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过表达多能相关转录因子Nanog对人牙髓细胞增殖及多向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Nanog的慢病毒载体质粒pSIN-EF2-Nanog-IRES-GFP-puro,采用psPAX和pMD2.G慢病毒包装系统转入293T细胞进行病毒液的生产和收取,转染生长良好的第3代人牙髓细胞,构建稳定过表达Nanog的人牙髓细胞株,以空载体转染的细胞为对照组,对细胞进行成脂及成牙本质诱导。采用BrdU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检测多能性转录因子Oct4和Sox2的表达,以及细胞成脂、成牙本质分化能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结果成功构建Nanog过表达的人牙髓细胞株;BrdU法检测结果显示,Nanog过表达组比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强(F=90.421,P=0.000)。过表达组Oct4、Sox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Oct4mRNA=71.649,POct4mRNA=0.000;FSox2mRNA=106.278,PSox2mRNA=0.000;FOct4蛋白=41.632,POct4蛋白=0.002;FSox2蛋白=38.962,PSox2蛋白=0.002)。在矿化诱导条件下,Nanog过表达组DSPP、DMP1和OCN表达量、矿化结节产生量高于对照组(FDSPP=15.261,PDSPP<0.05;FDMP1=16.235,PDMP1<0.05;FOCN=17.019,POCN<0.05);成脂诱导21d后,Nanog过表达组LPL和PPARγ2表达量及脂质产生高于对照组(FLPL=15.542,PLPL<0.05;FPPARγ2=10.437,PPPARγ2<0.05)。结论过表达Nanog能提高人牙髓细胞增殖能力,促进多能性转录因子Oct4、Sox2的表达,增强细胞多向分化能力。

  • 标签: 牙髓细胞 NANOG 细胞增殖 多向分化能力 多能相关转录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研究PDEF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人胃癌细胞株AGS、人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株GES及人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PDEF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人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DEF的表达。结果人胃癌细胞株AGS及胃癌组织中可见PDEF基因扩增条带。人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株GES及胃癌癌旁组织未见明显PDEF扩增条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DEF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尤其在分化差的腺癌中,癌旁组织中低表达或无表达。结论PDEF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是一个预后的分子标记。

  • 标签: PDEF Ets 侵袭 转移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虽属良性病变但却有增生、浸润、转移和复发等恶性行为。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多发病。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妇女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转录因子Foxp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免疫学因素 转录因子
  • 简介:以落叶松转录组测序数据为基础,利用RT-PCR从落叶松中分离出一个1590bp的APETALA2-Like转录因子基因全长编码序列,命名为LaAP2L1。蛋白质特性分析显示LaAP2L1编码529个氨基酸,为亲水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8.327kD,等电点为6.45。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alphahelix)、β-折叠(strand)和环肽链(loop)组成。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LaAP2L1所编码的氨基酸与黑松、云杉等亲缘关系最近。同时,通过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利用浸花法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功能研究发现,与转空载体对照拟南芥相比,过量表达LaAP2L1的转基因拟南芥的叶片、茎、花和株高都显著增大、增高,表明落叶松LaAP2L1转录因子可能参与了植物器官发育的调节。

  • 标签: 落叶松 APETALA2-Like 植物器官发育 拟南芥
  • 简介:摘要骨肿瘤高度的异质性使新型分子靶向疗法的发展受到一定局限,但另一方面也提示基因组多样性的共同表达调控通路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至关重要的线索。相比点突变为主的癌,骨与软组织肉瘤在遗传学上以染色体改变为特征,产生的特异蛋白多是核心转录因子,驱动异常的转录调节进程,从而主导骨肿瘤的发生、发展。骨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维持依赖转录的持续高水平活化,因此针对转录失调过程中关键的调控因子开发靶向药物可能是骨肿瘤治疗的前景方向。已证实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7(cyclin-dependent kinase-7,CDK7)是肿瘤异常转录调控的枢纽性节点,其通过磷酸化RNA聚合酶Ⅱ影响细胞生长、增殖、转移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关键因子CDK7的精细调控决定着肿瘤特征性的转录依赖,靶向抑制CDK7是阻遏肿瘤生长的有效策略,尤其是特定遗传背景的肿瘤类型对CDK7的干预高度敏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K7与骨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骨肿瘤治疗的潜力靶标。

  • 标签:
  • 简介: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其不仅涉及基因遗传因素,而且还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生存环境及饮食方式等有关。尽管目前对恶性肿瘤采用了综合治疗的方式,在一定程度缓解了病情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患者长期生存率及预后仍然不理想,不是出现癌细胞的转移就是表现为对化疗药物的不敏感或抵抗,资料显示,这可能与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有关[1]。

  • 标签: 八聚体转录因子类 消化系统肿瘤 肿瘤干细胞
  • 简介:本研究初步探讨转录抑制因子GFI1(growth—factorindependence1)在不同类型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及转录抑制因子GFI1表达变化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收集65例初诊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标本,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4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患者17例。缺铁性贫血患者1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定量和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gfi1的转录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组西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初诊CML组gfi1表达显著高于初诊AML组、初诊ALL组及CML急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ML急变组中,急淋变组gfil表达明显高于非急淋变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4)。结论:gfi1表达异常可能参与白血病的发生与发展,gfi1表达上调可能促进淋巴系肿瘤的发生。

  • 标签: GFI1 转录因子 白血病 PCR
  • 简介:目的探讨Snail和E—cadherin表达与肝细胞癌转移的关系及干扰Snail对肝癌细胞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分别检测36例肝癌组织中Snail,E—cadher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检测HCC9024细胞中Snail对E—cadherinmRNA和蛋白表达的逆转作用及对HCC9024体外侵袭、运动的抑制作用。结果转移组肝癌组织中Snail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0.05),而E-cadherin在转移组肝细胞癌中无表达。SnailmRNA在未转染组、瞬时转染组、稳定转染组中的表达为0.985±0.016,0.554±0.011,0.206±0.017,P〈0.05。E—cadherinmRNA在未转染组、瞬时转染组、稳定转染组中的表达为0.120±0.001,0.360±0.002,0.727±0.006,P〈0.05。Snail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与mRNA表达结果一致。HCC9024细胞体外运动和侵袭能力实验表明,未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及转染Snail组跨膜细胞数及穿透基底膜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细胞中SnailmRNA可影响E-cadherinmRNA的表达,并在肿瘤细胞获得侵袭和转移能力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阻断SnailmRNA的表达可能会为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SNAIL E-CADHERIN 干扰Snail 肝癌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和叉头转录因子P1(forkhead box P1,FOXP1)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TCL)中的临床意义和分子机制。方法收集50例ENKTCL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STAT3和FOXP1的蛋白表达;利用CCK-8实验检测NK-92细胞(ENKTCL细胞系)的增殖情况;利用蛋白质印迹实验分析NK-92细胞中STAT3和FOXP1的蛋白表达;利用C188-9(特异性STAT3靶向抑制剂)处理NK-92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ENKTCL组织中STAT3和FOXP1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8,P<0.05);STAT3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外周血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B症状(B symptoms)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均无相关性(P>0.05);FOXP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外周血LDH、B症状及IPI均无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显示,与STAT3阴性患者相比较,STAT3阳性患者的生存期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OXP1阴性患者相比较,FOXP1阳性患者的生存期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CK-8实验显示C188-9处理过的NK-92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P<0.001);蛋白质印迹实验显示C188-9处理过的NK-92细胞中STAT3和FOXP1的表达同时下降(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STAT3的活性下降可明显增加NK-92细胞的凋亡率(P<0.001)。结论STAT3和FOXP1在ENKTCL组织中高表达,STAT3通过正向调控FOXP1,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且STAT3的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 STAT3转录因子 叉头转录因子类
  • 简介:目的检测活化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转录调节因子E2F在尖锐湿疣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活化型EGFR和E2F在尖锐湿疣(CA)皮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活化型EGFR在CA皮损角质形成细胞膜上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而且,活化型EGFR和E2F在CA皮损中的双重阳性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结论活化型EGFR表达的增强导致核内转录因子的激活而参与CA的增殖病变。

  • 标签: 尖锐湿疣 活化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转录调节因子E2F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胆道闭锁肝纤维化过程中Shh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Gli1/Gli2在肝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的调控作用,为阐明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证实为胆道闭锁Ⅲ型患儿的肝活检组织标本10例作为胆道闭锁组,年龄在1~3月龄。以相同年龄段无肝胆系统畸形死亡新生儿尸检肝组织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RT-qPCR)反应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Gli1/Gli2、EMT关键调控因子Snail/Slug及EMT特征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另将2周龄BALB/c小鼠处死后分离肝内胆管上皮细胞mIBEC,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正常对照组、干扰对照组、过表达对照组、Gli1-shRNA组、Gli1过表达组、Gli2-shRNA组、Gli2过表达组。其中,正常对照组加入等体积培养基,干扰对照组加入空白慢病毒,过表达对照组加入空白腺病毒,Gli1-shRNA组应用Gli1-shRNA沉默Gli1,Gli2-shRNA组应用Gli2-shRNA沉默Gli2,Gli1过表达组应用Gli1腺病毒过表达Gli1,Gli2过表达组应用Gli2腺病毒过表达Gli2。应用RNA干扰技术研究Shh信号通路关键转录因子Gli1/Gli2表达对EMT过程的调控作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T-qPCR检测结果显示,胆道闭锁组患儿肝组织Gli2、Snail、Viment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96±6.21、7.37±4.09、8.85±2.37和7.35±4.09,较对照组肝组织4.46±1.24、3.34±0.95、4.49±2.07和3.38±0.93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道闭锁组患儿肝组织E-cadherin相对表达量为3.00±1.29,较对照组4.96±1.91明显降低,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Gli2基因后,Gli2-shRNA组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mIBEC中Snail、Viment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3±0.67、3.11±1.07和2.74±0.61,较干扰对照组5.21±0.88、3.67±1.04和3.46±1.24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i2-shRNA组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mIBEC中E-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量为9.09±1.29,较干扰对照组4.36±0.85表达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Gli2基因后,Gli2过表达组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mIBEC中Snail、Vimentin、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9.89±2.06、14.51±3.63、12.41±3.00,较过表达对照组4.32±0.78、4.58±0.95、4.09±1.03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i2过表达组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mIBEC中E-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量为2.30±0.39,较过表达对照组6.09±1.40表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默及过表达Gli1基因未见明确EMT特征细胞因子表达变化趋势。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沉默Gli2基因表达后mIBEC中绿色荧光(胆管上皮细胞标记物CK19)增强,过表达Gli2基因后橙色荧光(间质细胞标记物α-SMA)增强。结论Shh信号通路在胆道闭锁肝纤维化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信号通路关键转录因子Gli2可显著调控肝内胆管上皮细胞EMT过程。

  • 标签: 胆道闭锁 上皮-间充质转化 信号通路 RNA干扰
  • 简介:摘要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是一种具有碱性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结构的转录因子,它在神经嵴源性黑素细胞的生存、增殖和分化以及黑色素的合成、转运和分布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ITF基因突变会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从而导致与黑色素相关的疾病。了解MITF对黑素细胞的作用机制可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些线索。本文就MITF基因的表达调控、对黑素细胞的调控作用以及其导致Waardenburg综合征的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 Waardenburg综合征 黑素细胞 转录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癌(TC)细胞中微小RNA-630(miR-630)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物锌指转录因子(Slug)表达的影响,及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的40例乳头状甲状腺癌及其癌旁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甲状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miR-630的表达水平;将miR-630模拟物(mimics)转染至人乳头瘤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细胞中,应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观察Slug基因的表达水平,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观察miR-630对Slug基因的调控作用;同时,将过表达Slug质粒与miR-630 mimics共转染至TPC-1细胞,应用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观察miR-630和Slug表达变化对甲状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miR-630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1.13±0.07),其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表达水平(5.33±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72,P<0.05);miR-630 mimics上调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中miR-630后,Slug mRNA表达水平(0.48±0.09)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1.03±0.07,t=7.1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630 mimics与Slug 3’非翻译区野生型共转染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0.38±0.03,t=13.0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iR-630 mimics与Slug 3’非翻译区突变型共转染组,荧光素酶活性却无明显变化(1.08±0.02比1.02±0.03,t=1.12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630 mimics组侵袭细胞数(241.3±42.4)明显低于对照组侵袭细胞数(467.5±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4,P<0.05);miR-630 mimics和Slug过表达质粒共转染组细胞的侵袭细胞数(411.6±28.3)与阴性对照组(NC,418.3±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1,P>0.05)。结论miR-630能够通过靶向抑制Slug的表达,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 标签: 甲状腺癌 微小RNA 侵袭
  • 简介:目的:研究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鼠中转录因子Islet-1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高氧诱导的方法制作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运用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及视网膜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于小鼠出生后第7,12,14,17,26d取视网膜组织,采用Real-timePCR及Westernblot技术测定视网膜组织中Islet-1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视网膜铺片及组织切片可见大量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小鼠出生后第7d,模型组与正常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小鼠出生后第12~14d,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出生后17d,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仍高于正常组;出生后26d,随着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结论:模型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持续缺氧的视网膜组织通过增加转录因子Islet-1的表达,从而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 标签: 转录因子 Islet-1 视网膜新生血管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lslet -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慢性缺氧动物模型中心肌组织活化转录因子6(ATF6)的表达。方法将成都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实验组在模拟海拔5 000 m的低压低氧舱喂养,对照组在常氧下喂养。28 d后称量,记录心脏重量、心脏重/体重、血液学指标及检测心肌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量以判断缺氧状态。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检测两组大鼠左、右室心肌组织ATF6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表达,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喂养28 d后,实验组较对照组体重[(235.72±7.43) g比(307.34±8.91) g],氧分压[(47.19±2.77) mmHg比(83.61±3.45) mmHg(1 mmHg=0.133 kPa)]和氧饱和度[(67.93±7.93)%比(94.04±4.01)%]明显下降(t=33.813、23.050、16.093,P<0.05),而心脏重量[(896.53±279.48) mg比(763.77±166.45) mg]、心脏重/体重[(3.81±0.39) mg/g比(2.49±0.17) mg/g]、红细胞比积[(59.04±1.32)%比(46.42±1.09)%]、血红蛋白含量[(10.14±0.55) g/L比(4.43±0.41) g/L]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t=2.235、16.994、10.301、45.590,P<0.05)。实验组HIF-1α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2.48±0.47比1.00±0.07,t=17.059,P<0.05)。ATF6α(90 000)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左室(1.24±0.19)比(2.30±0.47),右室(1.20±0.26)比(2.33±0.55),t=11.452、10.174,P<0.05],而ATF6α(50 000)的表达显著增强(左室2.46±0.51比1.02±0.08,右室2.13±0.25比1.28±0.19,t=15.278、15.037,P<0.05);且实验组心肌组织中GRP78表达显著增强[左室(2.36±0.36)比(1.01±0.21),右室(2.32±0.12)比(1.28±0.33),t=17.742、16.222,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慢性缺氧动物模型,且发现在慢性缺氧动物心肌组织中GRP78和ATF6α(50×103)的表达显著增强。

  • 标签: 慢性缺氧 模型,动物 缺氧诱导因子-1α 活化转录因子6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 作者: 高飞 刘佰运 茆翔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10007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100070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 简介:摘要Small Maf转录因子(sMafs),即MafF、MafG、MafK,一组含有碱性亮氨酸拉链结构的高度同源性蛋白,由于其自身缺乏转录激活域,在体内主要与Cap'n’Collar蛋白及Bach蛋白形成异源二聚体,以及自身之间形成同源二聚体发挥作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共同特征,并在神经损伤、神经认知、神经发育及其他神经功能中具有损伤性的作用。sMafs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中起着保护作用,本文现就sMafs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抗氧化、抗炎以及其在神经损伤、认知、发育及其他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Small Maf转录因子 神经系统疾病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