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氟西汀对老年APP/PS1双重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中取APP/PS1双重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氟西汀组(n=8)和生理盐水组(n=8),另取C57同窝生同月龄正常小鼠10只为对照组。氟西汀组小鼠给予氟西汀(10mg/k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次/d,持续8周。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Tunel染色检测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细胞实验中将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培养48h后分为正常组、Aβ组、氟西汀组和氟西汀+Aβ组,后3组分别在含10μmol/Lβ-淀粉样蛋白、100nmol/L氟西汀和100nmol/L氟西汀+10μmol/Lβ-淀粉样蛋白的DMEM中继续培养48h。行原位细胞凋亡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结果: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氟西汀组小鼠较生理盐水组相比平均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空间探索实验中跨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海马区凋亡神经元数量减少(P〈0.01)。细胞实验中,氟西汀组和氟西汀+Aβ组与Aβ组相比,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氟西汀对神经元细胞有保护作用,能减少神经元的凋亡,长期服用氟西汀能显著改善APP/PS1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力能力。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氟西汀 凋亡 神经元 APP/PS1双重转基因小鼠 认知
  • 简介:目的:观察冠心丹参方对垂体后叶素致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并对其有效组分配伍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致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的方法,观察不同配伍药物对注射垂体后叶素后不同时间点大鼠心电图ST段、T波的位移值,急性心肌缺血梗死范围及心肌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冠心丹参方中药物不同组分配伍均能明显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T波的变化,能降低急性心肌缺血梗死范围、保护心肌细胞。冠心丹参方组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最佳。结论冠心丹参方中药物不同组分配伍具有显著对抗垂体后叶素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其效应强度为:冠心丹参方〉丹参+三七〉丹参+降香〉丹参〉三七+降香。有效组分配伍的药效结果符合中药方剂配伍原则。

  • 标签: 冠心丹参方 有效组分配伍 垂体后叶素 急性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线栓法制备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的两种评价方法间的相关性,为评价该模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标准。方法:2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假手术组(n=10),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MCA)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术前、缺血即刻、缺血2h、再灌注即刻、再灌注24h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各组小鼠脑血流量变化,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行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相关分析判断脑血流量变化与梗死体积百分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异常,TTC染色显示出明显的脑梗死,梗死侧脑血流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即刻、缺血2h小鼠脑血流量变化与再灌注24h脑梗死体积的相关系数R2值分别为0.55、0.28(P〈0.05)。结论:缺血即刻的皮层血流变化与梗死体积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小鼠脑血流量变化是除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体积以外另一种可判断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成功的可靠且实用的方法。

  • 标签: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神经功能评分 脑梗死体积 脑血流量
  • 简介:阿魏为伞形科植物,是新疆特色资源植物。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新疆阿魏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具有增殖抑制作用[1]。

  • 标签: 新疆阿魏 CACO-2细胞 肠吸收
  • 简介: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建立了阿奇霉素颗粒剂的通用性定量分析模型。以21个厂家的103批阿奇霉素颗粒剂建立模型,其浓度范围为3.0%至24.5%。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均方根差(RMSEP)为0.613。此外,还参照ICH的指导原则对模型进行方法学验证,验证项目有:专属性、线性、准确度和精密度。可见,通过选择合适的训练集样本,并精心的挑选建模谱段,建立阿奇霉素颗粒剂的近红外通用性定量分析模型是可行的,该模型可用于快速分析国内各厂家产品的含量。

  • 标签: 近红外 阿奇霉素 颗粒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脊柱手足关节外科收治的82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度及护理满意情况。结果:试验组护理干预后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跨理论模型 护理干预 四肢骨折 负性情绪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长期以来,基于对神经退行性病变机理的研究,人们一直以神经细胞为作用对象,以单一靶点为作用目标,试图以神经保护的治疗策略来阻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然而,针对神经系统的疾病,单一的细胞内途径或细胞类型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治疗策略必须超越单一的治疗靶点。神经血管单元——提供了一个大脑发生退行病变后更为全面的整合的治疗靶点。

  • 标签: 神经血管单元 血脑屏障 神经退行性疾病
  • 简介:目的利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建立伏立康唑的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PopPK)模型,探索影响伏立康唑体内处置的生理病理因素,为伏立康唑的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地收集2014年5月到2015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治疗药物监测室监测的患者资料,从中挑选出55名患者,收集86个血药浓度数据点及其生理病理数据(包括人口学数据、实验室数据与合并用药情况),收集的数据使用Phoenix软件构建模型。结果PopPK研究最终得到的模型是:CL(mL·min^-1)=1.63×[1+(Age-47)×(-0.01)]×[(1+(ALT-42)×0.001]×exp(0.05),V(L)=6.93×exp(1.37×10^-7)。结论本研究得到的模型提示老年患者比年轻成年患者有着更低的伏立康唑清除率,丙氨酸转氨酶浓度较高的患者清除率较高,这一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 标签: 伏立康唑 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 Phoenix软件 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注射用炎琥宁对大鼠实验性急性咽炎动物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直接注射于SD大鼠咽部黏膜建立急性咽炎动物模型,并给予注射用炎琥宁药物进行治疗,观察该药物对模型动物血清IL-1β、IL-6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以及对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高、中(53、26.7mg/kg)剂量组药物对模型动物血清中的IL-1β、IL-6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能不同程度改善急性咽炎的病理变化;高剂量组药物能有效抑制模型组动物TNF.a的表达。结论注射用炎琥宁对急性咽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和抑制咽部病理改变的发生有关。

  • 标签: 注射用炎琥宁 急性咽炎 动物模型:疗效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研究齿叶白鹃梅叶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方法以高脂乳液诱导结合腹腔注射小剂量STZ造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按组别分别灌胃给予高剂量[9g(生药)/(kg·d)]和低剂量[3g(生药)/(kg·d)]的齿叶白鹃梅提取液,考察其造模后给药前至给药6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及其空腹血糖(FBG)的变化情况,并用ELISA法测定大鼠的血清胰岛素(FIN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NEFA)等生化指标的含量。结果高剂量的齿叶白鹃梅提取液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FBG值,提高FINS水平和机体SOD活性,降低血清MDA、TC、TG、NEFA含量,且灌服齿叶白鹃梅高剂量提取液的糖尿病大鼠与模型组大鼠及灌服齿叶白鹃梅低剂量提取液的糖尿病大鼠的体质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齿叶白鹃梅叶具有改善糖尿病大鼠生存状态,降低FBG,且降低血脂的作用。

  • 标签: 齿叶白鹃梅叶 2型糖尿病 降糖 调脂
  • 简介:目的:GPR40是新近发现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主要分布于人体的胰腺、脑、肝脏、心脏和骨骼肌。研究证实GPR40是中、长链游离脂肪酸(FFAs)的受体,可以介导FFAs的“增强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本研究致力于建立以GPR40信号通路为靶点的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用于发现GPR40受体激动剂类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

  • 标签: G蛋白偶联受体 GPR40 抗糖尿病药物 细胞模型 药物筛选 靶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创建老年痴呆(Alzheimerdisease,AD)模型。方法将NG108-15细胞在37℃饱和湿度下培养,用不同浓度的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在不同时间内利用Fura-2/AM荧光分析法检测细胞内Ca2+浓度,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利用碘化丙啶及Hoechst33258染色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后,细胞内Ca2+浓度上升;细胞活力下降,不同时间及不同浓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后,NG108-15细胞在Ca2+浓度上升后5.5~12.1h,不同时间显现出凋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结论经过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能够建立理想的老年性痴呆细胞模型,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beta -淀粉样蛋白 NG108-15细胞 老年性痴呆细胞模型
  • 简介:目的:建立不同亚型流感病毒侵入环节的细胞水平重组病毒药理筛选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筛选流感病毒侵入抑制剂。方法:将表达流感病毒外壳蛋白(hemagglutinin,HA)质粒和HIV-1核心基因共转染至病毒生成细胞,生成由HA包装HIV核心的重组病毒颗粒,简称HA/HIV模型,HIV-1核心基因上携带的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感染水平。在筛选过程中,以VSVG/HIV模型作为特异性对照模型,以HA抗体作为阳性对照。结果:成功构建了两种H5N1亚型和-种H5N2亚型的流感病毒侵入为靶标的药理筛选模型,HA抗体可以成功抑制HA/HIV假病毒颗粒的侵入。应用以上模型筛选了2000余个化合物,其中发现三个海洋来源的化合物YCUA-6、YC-72、GC-29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三种不同亚型流感病毒HA介导的侵入,其IC50均在1~10μM之间。结论:目前针对流感病毒的侵入环节尚无有效的药物,本研究首次建立了以流感病毒侵入环节为靶标的药物筛选模型,发现三个海洋来源化合物单体YCUA-6、YC-72、GC-29可有效抑制H5N1高致病流感病毒的侵入,本研究提供了流感病毒侵入抑制剂的先导化合物,为研发新靶点和新结构类型的流感病毒抑制剂建立了筛选和物质平台。

  • 标签: 流感病毒抑制剂 侵入抑制剂 病毒模型 致病 药物筛选模型 H5N1亚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五力模型安全管理模式在医院门诊药房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门诊药房于2021年7月1日启动五力模型安全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的药品调配差错率、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率和质量管理评分情况的差异。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药品调配差错率、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率较实施前均有显著降低(P

  • 标签: 五力模型 安全管理模式 门诊药房 差错率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防指导,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的护理模式对结果进行调研。方法:针对600例神经科患者为对象,样本来源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的患者,按照时间划分两个对比组,对照组为常规预防护理,观察组为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估下的护理指导,对比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同时在血液高凝状态发生率上,也以观察组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上以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估对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效果较好,可及早发现问题,阻滞血液的高凝状态,值得推广。

  • 标签: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护理模式;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考察化合物ZA-76和中药单体LM、XR和HQ对环氧化酶-2(COX-2)的影响.方法利用作者建立的COX-2抑制剂体外筛选模型.结果发现化合物ZA-76对COX-2有较强抑制作用,中药单体LM、XR对COX-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HQ对COX-2有较弱抑制作用.结论可以应用模型进行COX-2抑制剂的筛选,并能阐明部分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

  • 标签: 环氧化酶-2 前列腺素E2 炎症
  • 简介:目的:对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其它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大鼠药代动力学进行对比研究,评价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联合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采用一个剂量组,3种用药方案分别单次给药。用药方案:帕珠沙星45mg/kg;帕殊沙星45mg/kg加头孢哌酮/舒巴坦180mg/kg;帕殊沙星45mg/kg加阿奇霉素45mg/kg。采用反相HPLC—UV法测定大鼠血药浓度,用DAS软件估算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及临床药效评价。结果:甲磺酸帕珠沙星单用及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或阿奇霉素联用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Cmax、tmax、AUC无显著性差异,但帕珠沙星与阿奇霉素联用后清除率(CL)降低及体内驻留时间(MRT)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珠沙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帕珠沙星与阿奇霉素联用是可行的用药方案.

  • 标签: 甲磺酸帕珠沙星 头孢哌酮/舒巴坦 阿奇霉素 联合用药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代动力学
  • 简介:目的;建立重组人皮肤模型用于评价药品包装材料原发性皮肤刺激性的标准。方法:用Epikutis■模型和EpiSkin^TM模型对药品包装材料进行检测,对浸提介质、浓度、时间以及浸提液与模型的接触时间等条件进行选择,建立可行的标准。结果:取平整部位表面积600cm^2,剪碎,加入大豆油100mL,37℃放置24h。使用Epikutis■模型或EpiSkin^TM模型,按重组人皮肤模型皮肤刺激检测方法检测,组织活力平均值应大于80%。结论:所建立的标准可用于药品包装材料原发性皮肤刺激检测。

  • 标签: 皮肤刺激 药包材 Episkin^TM模型 Epikutis■模型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元胡止痛滴丸及其组分对缩宫素痛经模型的影响,并与临床上同类药月月舒对比,探讨其配伍的合理性及比较优势。方法通过ip缩宫素诱发大鼠痛经模型,观察元胡止痛滴丸及其组成成分延胡索浸膏、白芷浸膏对扭体反应潜伏期及次数的影响;ELISA法检测与疼痛相关血浆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b-内啡肽(b-EP)、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水平,脑组织中多巴胺(DA)水平;金氏概率相加法计算Q值,根据Q值是否大于1判断元胡止痛滴丸的效果是否优于组分单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元胡止痛滴丸、延胡索浸膏和白芷浸膏能够显著减少扭体次数、延长扭体反应的潜伏期(P〈0.05、0.01、0.001),Q值均大于1;与月月舒比较,元胡止痛滴丸作用显著增强(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元胡止痛滴丸和延胡索浸膏可显著升高β-EP、PGE2水平(P〈0.05、0.01),显著降低5-HT、NA、DA、PGF2α水平及PGF2α/PGE2比值(P〈0.05、0.01、0.001);白芷浸膏可显著降低5-HT、DA水平(P〈0.05、0.01);β-EP、NA、DA和PGE2的Q值均大于1;与月月舒比较,元胡止痛滴丸可显著升高β-EP、PGE2水平,显著降低5-HT、PGF2α水平及PGF2α/PGE2比值(P〈0.05、0.01)。结论元胡止痛滴丸对痛经模型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作用强度优于组分单用,配伍具有合理性,与月月舒比较具有起效早、作用强的特点。

  • 标签: 元胡止痛滴丸 延胡索 白芷 镇痛 金氏概率相加法 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