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对长期留置尿管发生漏尿的护理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 2018年 1月— 2019年 7月长期留置尿管患者 50名,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研究漏尿原因,进行针对性的综合护理。结果 50名长期留置尿管患者中,发生尿漏患者 16名,其中男性 15名,女性 1名。通过研究漏尿原因,对漏尿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所有发生尿漏患者通过针对性护理措施,症状得到了缓解及解决。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长期留置尿管 漏尿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拔尿管法与传统拔尿管法对尿管拔除时的排尿疼痛、排尿情况、首次排尿时间及首次排尿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术后留置导尿管的1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对照组在术后返回病房时开始夹闭导尿管训练膀胱功能,采用传统方法拔除导尿管;观察组在拔管前根据尿袋内尿液250 ml以上判断患者有排尿反射,用注射器抽尽气囊内的0.9%氯化钠后再往回注0.5 ml,嘱患者自行排尿,将尿管随尿液排出体外。分析比较2组患者拔管时的排尿疼痛、排尿情况、首次排尿时间及首次排尿量。结果观察组尿管拔除时的排尿疼痛、首次排尿时间、自主排尿的发生率分别为(1.47 ± 1.48)分、(20.44 ± 12.98) min、95.8%(69/72),对照组分别为(3.11 ± 1.98)分、(28.03 ± 27.00) min、83.3%(60/7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644 、-2.148,χ2值为6.628,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首次排尿量分别为(258.6 ± 41.57)、(248.14 ± 48.82) m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377,P>0.05)。结论改良式拔尿管法,可显著降低尿管拔除时的排尿疼痛,缩短患者首次排尿时间,提高自行排尿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导尿管 排尿 疼痛 排尿反射 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社区成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的分布调查结果。方法:对所在社区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的社区成人居民共计2200名展开调查。全体完成随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及两者UACR比值计算,对比不同年龄、性别的UACR分布差异。结果:不同年龄组成人的UACR值对比差异明显(p<0.05),80岁以上与70~80岁两组的UACR值相较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年龄组成年女性相较于成年男性的UACR值明显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社区成人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与年龄、性别有直接关联,可以着重关注社区低于50岁与70岁以上成人的疾病变化,并且对每年数据密切关注,早期加强肾脏疾病的社区筛查与有效预防。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 社区 异常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结合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以便临床快速有效的诊断尿路感染。方法选取280例临床中段尿液标本同时采用UF-10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和细菌培养进行检测并且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检测阳性率为29.6%(83/280),尿培养的阳性率为23.6%(66/280),两组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培养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多见,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尿有形成分检测的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阳性预测值。结论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对尿路感染的诊断更为快捷、方便且临床效能与尿液培养接近可作为尿路感染早期筛查的重要检测手法,但不能作为尿路感染的确诊指标,临床上可结合尿培养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 尿培养 尿路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尿袋及尿管的固定法在预防早期脑出血烦躁患者非计划拔除尿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 2018年 4月到 2019年 12我院收治的 60例早期脑出血烦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 n=30)与观察组( n=30),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改良尿袋及尿管的固定法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非计划拔除尿管发生情况、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非计划拔除尿管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改良尿袋及尿管的固定法在预防早期脑出血烦躁患者非计划拔除尿管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非计划拔除尿管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够提升患者家属的会满意度,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改良尿袋及尿管的固定法 早期脑出血 烦躁 非计划拔除尿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微量蛋白与尿酶检测在急性肾炎恢复期的意义。方法对在2013年6月到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急性肾炎患者210例,其中有89例在调查时处于恢复期为研究组,完全康复患者进行复查的7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mALB和NAG酶进行测定,并对其值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mALB检测值和NAG酶(尿酶)的检测值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检测值高于对照组,且有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检测值的阳性率分别是mALB41%,NAG32%,NAG酶与mALB联合检测阳性率为48.7%。结论尿微量蛋白和尿酶的联合检测可以敏感地诊断急性肾炎恢复期肾脏损害,给临床准确评价治疗效果,预测其预后。即尿微量蛋白联合尿酶检测诊断肾脏疾病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尿微量蛋白 尿酶 急性肾衰
  • 简介:摘要逼尿肌收缩乏力又称逼尿肌活力低下(DU)是下尿路症状(LUTS)重要病因,男性LUTS患者中发生率11%~40%。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是治疗良性前列腺梗阻(BPO)金标准,可有效改善LUTS,但有25%~35%术后疗效不佳,研究表明TURP术后疗效不佳与DU有关。目前国际上对DU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且对DU的评估方法较多,常用的有Schaefer列线图、逼尿肌收缩力指数(BCI)、逼尿肌收缩力强度(WF)等。本文主要论述尿动力学检查中上述参数在评估逼尿肌收缩乏力(DU)中的应用。

  • 标签: 逼尿肌活力低下(DU) 瓦特因子(WF) Schaefer 列线图 逼尿肌收缩力指数(BC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240例留置尿管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法预防漏尿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留置尿管病人的护理措施。将神经内科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240例长期留置尿管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对干预组病人潜在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人按常规方法进行对症护理。比较两组病人在发生漏尿例数、控制率和漏尿减轻率方面结果。结果干预组120例病人施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后,留置尿管病人发生漏尿例数明显减少,漏尿控制和减轻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序贯式更换尿管配合针对性护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留置尿管病人漏尿,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神经内科 留置尿管 漏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舒适尿管及膀胱功能训练对尿管留置患者膀胱不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尿管留置患者110例,采用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尿管护理,研究组采用舒适尿管并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导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镇静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CRBD情况及镇静情况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尿路狭窄、膀胱结石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膀胱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尿管留置患者使用舒适尿管并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可以减少患者CRBD的发生率,改善VAS评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舒适尿管 膀胱功能训练 尿管留置 膀胱不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与尿干化学法检测尿液结果的差异。方法随机收集850例住院病人尿液标本,同时在两仪器上常规检测,以尿液有形成份分析法为参照,评价尿干化学法。结果尿液干化学分析法与AVE-764B尿液有形成份分析法对红细胞有显著差异(P<0.05);对白细胞检测有非常性差异(P<0.01)。结论干化学试带法易受理化因素干拢,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操作简便,可对不离心标本进行分析,两者联合使用能够有效而准确对标本进行分析。

  • 标签: 尿干化学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白细胞 红细胞
  • 简介: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问世提高了实验室尿液分析的工作效率,但此法易受各种因素干扰,为此,我们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检测尿液红细胞,以确定尿干化学法检测的可靠性,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尿液检验 尿干化学法 分析仪 镜检
  • 简介:目前肾损害的实验室诊断多以尿蛋白、血尿素氮和肌酐作为主要指标,然而这些项目难以发现早期肾损害和更有效监测药物性肾损害及肾病患者的转归.本文联合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A)、尿免疫球蛋白G(IgG)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亮氨酸氨肽酶(LAP)、尿酸(UA)试图早期发现肾脏损害,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 尿酶 检测 早期肾损害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减轻妇科手术病人术前留置导尿管后的不适感。方法女性患者180例(20-40岁80例,40-60岁100例),分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留置尿管时气囊注水量10ml,对照组尿管气囊注水量为常规的15ml。观察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管后的不适感,妇科术后溢尿及导尿管滑脱情况;记录结果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0-40岁实验组较对照组留置尿管后不适感减轻,无溢尿尿管脱出;40-60岁实验组较对照组留置尿管后不适感减轻,无尿管脱出,有1例溢尿。结论适当减少双腔气囊导尿管气囊的注水量,可以减轻置管后的不适感。

  • 标签: 留置导尿 减少注水量 妇科手术前准备 病人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尿管患者漏尿率中的应用,以为后续护理人员的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5日-11月14日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行气囊导尿管留置尿管的60例患者作为改善前组;2022年3月11日-4月24日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行气囊导尿管留置尿管的65例患者作为改善后组,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比两组护理后结果可知,改善后组患者的漏尿发生率为10.7%,明显低于改善前组的41.7%,P

  • 标签: 品管圈 留置尿管 患者 漏尿率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