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尿干化学分析、尿沉渣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查三种方法检测尿白、红细胞及管型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年423例住院患者晨尿,分别采用尿干化学分析、尿沉渣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查三种方法检测尿液中白、红细胞及管型。结果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为参考,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白细胞、红细胞及管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3.7%、89.1%、91.8%、91.6%及91.7%,90.5%、89.4%、85.0%、93.4%及89.8%及35.1%、99.7%、92.9%、94.1%及94.1%;尿干化学分析检测尿白细胞、红细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77.7%、90.3%、91.1%、75.9%及83.2%,94.7%、87.4%、83.3%、96.1%及90.3%,尿干化学分析无法检测管型。结论尿干化学分析和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各有其优缺点,可起筛选作用。但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尿液标本结果不相符,或者互相矛盾时,应复查显微镜检查

  • 标签: 尿干化学分析法 渣分析仪法 显微镜检查法 白细胞 红细胞 管型
  • 简介:摘要目的集中探讨CT在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方法纳入60例2016年4月-2017年6月因甲状腺癌于我院普外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对于上述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和鉴别。结果25.0%(16/60)患者病灶位于左叶,43.3%(26/60)的患者病灶位于右叶,18.3%(11/60)的患者病灶分布于双叶,剩余11.7%(7/60)的患者病灶位于峡部。93.3%(56/60)的患者病灶呈低密度,剩余6.7%(4/60)的患者病灶呈等密度。63.3%(38/60)的患者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另36.7%(22/60)的患者病灶表现为类圆形。68.3%(41/60)的患者病灶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剩余31.7%(19/60)的患者病灶内存在钙化,其中18.3%(11/60)的患者表现为细颗粒样钙化。25.0%(15/60)的患者表现为环状强化,表现为半岛状强化和“强化残圈征”的患者各占18.3%。50.0%(30/60)的患者病变侵袭邻近器官,43.3%(26/60)的患者存在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结论因CT技术对于甲状腺癌患者诊断中具有良好的确诊率,同时可有效的显示病灶及其周围的变化情况,可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甲状腺癌 彩色超声多普勒 影像学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分析不同时间采集痰并培养的检验结果,为临床肺炎的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分析我院自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确诊的460例肺炎患者,分别于不同的时间对痰液标本进行采集并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结果经过不同时机的痰液采集后,经检验,晨起空腹采集痰液的试验组阳性准确率(217/230,94.3%)显著高于无固定时间采集痰液的对照组(179/230,77.8%),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正确的时间采集患者的痰液标本并予以培养有助于检验准确率的提升,为临床肺炎的诊断奠定基础,应广泛推广。

  • 标签: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急诊作为医院的窗口,经常接诊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急性酒精中毒俗称醉酒或饮酒过量,常见中毒性疾病之一,导致患者产生意识障碍,重症还可能累计呼吸及循环系统,可在短时间内给患者带来较大伤害,甚至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所以在此探讨如何对醉酒患者做好风险评估,针对各项风险因素做出相应防范措施,提高醉酒患者有效治愈率,以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杜绝纠纷产生,保障医院整体医疗质量。

  • 标签: 急诊 酒精中毒 风险评估 护理
  • 简介:摘要阐述风险管理及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目的,护理风险高危因素,护理风险产生的相关原因,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护理标识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标签: 护理风险 护理风险管 护理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CU护理中存在的风险事件以及相应预防措施。方法本院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000例ICU患者,对其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现风险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非计划拔管率11%,皮肤完整性受损率19%,差错事故率18.6%,护患纠纷2.2%。结论在ICU护理工作中应不断加强护士的风险意识,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及操作考核,增强护士责任心,进而有效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的安全性。

  • 标签: ICU护理 风险事件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科护理风险的因素并做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对中医科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中医科护理风险的因素有三一是护理人员的因素,二是患者本身的因素,三是社会环境因素。结论只有针对护理风险的因素进行逐项的科学管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才能使得护理风险得以降低,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护理风险带来的护患纠纷。

  • 标签: 中医科 护理风险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流浪精神病人的特点及其存在护理风险的原因,为改进护理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分析近几年流浪精神病人护理缺陷和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回顾相关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结果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慎独精神,增强了识别流浪精神病人护理风险的能力,规范了护理行为,使流浪精神病人的护理缺陷和医疗纠纷逐渐减少,提高了流浪精神病人的回归社会率。结论护理风险管理是回避护理风险,减少流浪精神病人护理缺陷和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

  • 标签: 流浪精神病人 护理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助产士职业危害,提高助产士规避职业风险的意识。方法对近8年来在我市中心医院从事过助产工作的助产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了解她们在助产工作中所发生的职业危险的种类、方式和自身的防护意识,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助产士职业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助产士规避风险意识差;一些防护措施;上报体系也不够健全;一旦发生职业危害后的相应处理也有欠缺。结论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能降低职业风险,保障助产士的身心健康。

  • 标签: 助产士 职业危险 规避风险
  • 简介:摘要这次审查的目的是申请用于食品和营养委员会(FNB)的风险评估方法,获得维生素D的新数据经修订的安全耐受最高摄入量(UL)的不断涌现,对健康有益的维生素D超出其在骨中的作用。与这些利益相关的摄入量建议为需要补充的水平,食品强化,或两者兼而有之,都高于目前的水平。一种流行的问题存在,但是,过量的维生素D摄入的毒性潜力。维生素D(50克,或2000IU)FNB成立了UL是不是基于现有的证据,被认为过于严格许多,因而减少研究,商业发展,优化和营养政策。FNB维生素D的UL成立于1997年出版后,发表的人体临床试验数据支持一个显著较高的UL认证。我们提出了一个风险评估,根据相关的,精心设计的人体临床试验的维生素D总的来说,在使用维生素D的剂量为250G/D(10000IU维生素D3的毒性)健康成年人进行试验的情况下支持的信心选择这个作为UL的价值。

  • 标签: 维生素 风险评估 耐受最高摄入量
  • 简介:摘要目的降低ICU病房内的护理风险,提高整体素质。方法总结分析ICU病房护理风险,并提出整改防范措施。结果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减少不安全因素,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 标签: ICU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伤口换药中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择86例慢性伤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对象均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同时应用风险管理。结果参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4.29%,研究组为2.27%,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1474,P=0.0417)。参照组伤口愈合率为76.19%,研究组为93.18%,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8349,P=0.0279)。参照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研究组为9.09%,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χ2=3.4157,P=0.0458)。结论慢性伤口换药中进行风险管理能够使风险事件发生率得到抑制并可提高伤口愈合率。

  • 标签: 慢性伤口 换药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孕期不同的营养健康教育效果展开论述和评价。方法从2014年2月—2015年4月来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分娩的产妇中选取了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通过散发宣传手册、开展孕期营养教育健康大讲堂的方式进行孕期营养教育。对照组给予孕期营养健康教育讲堂结合个性化营养指导的方式给予孕期营养教育。两组孕妇各150例,对两组进行健康教育后的孕妇观察孕期的体重增长、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等。结果经过调研,发现观察组的孕期体重增长正常比例、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自然分娩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正常比例,均比对照组稍差一些。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采用不同形式的营养健康教育,在提高孕妇营养知识水平,改善妊娠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效果。采用个性化营养指导和专题讲座结合的方式,效果更好。

  • 标签: 孕期营养教育 教育方式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运用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老年科护理工作人员和10名,分析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的效果。结果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后,病区管理、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文件书写、感染管理、护理安全管理等各项指标均较PDCA循环管理法开展前有所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合理使用PDCA循环管理法,可使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在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同时,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PDCA 循环法 护理质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导管意外脱落的不良事件,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预防导管意外脱落的发生。方法针对我院外ICU2016年1月—12月期间留置各类导管138例,导管意外脱落共计17次。将2016年1月—6月的62例纳入常规组,2016年7月—12月的76例为PDCA组,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而PDCA组采用PDCA方法,包括查找原因、分析问题、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出改进措施。比较两组导管脱管的例数与率。结果实施PDCA方法后,导管意外脱管率从19.35%下降到6.58%。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有效降低导管意外脱管的风险、强化导管安全、提升了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PDCA管理法 导管 意外脱落 安全管理
  • 简介:有关统计符号的使用,请按国家标准GB3358-829《统计名词及符号》规定。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小写x^-,不用大写X,也不用M(以免与中位数M混淆);标准差用s,而不用SD;标准误用sx,不用SE,也不用SEM;t检验用小写t;F检验用大写F;

  • 标签: 统计学符号 国家标准 算术平均数 SEM 中位数 标准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部位应力性骨折的影像特点。方法搜集26例应力性骨折患者的X线、CT、MRI资料,分析其影像表现及其与骨骼生物力学薄弱区的相关性。结果26例中,胫骨14例、6例骶骨翼,跖骨2例、肋骨1例、股骨颈并双侧肋骨多发骨折1例、股骨下段1例、腓骨1例。2例早期应力性骨折X线上表现为较具特征性的“灰色骨皮质征”;修复期骨痂呈球形或不规则形生长,骨膜反应明显,2例可见“双皮质征”;骨折局部愈合,典型表现为“扣征”。CT能清晰显示骨质改变和软组织水肿;MRI上骨痂生长表现为T1低信号,T2稍高信号;骨髓水肿范围较平片及CT所见大,T1低信号,T2高信号;骨折线呈长T1、短T2信号;应力性骨折发生部位有一定特征性,好发于骨骼生物力学上的薄弱区。结论应力性骨折的发生部位及影像表现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平片仍是诊断应力性骨折的首选方法,CT与MRI对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 标签: 应力骨折(stress fra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