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隐球菌病(pulmonarycryptococcosis.PC)是一种由隐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或亚急性肺部真菌病。既往认为PC是一种少见病.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文献报道.在HIV感染者中.PC的发生率为5%~10%。近年来.由于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在HIV感染者中的应用.HIV感染者中PC的发病率有所下降。然而.在非HIV感染者中,由于认识水平的提高、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及PC发病的危险因素日益增多.

  • 标签: 肺隐球菌病 隐球菌 诊断 治疗 发病机制
  • 简介: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血栓栓塞症(puml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PE的最常见类型,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通常所称PE即指FIE。除FIE外,其他类型的PE还包括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细菌栓塞、异物栓塞等。引起FI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最常见于下肢静脉及盆腔静脉,FIE常为DVT的并发症。FIE和DVT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lsm,VTE)的两种重要的临床表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临床上漏诊与误诊情况严重田。美国每年至少有200000人因FIE住院治疗,而实际上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被诊断,大部分病例被漏诊,因此每年约有60万~70万VTE发生。国内目前尚无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过去曾将FIE视为少见疾病,但据国内部分医院的初步统计和依临床经验估计,在我国FIE绝非少见病,而且近年来其发病例数有增加趋势。未经治疗的FIE患者病死率为25%~30%。因此,早期正确诊断血栓栓塞症是临床医师极为关注的问题。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临床综合征 脂肪栓塞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栓塞症 肺动脉系统
  • 简介:患者:男性,50岁,因乏力伴左下肢胫前溃疡1年于2016年10月入住我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伴左下肢胫前溃疡、皮肤色素沉着、水肿、疼痛、瘙痒,2个月后出现面部瘙痒、水肿,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腹部CT及其他检查,诊断为“肝硬化,左下肢溃疡”,具体原因不详,予相关药物治疗。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3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左下肢胫前皮肤瘙痒、疼痛,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查总胆红素41.6μmol/L,直接胆红素14.2μmol/L,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T)194U/L,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HBV)表面抗体(+),HBV核心抗体(+),HBV-DNA(-),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核心抗原(-),HCV-RNA(-)。追问病史,患者病程中曾于2016年10月使用土三七根捣碎外敷左下肢溃疡处3d。既往史:15年前左下肢外伤史。查体:体温36.8℃,脉搏7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3/96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稍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

  • 标签: 土三七 肝小静脉闭塞性疾病 肝窦阻塞综合征
  • 简介:一、神经系统疱疹病毒感染1.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神经系统CMV感染主要表现为脑炎,其次为多发性神经根炎,罕见多发性神经炎。CMV脑炎主要见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的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性感染 疱疹病毒 肺孢子菌
  • 简介: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sclerosinghemangioma,PSH)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肺部肿瘤,命名为硬化性血管瘤是因为有明显的血管瘤样特征。最初认为它是血管起源。近年来的观点支持该肿瘤是一种来自原始呼吸上皮的良性肿瘤或低级别的恶性肿瘤。

  • 标签: 肺肿瘤 硬化性血管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 简介:<正>特发性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IPF)是一种原因不明并以普通型间质性肺炎(VIP)为特征性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间质疾病,主要表现为弥漫肺泡炎。肺泡单位结构紊乱和肺纤维化。本病主要表现为进行呼吸困难伴刺激干咳,胸部X线片示双中下野网状阴影,功能为限制通气障碍,致病原因不明,病情持续进展,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确诊后平均存活期为2~4年,5年生存率30%~50%。随着对介导本病的炎症和

  • 标签: 肺纤维化 间质性肺疾病 肺泡炎 限制性通气障碍 炎症细胞 呼吸衰竭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血栓栓塞症(PTE)病人的临床特点,分析产生误诊的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我院32例急诊住院的PTE病人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和预后,分析急性肺栓塞的发病特点、诊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临床表现:呼吸困难(97%),胸痛(47%),咯血(25%)。辅助检查情况:D-二聚体阳性(100%),PaO2下降(69%),心电图出现SⅠQⅢTⅢ(16%);彩超:右室扩大(4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1%);螺旋CT:肺栓塞征象(88%);近期内有手术史者(71%)。首诊误诊(47%)。行溶栓+抗凝治疗(38%),抗凝治疗(62%)。死亡(16%)。结论肺栓塞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必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才能做到早期诊断,减少死亡率。无其他原因的呼吸困难是诊断的重要线索,应及早进行相关检查,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栓塞是重要参考依据,螺旋CT可作为确诊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肺栓塞 急诊 误诊 临床表现
  • 简介:肺部外周结节的常见疾病主要有周围小肺癌、结核瘤及纤维干酪样结节、球型肺炎、机化性肺炎、肺部真菌感染、肺炎假瘤、肺部其他良性肿瘤等。尽管大多数孤立结节(SPN)细针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即可作出正确的病理细胞学诊断.但如果SPN合并有严重肺气肿或局部紧邻大泡.以及靠近心脏大血管.肩胛骨和肋骨阻挡进针路线等.则限制了经皮穿刺活检的应用.

  • 标签: 大型C臂机 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 孤立性肺结节
  • 简介:慢性肾病的病程一般表现为不可逆进展,即从无症状或轻微血生化异常进展到有潜在生命危险的尿毒症,并伴有钾磷代谢紊乱、血压和血容量调节异常。慢性进行肾病分四个阶段——肾储备功能丧失、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终末期肾衰(ESRF)。内科医师要面临每一阶段的不同问题和临床表现。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血容量 肾后性尿毒症 肾动脉病 高血压
  • 简介:肾脏疾病包括遗传、代谢失调和获得的肾脏损害,后者又可分为免疫、代谢、肿瘤和感染等各种类型。许多“肾脏”疾病(特别是免疫或代谢性问题)存在系统表现,所以病人常常表现为另一个器官或系统症状。这样就会导致误诊、漏诊和潜在的伤害。如,病人有乏力、肌肉强直、鼻

  • 标签: 慢性肾功能损伤 肾脏 并发症 治疗
  • 简介:慢性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CTEPH)是高血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非常重要和常见的类型[1],是以反复性未溶解肺动脉栓子和(或)进行肺动脉血栓形成及瘢痕形成,以及肺动脉重塑所致肺动脉阻塞为特征的进行致命性疾病。右心导管(rightheartchatheterization,RHC)是诊断CTEPH的"金标准"[2],肺动脉(主干、叶段、节段、

  • 标签: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经皮腔肺动脉成形术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水平的检测,分析其与心功能及心电图表现的相关,并观察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的治疗作用。方法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中β1受体自身抗体水平,据此分为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组(β1阳性组)30例和β1受体自身抗体阴性组(β1阴性组)35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和左室射血分数进行心功能检测,常规12导心电图测量QTcd值。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随访半年。结果(1)治疗前β1阳性组左室舒张末径显著大于β1阴性组[(66.01±5.47)vs(63.07±5.64)mm;P〈0.05)],左室收缩末径大于β1阴性组[(54.24±8.43)vs(50.72±6.12)mm;P=0.052)],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β1阴性组[(32.16±9.00)vs(36.64±8.20)%;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径、收缩末径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1),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提高(P〈0.01)。β1阳性组左室舒张末径、收缩末径和左室射血分数与β1阴性组无差异(P〉0.05)。(2)治疗前β1阳性组心率显著高于β1阴性组[(94±14)vs(87±16)次/min;P〈0.05)],β1阳性组QTcd值显著大于β1阴性组[(71.14±34)vs(58.33±14)ms;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及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1),β1阳性组QTcd值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5),β1阳性组心率和QTcd值与β1阴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者心功能较差且QTcd值长,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减小QT离散度,提示β1受体自身抗体参与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阳性者可能临床预后差。

  • 标签: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自身抗体 受体 肾上腺素β1 卡维地洛
  • 简介:快速眼动(REM)睡眠期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OSA)是指发生在REM期的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由于REM期交感神经活性异常增高,因此发生在此期的OSA可以使交感神经活性更高,心血管功能更不稳定。目前认为REM-OSA很可能是OSA相关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且也可能是目前OSA相关高血压用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REM-OSA的诊断和治疗,这对OSA相关高血压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快速眼动睡眠 高血压
  • 简介:随着影像技术和细胞病理学进展,已能显示很小的胸内病灶并能进行针刺活检,针刺活检获得的小样本足以供给细胞病理学进行正确诊断。B超引导下经皮活检术1976年由Chanarasekhar等等报告,此后Izumi报道20例穿刺活检均获成功。Otto在1985年的报道本方法对肺癌的检出率为90.2%。国内黄燮民等于1986年报道11例B超引导下经皮活检。目前,B超引导下针吸活检不但用于胸膜或胸膜下疾病的诊断,还用于的深部的结节的诊断。随着内窥镜技术和B超探头的进步,经食道内窥镜B超

  • 标签: 吸肺 型超声 引导针
  • 简介:符合代谢综合征(MS)966例中,有慢性肾脏病(CKD)333例(其中轻度肾损害201例),无CKD组633例。结果:CKD组的年龄、BMI、TC、TG、高血糖、高血压和尿酸水平,冠心病、脑卒中的患病率均高于无CKD组,HDL明显低于无CKD组:高血糖、高血压、BMI≥25和脂质异常等并存时较各因子单独存在时的CKD患病风险增加,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慢性肾损害 代谢因子 临床研究 慢性肾脏病 尿酸水平
  • 简介: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损伤时组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mRNA的变化及丙酮酸乙酯(EP)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以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EP早期治疗组(建模后6h给药)和EP晚期治疗组(建模后12h给药)。各组分别于模型建立后24h和48h检测组织MIFmRNA、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湿重/干重(W/D)比以及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24h、48h脓毒症组、EP6h组和EP12h组MIFmRNA、MPO活性、W/D比值以及组织的病理学评分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EP6h组和EP12h组组织MIFmRNA水平、MPO活性、W/D比值以及组织的病理学评分均较同时相点脓毒症组显著降低;脓毒症组24h组织MIFmRNA的水平与MPO、W/D比值以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的变化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脓毒症大鼠损伤时组织MIF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EP对脓毒症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MIF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大鼠 丙酮酸乙酯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
  • 简介:<正>慢性胰腺炎(CP)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胰腺组织结构和功能持续损害,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如脂肪泻、糖尿病等。CP的治疗十分复杂,且十分棘手,目前尚无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案。其治疗主要着眼于控制腹痛,解除胰管梗阻,纠正消化吸收不良,及并发症的控制,保护残存的胰腺功能。当出现急性胰腺炎发作时,按急性胰腺炎治疗方案治疗。下面就近几年CP的治疗现状,按内科综合治疗,内镜下治疗及手术治疗作一综述。1内科综合治疗1.1病因治疗由于CP是一多病因疾病,积极查找引起CP的病因,分别给以祛除或对症治疗,如戒酒,

  • 标签: 慢性胰腺炎 内科综合治疗 胰腺炎治疗 脂肪泻 外分泌功能 胰腺切除术
  • 简介:慢性胰腺炎(CP)是指胰腺实质内腺泡和小管的反复或持续损害,胰腺呈广泛纤维化、局灶坏死及胰管内结石形成或弥漫钙化,可引起腺泡和胰岛细胞萎缩或消失,常有假性囊肿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CP发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回顾分析东北地区12所综合医院收治的CP患者资料,探讨CP的临床特征。

  • 标签: 慢性胰腺炎 相关因素分析 假性囊肿形成 弥漫性钙化 胰腺实质 结石形成
  • 简介: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和肝癌的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在全世界慢性乙肝位于死亡原因的第9位,每年约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目前慢性乙型肝炎尚无满意的治疗药物及方法,治疗是困难的,长期疗效不满意。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HBV在体内持续复制,是引起肝脏病变的持续活动和发展的病因,因此,用抗病毒治疗来清除HBV是根本的治疗措施。而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免疫调节剂三大类。1干扰素干扰素:主要可分α、β、γ三种,抗肝炎病毒有效的

  • 标签: 乙型肝炎治疗 治疗现状
  • 简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成熟的B淋巴细胞肿瘤或克隆增生的结果。它的定义是:外周血淋巴细胞持续超过于10×10^9/L及骨髓中淋巴细胞浸润达40%以上。若存在B细胞克隆的免疫标志,则淋巴细胞计数即使小于5×109/L,亦可确诊为CLL。

  • 标签: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B淋巴细胞肿瘤 克隆性增生 流行病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