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1 个结果
  • 简介:19世纪美国作家布莱特·哈特在很多作品中都写到在美国西部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形象复杂多样,彼此交织,对进行单一道德评价的形象研究提出一种矫正。

  • 标签: 布莱特·哈特 华人形象 美国西部
  • 简介:阿尔布莱特作品上左架线工1927年上右艾达的世界192930年下圣安东尼的诱惑194445年96061996年96041996年阿尔布莱特作品...

  • 标签: 架线工 安东尼 艾达 作品
  • 简介:这个四月,我们迎来了夏洛蒂·勃朗特诞辰300周年.这位让当时的英国文坛大为震动的女作家生于约克郡豪渥斯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由于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寄宿学校.长大成人以后,她当过几年学校老师和家庭教师,最终投身文学创作.夏洛蒂的两个妹妹一艾米莉(《呼啸山庄》作者)和安妮(《威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作者)也是著名作家,她们以“勃朗特三姐妹”之名流芳百世.出版于1853年的《维莱特》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以夏洛蒂在布鲁塞尔的经历为基础创作而成,人们普遍认为这正是作家生平的现实主义写照.故事讲述了无依无靠的孤女露西·斯诺在寄宿学校工作和生活,先后遇上约翰医生与保罗先生这两段截然不同的爱情,最后度过了并不圆满的人生.相比于夏洛蒂的前几部作品一尤其是最著名的《简·爱》,《维莱特》表达了作家对生活、爱情与婚姻更为成熟、现实、无奈的看法,以及她对女性问题更为深切的思考.本期节选出自小说第七章,讲述了遭逢变故的露西前往小城维莱特另谋生计,在语言不通的异国遇上麻烦时,一位路过的绅士挺身而出……

  • 标签: 自传体小说 《维莱特》 爱情与婚姻 寄宿学校 《呼啸山庄》 家庭教师
  • 简介:哈特是一位著名的心算家,他最擅长的便是在别人说完问题时就给出答案,从来没有失算过。久而久之,谁能难住哈特,便成了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没想到。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这天。哈特照例登台表演心算能力,不断有人上台为他出题,他都轻松地逐一解答。这时又走上来一位女士开始出题:“一辆公共汽车上有45人,在第一个站台下了8人,又上来10人。”

  • 标签: 哈特 心算能力 公共汽车
  • 简介:他的名字叫雷·瑞哈特,我们把他称作“瑞哈特先生”。开学的第一天,我这个腼腆害羞的10岁小男孩,一见他牛蛙般的大眼,脚顿时就瑟瑟发抖。他说:“选出你在班上最好的朋友,然后把你的课桌挨着他的旁边放好。”什么?我们面面相觑。一个女孩举手问道:“你是让我们把自

  • 标签: 摇摇头 我自己 波尔卡舞 汇报演出 数学题 防空演习
  • 简介:哈特来到这个岛上时,还是个孩子。无人的岛,美丽的岛。岛上的一切对哈特来说是那么新奇。花果遍地鸟兽成群。他真想走遍这岛上每一寸土地,关怀一下每一种生物。

  • 标签: 初等教育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哈特的门》
  • 简介:奥威尔·莱特(1871-1948)我们十分幸运地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鼓励孩子们去培养有益智力的爱好,去研究任何能唤起好奇心的事物。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如所周知,哈特(H.L.A.Hart,1907—1992)是英国著名法学家,二战后新分析法学的首创人和旗帜。哈特出生于犹太家庭,曾先后在牛津大学学习古代史、哲学和法律。后长期任衡平法大律师,二战后开始执教于牛津大学。1952年哈特接任古德哈特

  • 标签: 哈特 英国 法学家 法理学 规则理论 富勒
  • 简介:一、法律——规则构成说(一)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法律和法律制度是从极其复杂的社会事实中抽象而出的,这是英国法哲学中分析实证主义的一个共同信条。坚持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事实的结果使他们作出这样的区别:法律是什么是一回事,它通过社会事实的考察而发现;法律应该是什么是另一回事,它通过运用道德规则而发现。对这两个普遍原则,哈特和古典分析实证主义持同一看法。

  • 标签: 规则理论 哈特 法律制度 社会事实 实证主义 社会规则
  • 简介:<正>在西方法理学发展历史中,哈特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自1961年出版以来,《法律的概念》([英]哈特:《法律的概念》第二版(以下简称的哈特书),许家馨、李冠宜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20-22页)所建构的理论框架对于法理学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对法律命令说的批判奥斯丁的基本观点认为,准确意义上的法(laws)具有命令(commands)的性质,如果没有命令的性质,无论何种类型的法,自然不是准确意义上的法。哈特从对奥斯丁的命令理论的批

  • 标签: 法律的概念 奥斯丁 理论评述 法律实证主义 法律出版社 主权者
  • 简介:刚刚踏上欧洲这片土地就被满眼的涂鸦艺术所吸引,这可能是我眼中对西方世界的第一图象,柏林、罗马、巴黎等等以及很小的小镇,目光所及的墙上、楼体、地铁和那飞驰的车体上,被五颜六色涂绘的满满的,怪异的、亮丽的、冰冷的,好看的、难看的、破坏的……

  • 标签: 哈特 涂鸦艺术 西方世界 土地 巴黎
  • 简介:一九九О年冬天临近的时候在北京,《戏剧》杂志社演剧研究工作室在电影学院表演系小剧场上演了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哈姆莱特》。这是一场实验性演出。是一场冷峻,有力,震撼心灵的演出,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带有一定的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的色彩。

  • 标签: 《哈姆莱特》 荒诞派戏剧 莎士比亚 《戏剧》 黑色幽默 小剧场
  • 简介:在一片大森林前面,住着贫苦的樵夫和他的妻子。他们有一双儿女,都是前妻所生,男孩叫亨塞尔,女孩叫格莱特。樵夫家里平时已缺吃少喝,这一年碰上国内物价飞涨,他就连每天的面包都弄不来了。夜里他躺在床上动脑筋,愁得翻来覆去睡不着,

  • 标签: 小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亨塞尔与格莱特》
  • 简介:一年前当我们坐在一间斗室里遐想未来的演出计划时,《哈姆莱特》自然而然是我们最热衷的话题,也是最能激起我们创作欲望的剧目,因为正像登山运动员梦想有朝一日能攀登喜马拉雅山那样,大多数献身话剧事业的人都希望有一天能试一试莎士比亚的这部名著。当时我们的大脑被狂热的欲望煽得发胀,而两腿就像踏入一块被浓雾笼罩的空间,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走。

  • 标签: 《哈姆莱特》 创作欲望 喜马拉雅山 登山运动员 演出计划 莎士比亚
  • 简介:哈特主要借助来自语言哲学的"言语行为"和来自理解社会学的"内在观点"这两个分析工具,为法律权利确定了"被法律保障的选择"这个核心。作为"一般性、描述学法理学"的具体表现,在其对权利概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最具启发意义的有两点:第一,哈特把权利的意义与授予权利的规则并进而与义务关联起来,展示了权利的"行动"面向。第二,他运用"合理重构"、"提炼使用中的概念"的方法,成功地贯彻了其"反还原论"立场。

  • 标签: 权利 意义 选择 合理重构
  • 简介:永远别低估男孩渴望成长为男人的心。美国俄亥俄州的13岁小男孩儿哈特·梅恩就凭借这颗"男人心",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不得不说,哈特既富于奇思妙想,又具有商业天赋。他嘲笑在学校里售卖香薰蜡烛筹集善款的妹妹:"这些蜡烛的气味实在太娘娘腔了!"一个念头随即从他脑子里蹦了出来——为什么没有给男人设计的蜡烛?没有男人想让自己闻起来活像薰衣草或者刚从洗衣房出来。哈特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妙的商机。

  • 标签: 薰衣草 梅恩 美国俄亥俄州 香奈儿 学分绩 处理事务
  • 简介:哈特在1961年《法律的概念》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内在观点"理论。通过"内在观点"作为桥梁,传统法律实证主义所强调的服从也就完成了向义务的转变。在与德沃金的论战中,哈特以及其他的法律实证主义学者对"内在观点"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笔者也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加入一些新的视角,明晰"内在观点"的外延。

  • 标签: 内在观点 哈特 规则 义务
  • 简介:极少与抽象:莱因哈特的艺术[美]伊夫—阿兰,博伊斯封一函编译莱因哈特很清楚,符号从来不会没有意义,作品从来不会不被人“理解”(解释,阐述,译解),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误解。然而,他却竭力创造出“第一批无法被人误解的作品”。“这是从未有过的无法被人误解的...

  • 标签: 莱因哈特 蒙德里安 立体主义 波洛克 杜尚 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