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林语堂的小说表现出中西文化融会的特征,而这种融会更多的是林语堂自己奇思妙想的结果,带有明显的乌托邦式文化意蕴,这主要表现在文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西合璧的理想化矛盾境界两个方面。

  • 标签: 林语堂小说 文化乌托邦 理想文化
  • 简介:自从2010年'出道'以来,女作家小七的文字先是在网上得到无数网友的热爱,通过《遇见阿勒泰:惟愿莲心不染尘》《从前啊,有一只猫小宝》《我的小羊驼蜜糖》等作品,在网友和读者心中树立了灵性追寻者、动物爱好者的作家形象,并且得到了李敬泽、葛一敏等知名评论家的高度评价。《散文选刊》等杂志在联袂力荐小七时指出,'小七的文字以简练的形式呈现复杂深沉的问题,让我们联想到近年来颇

  • 标签: 世情乌托邦 乌托邦冥想 冥想构建
  • 简介:乌托邦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补充和参照,在西方文学中,乌托邦文学运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和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理想世界,以此表现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乌托邦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对未来世界的可怕幻想代替了美好的理想;悲观、失望的情绪代替了过去的乐观、自信。这种“乌托邦”文学是乌托邦文学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观现实,思考人生是其共同的意义之所在

  • 标签: 乌托邦文学 神话 变异
  • 简介:文章提出乌托邦是一种方法,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沃尔玛”现象,说明乌托邦作为方法的实际运用;通过分析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维尔诺,说明乌托邦作为方法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詹姆逊一向强调总体性,但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自己谱系学概念——也许可以看作是他的某种变化。文章旁征博引,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辩证法,有助于人们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 标签: 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长期以来,作为西方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现象的乌托邦文学,尤其是乌托邦乌托邦小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在中国尤其为甚.这在一定程度上既遮蔽了我们对西方文学史整体景观的了解与鉴赏,也阻隔了我们获得有价值的文学思想资源的可能性.作为研究存在的亚小说文类,乌托邦小说及乌托邦小说能为我们走近存在,走近人自身的生存境遇,反思我们的文学观,进而重写文学史提供独特视角.

  • 标签: 乌托邦 存在 生存境遇 乌托邦小说 文学史
  • 简介:写小说意味着,你从一条羊肠小道穿过,极有可能步入一片豁然开朗的天地,一片桃花源式的"乌托邦"。小说之于我,便是这样一个乌托邦,一个构筑于现实之外的虚构世界。尽管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也有残忍,也有不堪。小说凭借想象力来构筑房屋,一旦你达至"迷狂"状态,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就都有了灵魂。

  • 标签: 小说叙事 汪曾祺 迷狂 创作谈 《受戒》 大淖记事
  • 简介:在当代重谈乌托邦,已不再只是一个有关浪漫主义诗篇续写的问题,而是一个富有革命性的政治问题。乌托邦作为'不在场'的'在场',其魅力在于,它并非仅是一个遥远的他者,而是一种始终触及现实潜流的存在。在当代,乌托邦乌托邦的悖论性形态存在着。正是在对乌托邦的反观中,艺术自身所蕴藏的政治潜能将使审美乌托邦作为当代乌托邦新的构型重新迈入其光明圣地。然而,审美乌托邦的实践并非全然是诗意的,相反,在现实与所期许的之间始终存在着诸种相互缠绕与争夺的场域。于此,审美的革命在激情的释放之后将选择更为审慎的前行方式。

  • 标签: 乌托邦 政治潜能 审美乌托邦 审美的革命 制度批评 审美资本主义
  • 简介:生态政治哲学与传统西方政治哲学的关注点和问题域截然不同。本文通过对生态政治哲学构建的合理路向进行探索,通过对其理论内核和实践诉求的深入分析,进而对生态政治哲学与生态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的深度探讨,以此来认识和把握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生态政治哲学上的理论运思和实践构想,这对于深入了解和解读当代生态政治运动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生态政治哲学 生态社会主义
  • 简介:乌托邦乌托邦的过程是人类理想幻灭的过程,它是20世纪的沉重教训之一。乌托邦的这种反向转变既是其自反性的表现,也是人类'理性之恶'的逻辑延展。'理性之恶'源于理性的滥用或失控。在20世纪,理性通过技术来控制人类,取消人类文化的灵性而使之彻底地外在化、物质化;它借科学的名义来辖制与监管人类生活而使之科层化(或者官僚化)甚至催生出极权政治。因此,对'理性之恶'及其伴生的'乌托邦'思想进行思考便成了现代知识生活的基本议题,也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

  • 标签: 反乌托邦 理性之恶 科学主义 审美表现
  • 简介: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乌托邦”来表示美好的事物,然而它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空想和幻想”,包括一切美好而不可能实现的事物。本文针对“乌托邦”的双层含义,认识乌托邦社会的迷人之处并分析其空想性,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渊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科学社会主义。

  • 标签: 莫尔 乌托邦 理想社会
  • 简介:摘要马尔克斯这样评价道有两部书写完后使人像整个儿被掏空了一般,一是《百年孤独》,二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笔下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写尽了人生,爱情,死亡,回忆。马尔克斯在这条漫长永恒的爱情通道上,展示了各种爱情,本文试从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解读的基础上,探寻马尔克斯笔下的霍乱时期中的乌托邦爱情。

  • 标签: 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 乌托邦
  • 简介:乌托邦是齐格蒙特·鲍曼著述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是他理解和阐释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鲍曼认为,乌托邦是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想象,对现实的评判,具有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作为一种文化想象或精神信仰,乌托邦属于'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的范畴。因此,鲍曼支持整体上的乌托邦精神,反对将其简化为一个特定社会的规划付诸实践。在后现代社会,人类的乌托邦梦想已分解为自我无限膨胀的私人的消费幻想,成为了一种'消费乌托邦'。鲍曼强调乌托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倡导人类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 标签: 乌托邦 现实性 可能性 社会规划 美好社会
  • 简介:英国《政治研究评论》(PoliticalStudiesReview)杂志于2012第1期以“民主与乌托邦恐惧症”为主题,刊发了一组文章,探讨民主权威在协商民主理论中的重要性。本文为英国诺丁汉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大卫·史蒂文斯(DavidStevens)为该栏目撰写的导读。在这篇导读中,

  • 标签: 协商民主理论 恐惧症 乌托邦 英国诺丁汉大学 政治研究 民主权威
  • 简介:19世纪美国作家布莱特·哈特在很多作品中都写到在美国西部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形象复杂多样,彼此交织,对进行单一道德评价的形象研究提出一种矫正。

  • 标签: 布莱特·哈特 华人形象 美国西部
  • 简介:中西方早期乌托邦文学都起源于各自的古代神话传说,都有着一种怀旧情结,是古代人民为了逃避艰苦的现实生活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的是,西方的乌托邦文学是以史诗或戏剧的形式出现,它重智慧、理性,重逻辑与完整性;我国的以诗歌或散文的形式出现,重道德论理,重形象而不讲究逻辑性与完整性。通过比较,说明我国乌托邦文学与西方的一样具有传统性,一样的源远流长。

  • 标签: 乌托邦文学 神话 怀旧情结 传统
  • 简介:鲁敏是里下河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建构了一个东坝乌托邦。它表达了对道家"顺物自然"的追求,同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向往一种和谐自然的境界。东坝乌托邦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拨和超越,对现代都市人的"暗疾"有着拯救意义。

  • 标签: 里下河派 鲁敏 小说 乌托邦
  • 简介:一文革中,我随老父亲从城市回到乡下.老父很喜欢看,他是老干部,回家种了地,大约把自己当成陶渊明了.但我自己有时也喜欢看,主要是看那个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

  • 标签: 乌托邦实验 桃花源毛泽东 毛泽东乌托邦
  • 简介:网络虚拟形成的虚拟世界的巨大吸引力在于其个人乌托邦想象,在这个世界里,现实的个体抛弃了现实世界和传统乌托邦的理想、价值和信仰,个人主义的膨胀、态度暧昧的围观、传统价值的断裂,成为一个伦理空场的存在。因此,要弘扬网络主体意志,消弭虚拟与真实的鸿沟,要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网络乌托邦的伦理自洽,使虚拟世界成为伦理精神、体现人的价值的所在。

  • 标签: 网络 乌托邦 伦理
  • 简介:新闻在不到一百年的发展中,犹如历史让人们铭记,增加了人们的认知。然而其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其真实性受到严格的拷问,很多人在自欺欺人,构建“新闻的乌托邦”,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坚守职责,视真实性如新闻的生命。

  • 标签: 新闻 真实性 新闻工作者 责任
  • 简介:与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往学校赶的大多数中国孩子不同,他们'在家上学'。一年级退学,除了中间短暂复课,于笑笑已经在家学习7年。韩百川初一离校,也已回家自学5年。对他们和他们的父母而言,家的意义远远不只是休憩的港湾,更是一个探索新教育方法的乌托邦。中国目前约有1.8万名学生'在家上学',旨在突破单一教育模式,但又受限于自身能力和观念,这群特立独行的小众家庭,在通往各自理想教育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尽管他

  • 标签: 上学中国 中国家庭 在家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