缺血疼痛患者加强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下肢缺血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加强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0人。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VRS、PPI各指标评分均较低(P

  • 标签: 下肢缺血性疼痛 护理干预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前对于急性缺血卒中的主要治疗策略是通过药物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及时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的关键,但由于时间窗及适应证等因素,使得部分患者不能获益。NeuroFlo技术可使体内血流重新分布,增加颅内供血,促进梗死周围侧支循环的建立,有效拯救缺血半暗带,最终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主动脉 导管 脑血管循环 侧支循环
  • 简介:摘要缺血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睡眠障碍是缺血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可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并严重影响患者转归。文章就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分类和发生机制、对患者转归的影响、卒中患者睡眠结构的变化以及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等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睡眠 睡眠觉醒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包括脑白质疏松(LA)在内的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脑卒中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保健科、神经内科发病72 h内住院首发急性缺血卒中患者751例,随访3年,入选患者701例,随访中再发患者124例为再发组;首发缺血卒中患者577例为未再发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结果再发组患者LA程度高于未再发组(Z=-2.307,P=0.021);再发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达标率低于未再发组(均P<0.05)。Spearson相关分析与缺血卒中再发患者呈正相关的因素为LA(r=0.451,P=0.007)、年龄(r=0.334,P=0.015)、血压(r=0.812,P=0.001)、血糖(r=0.637,P=0.0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0.674,P=0.000)、总胆固醇(r=0.748,P=0.003)、三酰甘油(r=0.878,P=0.004)、吸烟(r=0.380,P=0.008);与脑卒中再发无明显相关的因素为性别(r=0.032,P=0.115)。二分类Logistics回归与缺血卒中再发呈正相关因素为年龄(B=0.142,P=0.000)、血压(B=0.135,P=0.000)、LDL-C(B=1.141,P=0.001)、三酰甘油(B=0.367,P=0.036)、血糖(B=0.385,P=0.000);与缺血卒中再发无相关的因素为LA(B=22.221,P=0.997)、总胆固醇(B=0.081,P=0.867)、吸烟(B=21.434,P=0.995)。结论年龄、高血糖、高血压、三酰甘油是缺血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LA、总胆固醇、吸烟是缺血卒中复发的混杂因素。进行积极危险因素干预治疗,对预防缺血卒中复发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都存在24 h昼夜节律,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钟是生理和疾病的重要调节器。昼夜节律紊乱会在分子、细胞、器官系统和整个生物体水平对生理内稳态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心脑血管疾病,例如缺血卒中、心肌梗死等,都被认为有生物钟节律紊乱参与。缺血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长期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白天发病频率较高,晚上较低,但这种时间分布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文章讨论了生物钟在卒中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时钟基因调节的具体分子机制,期望能利用或改变分子时间来开辟卒中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昼夜节律钟 昼夜节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与卒中相关的环状RNAs(circular RNAs, circRNAs)被广泛研究,其变化涉及卒中的多个病理生理学环节,包括血管生成、神经可塑性、细胞凋亡和神经炎症等。进一步探明特定circRNAs在急性缺血卒中后的变化及其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助于开发可能的新型药物靶点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文章对急性缺血卒中后发生变化的主要circRNAs以及circRNAs的作用机制、功能检测方法及目前研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RNA,环状
  • 作者: 张雷 欧鹏 舒畅 李鑫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 中南大学血管病研究所,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疼痛科,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 中南大学血管病研究所,长沙 41001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北京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 100037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缺血导致的剧烈疼痛是血管外科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其镇痛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下肢缺血的疼痛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方式,积极寻找新的有效、安全的镇痛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下肢动脉缺血疼痛的机制、目前较常见的及一些较新的用于下肢缺血疼痛的非药物镇痛方法的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下肢动脉疾病 下肢缺血性疼痛 疼痛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优质护理方案应用于缺血肠炎临床护理中,对临床应用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造成的影响,分析其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方法:本次研究中选择时间段,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5月开展实验,在我院中随机抽选 80例 缺血肠炎 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录入实验中将所有患者个体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后对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 ,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单组设置样本量为40。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实验组患者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两种护理方式的有效性 。 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 统计学意义 存在 ( P < 0.05 )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 60.00% ,实验组为 90.00% ,两组具有显著的 差异, 且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在对缺血肠炎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改善时,选择优质护理方案,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医患纠纷和医患矛盾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优质护理模式 缺血性肠炎 应用评价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轻型缺血卒中在缺血脑血管疾病中约占1/3。轻型缺血卒中通常被认为是症状轻、恢复快、结局良好的一类疾病,所以极易被忽视。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表明其卒中再发风险高,致残性强。为了更好地认识轻型缺血卒中,本文对其定义、病因及危险因素、病因学分型及病理生理机制、诊治等方面进展进行综述,尤其是在治疗方面。

  • 标签: 卒中,缺血性,轻型 定义 病因 危险因素 病因学分型 病理生理机制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缺血卒中预防和治疗的个性化管理依然是神经病学领域的重中之重。文章旨在阐述非传统脂质谱与传统脂质在急性缺血卒中发病以及复发中的作用,以期为卒中预防、风险分级和高危人群筛查提供全新指标,并试图探讨非传统脂质指标的潜在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脂障碍 胆固醇 脂类 脂蛋白类 生物标志物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梗阻或破裂,导致大脑氧供不足的一类脑血管病,包括缺血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脑卒中最为常见,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原因,给人类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微小RNA(miRNA,miR)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单链非编码RNA,在胚胎期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miRNA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机制,并阐述基于miRNA治疗缺血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最后我们展望miRNA的应用前景,旨在为缺血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微小RNA 缺血性脑卒中 化学修饰 药物递送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在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医院诊治的 82 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41 ),一组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另一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研究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且研究组治疗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辛伐他汀在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提升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辛伐他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疗效
  • 简介:摘要炎症反应是造成缺血脑卒中继发性神经损伤的重要机制,是现阶段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星形胶质细胞具有脑内分布广泛、缺氧耐受力强、能与神经血管单元的几乎所有细胞相互作用等特点,成为缓解缺血损伤的潜在治疗靶点。缺血卒中后,星形胶质细胞迅速激活成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促进其他炎性细胞的激活与侵润,触发级联炎症反应,加重缺血神经损伤。大量基础研究表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和反应性胶质化,可显著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和梗死体积,并明显改善大脑中动脉闭塞动物模型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文章从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与极化、炎症因子的释放、炎性细胞交互作用及相应的治疗策略等方面,对星形胶质细胞在缺血脑卒中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星形胶质细胞 炎症反应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炎症在缺血卒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实验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2, LCN2)参与了缺血卒中后的炎症机制,并加重缺血脑损伤。临床研究显示,缺血卒中患者外周血LCN2增高与转归不良以及死亡风险相关。需要进一步研究揭示LCN2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具体机制,特别是LCN2介导的信号通路,并寻找靶向LCN2的可能治疗方法。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脂质运载蛋白-2 星形胶质细胞 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