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伴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断加大,身体健康和运动康复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水中健身这项运动是大众游泳的一个组成部分,水中健身的练习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宗旨,为了满足人们强身健体、休闲时间自娱自乐的要求而产生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水中健身不仅是一项安全的,可行性非常高的运动方式,还在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功效.通过研究证明,水中健身是当今社会中一项安全、新颖、功能性强的一项体育运动.同时也为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水中健身 健身功能 康复价值
  • 简介: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内的一组疾病。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病人常因运动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给家庭、社会带来了严重负担。我院于2006年8月~2007年2月对117例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 标签: 运动功能障碍 早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 蛛网膜下腔出血 生活自理能力 脑血管意外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84例脑卒中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对采取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的不同组别患者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认知功能、神经缺损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基础运动功能评分、神经缺损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实施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神经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康复护理 脑卒中 运动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伴随着老龄化的持续性发展,脑卒中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同时脑卒中也成为我国人口的主要死亡病因之一。伴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持续性发展,脑卒中的临床干预技术水平不断改进,临床中脑卒中的疾病早期死亡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在临床中有许多患者在临床治疗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的情况,其中最为典型的后遗症之一便是手指精细运动能力。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整体预后效果,文章简要分析针刺强刺激十宣穴联合康复功能训练对卒中后手指精细运动能力恢复的影响,希望能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帮助。

  • 标签: 卒中后手指精细运动能力 针刺强刺激 十宣穴 康复功能训练 恢复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为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其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老年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参照组,每组各30例。为参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干预,为研究组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价指标、神经功能恢复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的效果极其显著,不仅能够快速的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还能够大大的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使其能够尽快的回归正常生活。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 运功功能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侧肢体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不同的训练方式等分成两组。将其中进行常规患肢功能训练的3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30例脑卒中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健侧肢体功能训练,并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两组NISS评分、神经电生理测定以及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训练之前,NISS评分、神经电生理测定以及BI指数评分情况均无明显的差异性,经过治疗后,两组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各项明显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患肢功能训练的同时,给予其健侧肢体功能训练能显著提升其肢体运动功能

  • 标签: 健侧肢体功能训练 脑卒中偏瘫 偏瘫患者 肢体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推拿结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这段时期内收治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两个临床小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的患者实施推拿结合功能训练,对对照组的患者仅实施功能训练,观察比较这两组患者的前后内收肌MAS评分和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了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了显著上升,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痉挛型脑瘫患者实施推拿结合功能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推拿 功能训练 痉挛型脑瘫 运动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助呼吸训练。然后对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l)、峰值呼气流速(PEF)、峰值呼气流速(PEF)FEVl与FVC比值 (FEVl/FVC)评估患者肺功能,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评估患者躯干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量表 (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FVC、FEVl、PEF、FEVl/FVC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一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呼吸训练 肺功能 上肢运动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导致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复发十分重要。针刺疗法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检索近10年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fMRI研究及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fMRI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分析文献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功能连接机制。共纳入11项基于感兴趣区域的fMRI技术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中枢机制主要是激活患者的初级运动皮层、后扣带回、楔前叶等脑区的功能连接。表明初级运动皮层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增强可能是针刺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中枢机制。

  • 标签: 针刺疗法 卒中 功能性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针灸对颈肩腰腿痛患者运动功能与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21年7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颈肩腰腿痛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开展常规治疗,研究组同时开展中医针灸干预,就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腰椎功能等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对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FMA量表、JOA量表与ESCV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肩腰腿痛患者开展中医针灸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颈椎与腰椎功能的改善。

  • 标签: 中医针灸 颈肩腰腿痛 运动功能 腰椎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8例,依照计算机乱序分组的方式分成两组,每组49例,实验A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B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B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实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升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的恢复。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 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音乐运动疗法对帕金森病(PD)患者步态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PD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PD药物治疗及护理,对照组辅以常规运动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音乐运动治疗,2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评估对比2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PD综合量表(UPDRS-Ⅲ)、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UPDRS-Ⅲ、BBS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步长[(47.31±7.66)cm]、步频[(117.32±18.04)步/分钟]、步幅[(77.63±15.43)cm]、摆动相时间[(42.79±7.41)%]、双支撑相时间[(8.24±2.06)%]、总支撑相时间[(54.19±8.13)%]、步长变异系数(6.08±3.14)、步速变异系数(4.29±1.84)、UPDRS-Ⅲ评分[(27.74±5.96)分]、BBS评分[(31.79±6.31)分]及MBI评分[(53.78±7.58)分]均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音乐运动治疗能进一步改善PD患者步态,提高其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帕金森病 音乐 步态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训练。常规康复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下肢部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10 m步行速度测试(10MWT)评估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步行能力、转移能力和最大步行速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TUGT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TUGT和10MWT分别为(27.70±4.50)分、(21.05±11.03)s、(0.77±0.42)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效率,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后遗症期脑卒中 下肢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联合康复运动对提升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帕金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使用针对性护理)和观察组(32例,加以康复运动干预)。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均取得一定效果,但观察组在采用针对性护理联合康复运动后,其心理状态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帕金森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联合康复运动干预,可有效减少其负面情绪,提升其运动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帕金森 针对性护理 康复运动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的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研究运动想象(MIT)联合常规康复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招募1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纳入MIT组,对其进行4周MIT治疗,每周治疗5 d,每天治疗30 min,并同时辅以常规康复及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本研究同期招募28例年龄、性别与MIT组匹配的健康人纳入健康对照组,并对其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探讨患者经治疗后其损伤侧初级运动皮质(M1)与全脑间有效连接的变化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MIT组患者FMA-UE评分由(18.4±12.0)分提升至(33.4±15.4)分,MBI评分由(58.6±14.7)分提升至(78.2±14.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MIT组患者有效连接模式明显异于健康对照组,其损伤侧M1到双侧前额叶的有效连接异常增强,从损伤对侧M1、顶下小叶和小脑到损伤侧M1的有效连接则明显减弱。治疗后,MIT组有效连接模式趋近于健康对照组,且顶上小叶、顶下小叶、丘脑和梭状回等与运动想象相关脑区和损伤侧M1的有效连接显著增强。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治疗前,患者损伤侧M1到损伤对侧小脑的有效连接与FMA-UE评分具有正相关性(R=0.601,P=0.023),损伤对侧额中回到损伤侧M1的有效连接与FMA-UE评分具有负相关性(R=-0.638,P=0.015)。结论MIT联合常规康复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可能与有效连接模式重塑有关,如治疗后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相关脑区和损伤对侧小脑到损伤侧M1的有效连接增强,而损伤对侧额中回到损伤侧M1的有效连接代偿效应解除。

  • 标签: 运动想象 脑卒中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有效连接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有氧联合阻抗运动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从2015年2月开始筛选患者,以康复科收治的卒中后遗症患者入组,截止2016年10月,共入选对象94例,每入选1例对象,便在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上抽签分组。选择单纯的阻抗训练患者54例,纳入对照组,选择有氧联合阻抗运动40例纳入观察组,持续12周。结果观察组退出2例,对照组退出8例。康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FMA、SIS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氧联合阻抗运动有助于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恢复。

  • 标签: 脑卒中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有氧运动 阻抗运动
  • 简介:【摘要】: 目的: MOTOmed 下肢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观察。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 2019 年 3 月 -2019 年 5 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 54 例,按照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的运动康复运行干预,对实验组患者采用 MOTOmed 下肢智能运动训练 方式,对比经过差异性的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质量以及患者干预满意率。 结果: 实验组的敢于满意率为 25 例( 92.59% ),对照组为 21 例( 77.78% ),( p < 0.05 );实验组的干预有效率为 26 例( 96.30% ),对照组为 23 例( 85.19% ),( p < 0.05 )。 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 MOTOmed 下肢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恢复效果好,可以提升患者满意率,优化其体能康复效果,建议研究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偏袒患者 MOTOmed 下肢智能运动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用于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6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STEF、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STEF、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采用运动想象疗法可显著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应推广该疗法。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上肢 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