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与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近五年来在我院接受RFCA的226例心房颤动患者,按照随访12个月内心房颤动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74例)和非复发组(15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内脂素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内脂素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价值。结果较非复发组,复发组年龄偏大,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多,左房容积指数(LAVI)明显增高(均为P<0.05)。此外,复发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非复发组(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内脂素(OR=1.165, 95%CI:1.111~1.222)、年龄(OR=1.100, 95%CI:1.037~1.167)、高血压(OR=3.122, 95%CI:1.295~7.526)和LAVI(OR=1.066, 95%CI:1.022~1.112)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内脂素预测RFCA后心房颤动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95%CI:0.749~0.868,P<0.001)。结论高水平的血清内脂素与RFCA后心房颤动复发密切相关,可作为心房颤动复发危险分层的可靠指标。

  • 标签: 内脂素 心房颤动 导管射频消融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转移癌行射频消融治疗中影响生存率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选取肝转移癌90例,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生存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90例患者中,不同肿瘤直径CA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单因素分析:患者生存率与是否肝转移、年龄、性别等无关(P>0.05);但与肿瘤分化程度、数目、直径及原发肿瘤部位等呈显著相关(P

  • 标签: 肝转移癌 射频消融 生存率 影响因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术患者的护理及并发症情况。方法:2020年1月----2020年12月,选择5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均进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对照组(n=28),常规护理,研究组(n=28),优质护理,分析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结果:比较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显著(P<0.05),总满意度提高显著(P<0.05)。结论:对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术患者的进行优质护理,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并且对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 甲状腺结节 优质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结合CT导向射频消融术用于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6月的医院收治的处于中、晚期肝癌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32例)和对照组(n=32例),对照组用常规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观察组用肝动脉栓塞化疗结合CT导向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坏死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肿瘤完全坏死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肝动脉栓塞化疗 CT导向射频消融术 晚期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US)介入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20年6月~2021年4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M组、A组,各20例,A组实施常规RFA术治疗,M组予以US介入RFA治疗,分析2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M组疗效为90.00%,显著高于A组的50.00%(P

  • 标签: 超声介入 射频消融 肝脏肿瘤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颤射频消融加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0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例房颤射频消融加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差异性,将其中一半患者命名为甲组(给予常规护理),另外一半患者命名为乙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指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乙组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指标明显优于甲组(P

  • 标签: 房颤射频消融 左心耳封堵 一站式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的特发性VAs患儿328例,其中男205例,女123例;年龄(7.8±3.9)岁;体质量(32.8±17.7) kg。分析儿童不同起源位置VAs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结果328例患儿首次发病年龄为(5.4±4.1)岁,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占57.6%,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占28.7%,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占13.7%;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38例(11.6%,38/328例)。328例患儿中除13例术中未能诱发VAs,315例经标测证实VAs起源于流出道152例(152/328例,46.4%),其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位46.1%、左冠窦27.6%、右冠窦18.4%、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7.9%;三尖瓣环55例(55/328例,16.5%);左后分支54例(54/328例,17.4%);左心室后乳头肌39例(39/328例,11.9%);多源性5例(5/328例,1.5%);左前分支3例(3/328例,0.9%);其他7例(7/328例,2.1%)。接受射频消融307例(307/328例,93.6%),即时成功271例(271/307例,88.3%),有效14例(14/307例,4.6%),失败22例(22/307例,7.2%)。随访3~36个月,再发42例(42/271例,15.5%)。手术曝光时间(3.2±5.8) min,曝光量(1.4±2.6) mGy,剂量面积乘积(384.2±42.6) mGy·cm2。术中发生相关血管并发症4例(4/328例,1.2%)。本组资料中≤3岁婴幼儿20例,除1例术中未诱发外,余19例均行射频消融,即时成功18例(18/19例,94.7%),随访复发4例(4/18例,22.2%),术中发生相关血管并发症1例(1/20例,5.0%),无心肌穿孔、心包填塞及房室阻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起源于流出道的儿童特发性VAs以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位最常见;流出道及三尖瓣环起源消融效果较好,左心室分支型及左后乳头肌起源复发率相对较高;婴幼儿特发性VAs射频消融相对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由经验丰富的儿科电生理医师操作;三维标测指导射频消融可将辐射量控制在极低的安全范围。

  • 标签: 室性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接受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早、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246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应用Cox单因素分析得出影响肝细胞癌患者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后早、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得出独立影响因素。结果246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中位随访时间99个月,共有179例患者出现复发,67例患者无复发;以24个月为界,早期复发95例,晚期复发84例,1年、2年、3年、5年、10年复发率分别是21.3%、39.0%、53.0%、67.3%、77.6%。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HR = 2.183, 95%CI:1.414~3.369, P < 0.01)和肿瘤数目(HR = 1.681, 95%CI:1.110~2.545,P < 0.05)是肝细胞癌患者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肝硬化(HR = 0.421,95%CI:0.272~0.651, P < 0.01)是肝细胞癌患者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肝细胞癌经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是肿瘤直径和肿瘤数目,晚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是肝硬化。

  • 标签: 肝细胞癌 肝动脉栓塞 射频消融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分界时间,构建预测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的HCC患者119例,根据患者的复发后生存期(PRS),采用最小P值法确定早期和晚期复发的最佳界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早期复发的临床及影像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界值是射频消融后12个月(P=0.005)。据此将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47例)和晚期复发组(72例)。早期复发组患者的下四分位PRS(Q1-PRS)和下四分位总生存期(Q1-OS)分别为11.1和19.1个月,均短于晚期复发组(分别为31.6和81.0个月,P值分别为0.005和<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甲胎蛋白(OR=8.459,95%CI为2.231~32.073)、白蛋白(OR=0.251,95%CI为0.047~1.339)、病灶数量(OR=3.842,95%CI为1.424~10.365)和瘤周强化(OR=8.05,95%CI为1.23~52.80)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构建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灵敏度为68.1%,特异度为93.1%。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曲线接近理想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结论射频消融后12个月是HCC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分界时间。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HCC射频消融后的早期复发,并可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或随访策略提供指导。

  • 标签: 癌,肝细胞 射频消融 磁共振成像 复发 复发后生存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TOF)外科矫治术后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临床及三维基质标测特征,并分析射频消融术对其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于阜外医院住院的TOF术后室速患者。所有患者在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后,行右心室电压基质标测,其后根据低电压区域进行线性或片状射频消融。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特点、三维电生理基质标测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等。射频消融即刻成功定义为完成线性或均质化消融或术中诱发室速为消融终止且不可再次诱发。术后3、6个月及之后每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终点为心脏性猝死(SCD)及室速复发。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0例TOF外科术后的室速患者,其中男性14例,年龄(35.8±11.8)岁。心电图发现23种形态的室速,其中19种为右心室流入道出口形态,临床表现以心脏杂音(19例,95%)及晕厥(4例,25%)最常见。20例患者基质标测表现为右心室流出道局域性或弥漫的瘢痕或低电压区。术中诱发室速6例(30%),其中5例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术中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95%(19/20)。随访时间为(31.1±17.7)个月,术后6例(30%)复发室速,其中5例接受再次射频消融,随访期间未再复发室速。结论窦性心律下电压基质标测是TOF术后室速可行的标测方法。线性或片状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对较高。首次射频术后复发率仍偏高,再次手术效果满意。

  • 标签: 心动过速,室性 法洛四联症 大折返 右心室流出道 解剖峡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后并发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商丘市立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行超声引导下RFA术后并发肝功能衰竭患者40例为发生组,并抽取同期医院40例原发性肝癌行超声引导下RFA术后未并发肝功能衰竭患者资料作为未发生组。全部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验资料均完整,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详细填写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全部可能因素,找出原发性肝癌患者超声引导下RFA后并发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与未发生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长径、合并血管癌栓、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Child-Pugh分级、肿瘤长径≥3 cm、合并血管癌栓、IL-6水平过表达是原发性肝癌患者超声引导下RFA后并发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高Child-Pugh分级、肿瘤长径≥3 cm、合并血管癌栓、IL-6水平过表达可增加原发性肝癌患者超声引导下RFA术后并发肝功能衰竭的风险。

  • 标签: 肝癌 射频消融术 超声 肝功能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共60例,符合射频消融术指征,并自愿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术后情况。结果:60例患者全部治愈。术后出现阴道排液,部分患者腰腹部不适,能忍受。1例患者出现术后发热,给予物理降温及对症治疗后体温正常。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确切,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自主神经化(ganglion plexus ablation,GPA)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治疗瓣膜病合并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LSP-AF)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68例瓣膜病合并LSP-AF,在瓣膜手术同时行RF或RF+GPA手术的患者。根据围手术期资料、心律状态、生存率和临床事件的数据,针对RF和RF+GPA进行倾向评分,匹配筛选每组102例患者。结果在不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术后1年窦性心律维持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同时行GPA(OR=0.205,P= 0.005),较小的左心房大小(OR=1.091,P=0.000);术后5年包括较短房颤史(OR=1.069,P=0.023),较小的左心房大小(OR=1.090,P=0.000);术后8年包括较短房颤史(OR=1.066,P=0.030),较小的左心房大小(OR=1.086,P=0.000)。应用倾向评分匹配后,RF+GPA组术后6个月内接受心脏电复律的患者显著低于RF组(2.0%对8.8%,P=0.030)。在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与RF组相比,RF+GPA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6个月时(91.3%对79.8%,P=0.026)和1年时(90.2%对78.5%,P=0.028)更高,但在5年时(64.8%对64.4%,P=0.956)和8年时(53.3%对50.6%,P=0.7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果加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RF+GPA组与RF组在6个月(92.4%对88.3%,P=0.345)和1年时(91.3%对86.0%,P=0.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GPA组与RF组相比,两者术后8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75%对93.75%,HR=1.327,95%CI:0.463~3.802,P=0.598)。结论瓣膜病合并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瓣膜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加做去自主神经化有助于提高术后早期窦性心律维持率,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心脏电复律的使用。但是该效应将在1年后逐渐消失。

  • 标签: 心房颤动 瓣膜性心脏病 射频消融 去自主神经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对双绒毛膜三羊膜囊(dichorionic triamniotic,DCTA)三胎选择性减胎的安全性以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在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产科因DCTA三胎要求RFA选择性减胎病例的患者资料,对手术经过、临床结局和并发症,以及其分娩胎盘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2例DCTA病例纳入本回顾性分析,RFA手术时孕周为(15.6±1.3)周,分娩孕周为(36.9±1.1)周(34+4~38+2周)。12例中8例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与未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病例相比,两组从RFA手术到分娩的间隔差异以及分娩孕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娩新生儿23例,6例(26%)小于胎龄儿。无论是独立绒毛膜单胎还是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onochorionic diamniotic, MCDA)保留胎,出生体质量的平均百分位数明显低于单胎妊娠胎儿体质量的第50百分位数(P<0.001)。1例DCTA中的MCDA保留胎RFA术后4 h死亡(8.3%),死前保留胎一度出现胎儿心动过速伴胎动消失,分娩后胎盘检查显示MCDA保留胎侧胎盘苍白而减灭胎侧胎盘瘀血。收集10例DCTA中MCDA保留胎存活的胎盘,9例可见保留胎胎盘循环通过双胎之间血管吻合支不同程度灌注了减灭胎部分胎盘小叶,1例无明显灌注减灭胎胎盘的病例MCDA保留胎体质量百分位数最低。结论RFA减胎对于DCTA三胎减胎安全有效,减胎后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手术不影响RFA术后继续妊娠时间,术中监测MCDA保留胎心率和胎动异常与不良结局有关,胎盘检查有助于了解不良结局原因,保留胎生长潜能或许与双胎之间的血管吻合类型有关。

  • 标签: 三胎 射频消融术 胎盘 妊娠结局 双绒毛膜三羊膜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造影在射频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细胞性肝癌(RHCC)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RHCC患者78例,根据肿瘤长径将患者分为A组(肿瘤长径>3 cm,24例)和B组(肿瘤长径≤3 cm,54例),分别在射频消融治疗后24 h及1、3、6个月时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组复发率,并评估超声造影对射频消融治疗RHCC患者临床疗效的价值。结果治疗后3、6个月,A组复发率分别为16.67%(4/24)、20.83%(5/24),高于B组的0、3.70%(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达峰时间(TTP)及平均渡越时间(MTT)对判断射频消融疗效具有一定应用价值(P<0.05)。治疗后6个月,TTP和MTT判断B组患者射频消融疗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评估RHCC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尤其是对于肿瘤长径小于3 cm患者,准确性高。

  • 标签: 超声造影 复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射频消融 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分界时间,构建预测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的HCC患者119例,根据患者的复发后生存期(PRS),采用最小P值法确定早期和晚期复发的最佳界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早期复发的临床及影像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界值是射频消融后12个月(P=0.005)。据此将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47例)和晚期复发组(72例)。早期复发组患者的下四分位PRS(Q1-PRS)和下四分位总生存期(Q1-OS)分别为11.1和19.1个月,均短于晚期复发组(分别为31.6和81.0个月,P值分别为0.005和<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甲胎蛋白(OR=8.459,95%CI为2.231~32.073)、白蛋白(OR=0.251,95%CI为0.047~1.339)、病灶数量(OR=3.842,95%CI为1.424~10.365)和瘤周强化(OR=8.05,95%CI为1.23~52.80)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构建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灵敏度为68.1%,特异度为93.1%。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曲线接近理想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结论射频消融后12个月是HCC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分界时间。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HCC射频消融后的早期复发,并可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或随访策略提供指导。

  • 标签: 癌,肝细胞 射频消融 磁共振成像 复发 复发后生存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治疗腰小关节源性源性腰痛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通过取2016年9月-2020年9月间本院临床诊断为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患者166例,随机分为两组:射频组82例,保守组84例;评价并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优良率,记录治疗中和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或治疗顺利,患者的VAS及ODI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

  • 标签: 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 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 射频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扁桃体手术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作用。方法:在2017年2月~2020年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扁桃体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开放手术,研究组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比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针对组间数据差异,以P

  • 标签: 扁桃体手术 治疗方法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疼痛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时选择射频靶点消融术+臭氧消融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回顾在对70例患有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治疗,对患者完成治疗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对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治疗的优良率以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比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射频消融术联合臭氧消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优良率十分高,而且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和治疗之前相比,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的VAS评分降低明显,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射频热凝靶点 臭氧 颈椎间盘突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