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伤口换药中的风险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慢性伤口换药中的风险管理

李进波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伤口换药中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择86例慢性伤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对象均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同时应用风险管理。结果:参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4.29%,研究组为2.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74,P=0.0417)。参照组伤口愈合率为76.19%,研究组为93.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49,P=0.0279)。参照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研究组为9.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57,P=0.0458)。结论:慢性伤口换药中进行风险管理能够使风险事件发生率得到抑制并可提高伤口愈合率。

【关键词】慢性伤口;换药;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228-02

慢性伤口换药需要进行伤口判定/伤口清洗以及应用敷料等,各个过程均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护理难度较大,因此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对于加快患者伤口愈合具有重要意义[1]。此次研究专就自2017年1月—2017年10月间接受慢性伤口治疗的患者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接受慢性伤口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择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共42例患者,女性20例,男性22例,年龄18~77周岁,平均(39.6±8.3)岁。研究组共44例患者,女性21例,男性23例,年龄19~76周岁,平均(40.2±8.7)岁。纳入对象经分组后临床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选对象均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同时应用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进行风险评估护理人员需明确患者伤口引发原因、用药情况、持续时间以及患者受伤后的治疗情况,评估伤口出血量、气味、颜色以及深度等,对患者潜在或者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伤口感染、治疗难度以及意外事件发生几率和对慢性伤口知识掌握不充分等。患者复诊时需动态评估其伤口情况以及愈合情况,告知患者各种禁忌,避免对伤口愈合造成影响[2]。

1.2.2进行风险分析以及识别对伤口处理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感染以及出血等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治疗环境以及治疗难度引发的风险进行分析,确认各种风险因素后制定风险管理对策[3]。取患者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应用抗生素患者易出现耐药性,伤口易出现供血不良以及坏死组织影响伤口愈合等。

1.2.3防范措施确保伤口换药中各项操作的无菌性和规范性,严格遵循不同部位伤口禁忌症和适应症。根据患者伤口情况以及敷料特点选择合适的敷料,避免患者出现过敏等敷料不良反应。换药时对其疼痛反应进行观察,同时观察其伤口对消毒液等的反应情况以及伤口周围软组织活性、分泌物情况,换药过程中可与患者进行交流以缓解其紧张情绪。防止患者由于紧张、空腹等原因出现低血糖反应、晕厥等现象。换药后告知患者各种注意事项以及下次复诊时间[4]。评估患者用药情况、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糖尿病等对可能对伤口愈合产生影响的因素。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换药熟练度以降低机械性清创操作导致患者出现神经、肌腱损伤以及出血等意外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备好升压药物、抗过敏药物、止血药物等各类急救药品,制定心跳、呼吸骤停以及晕厥、过敏应急预案。对患者加强监控和防护,对感染、污染以及清洁伤口区进行分区域处理,在不同区域安装空气消毒装置,对患者脓肿或者严重感染伤口进行处理后需要立即进行消毒。分类放置生活垃圾以及应用垃圾并及时进行清理。对患者换药时应对其进行安抚,以减轻其紧张情绪,同时确保消毒换药等各项操作无菌进行。

1.3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患者风险发生率和伤口愈合率。

1.4统计学应用

本次研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软件为SPSS17.0,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通过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通过x-±s表示,应用t进行组间比较,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风险发生率和伤口愈合率

参照组6例患者出现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4.29%,研究组1例患者出现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32例患者伤口愈合,愈合率为76.19%,研究组41例患者伤口愈合,愈合率为93.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参照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研究组为9.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影响慢性伤口愈合因素主要包括伤口供血不良、局部应用抗生素造成患者出现耐药性、伤口坏死组织以及伤口感染等。慢性伤口引发全身性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应用碘伏溶液、过氧化氢等消毒液进行伤口清洗和消毒时容易对机体细胞产生毒性作用,而且清除操作容易引发神经损伤和出血等意外事件,过度应用抗生素会导致患者出现耐药性并加大治疗难度。进行风险管理可使换药风险得到抑制,加快伤口愈合速度[5]。

此次研究中,参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4.29%,研究组发生率为2.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伤口愈合率为76.19%,研究组为93.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慢性伤口换药中进行风险管理可有效抑制风险事件发生率,加快患者伤口愈合速度并为其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张剑美.慢性伤口处理中的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5):146-147.

[2]刘远芬,李群,周钢.护理风险管理对急诊开放性伤口感染的预防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9):381.

[3]李影.慢性伤口门诊处理中的风险管理及个体化护理要点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6,(40):59.

[4]白国枝,王青枝,冯梦娟.慢性伤口处理中的风险管理方法分析[J].饮食保健,2016,3(11):217-217,218.

[5]钟立芳.护理风险管理在慢性伤口处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6):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