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5年10月,纳入对象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64例,数字法分组。32例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入对照组;其余32例围术期实施全面护理,入实验组。组间比较。结果两组中实验组的护理有效率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全面护理实施效果好,有效率较高,建议推广。

  • 标签: 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 围术期 全面护理
  • 简介:患有恶性颈动脉体瘤的陈某手术治疗5年后不幸复发,恶性肿瘤已侵润颅底,并累及颈、椎动脉,生命危在旦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勇闯“禁区”,施行高难度的颅内、外颈动脉搭桥术,并行颅颌面联合切除颈动脉体瘤术获得成功,患者奇迹般地起死回生。据查阅文献,国内尚未见此类手术报道。

  • 标签: 恶性颈动脉体瘤 动脉搭桥术 手术方案 颅内主动脉 人工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STA-MCA-EDAMS)治疗烟雾病的效果。方法抽取临汾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0例烟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研究组25例行STA-MCA-EDAMS,对照组25例行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EDAMS)。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脑血流量。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2.00%(23/25),低于对照组的72.00%(18/25),P<0.05。术前,两组脑血流量检测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3个月两组脑血流量检测值均较术前增加,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脑血流量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TA-MCA-EDAMS手术方案治疗烟雾病效果显著。

  • 标签: 烟雾病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 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 血管重建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方法选择我院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30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应用心脏表面固定器,使吻合口局部心肌处于相对静止和冠脉处于无血状态。结论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娴熟的配合技术和较强的应急能力,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非体外循环 手术配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备体外循环的湿备模式进行改良,以达到即满足临床需要,又节省医疗资源的预期。采用储血器、微栓滤器、接头和管道连接并预充排气的湿备模式,术中根据需要再连接氧合器。23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术中因血压偏低转为体外循环辅助下冠脉搭桥共7例,平均用时约2~3min。此种改良湿备模式能更好地满足冠状动脉搭桥术备体外循环的需要,并可节约大量医疗资源。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 手术并发症 膜式氧合器
  • 简介:摘要探讨冠脉搭桥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和注意事项。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IABP 护理
  • 简介: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冠心病的患病率为0.6%,有480万人[1].冠心病也是一种典型的老年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结构的发展,冠心病发病率在升高,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也在逐年增加[2],由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成为目前冠心病手术治疗的一种重要选择,术后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围术期的护理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术后严密的监护及高质量的护理,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心病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前后心电图改变的规律。方法分析28例CABG术前、术后第1、2、3w及1个月后心电图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第1w异常Q波明显增多(P〈0.01),ST段抬高显著增多(P〈0.01),T波倒置或加深显著增多(P〈0.01);2w以后上述改变显著减少。结论冠心病人CABG后由于手术创伤、再灌注损伤等原因致使术后早期出现上述心电图变化,此后逐渐减少至术前水平。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电图 冠心病
  • 简介: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MIDCAB)主要是指经左胸小切口、右胸小切口或胸骨旁小切口行右乳内动脉(IMA)到右冠状动脉主干或左乳内动脉到左前降支(LAD)的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最经典的术式是从左胸小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然后吻合到左前降支。它是由Benetti于1995年首次成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微创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了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脏康复护理方法,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将呼吸系统护理、管道护理、循环系统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运用其中,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患者在住院期间中,病情获得了比较明显的好转,术后救治效果较为良好。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 心脏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肺栓塞是临床常见的高病死率疾病,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健康问题。肺栓塞栓子来源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不同栓子类型的肺栓塞其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尤其是非血栓性肺栓塞较血栓性肺栓塞少见,在临床工作中容易漏诊、误诊,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除机械性阻塞外,可能还与栓子性质有关,这为临床医师及时明确诊断带来困难。本文现就肺栓塞各栓子来源及病理生理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对肺栓塞的早期预防及肺栓塞病因分析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肺栓塞 血栓性肺栓塞 非血栓性肺栓塞 栓子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常规球囊扩张与切割球囊相结合在股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扩张效果和中期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0年7月间应用常规球囊扩张联合切割球囊治疗5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股动脉长段闭塞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51例患者中有49例导丝通过闭塞段,动脉直径狭窄率为35%~83%。治疗后患者重度狭窄部位的狭窄程度平均减少至37%,其他部位的狭窄程度减少至20%左右,未发生动脉壁撕裂,穿孔出血合并症。术后1年CTA复查有13%的患者再次出现闭塞,未闭塞的患者中动脉最狭窄处狭窄程度平均为55%。结论常规长球囊与切割球囊相配合可以有效地治疗股动脉长段闭塞,中期效果较好,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动脉闭塞 切割球囊 球囊扩张
  •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因冠状动脉内膜增生或血栓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抗栓治疗无效的患儿,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现对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应用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治疗现状、手术指征、桥血管选择及预后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动脉损伤是长骨骨折的并发症之一,但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的动脉损伤并不常见~([1-3])。血管损伤通常是由于手术导致的,包括钻孔、螺钉、克氏针的使用,以及复位牵引等操作引起的~([2]),另有少部分血管损伤是由于骨折断端刺伤引起的~([2,3])。血管损伤可以导致急性出血以及假性动脉瘤的出现,这些假性动脉瘤有时病情隐匿,难以早期明确诊断,应引起重视。

  • 标签: 髋骨折 动脉瘤 假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动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65例sTBI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2例,女113例;年龄33~72岁[(50.1±12.8)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3~8分[(5.7±1.4)分]。135例入院后采用保留动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130例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不刻意保留动脉(对照组)。对比两组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头皮愈合时间、脑脊液切口漏、愈合程度、术后颅脑CT血管造影(CTA)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7~15 d[(12.4±2.5)d]。观察组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为(15.4±4.5)ml,对照组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为(65.2±4.7)ml(P<0.01)。观察组愈合时间为(7.1±1.1)d,对照组愈合时间为(9.5±2.3)d(P<0.01)。观察组脑脊液切口漏5例(3.7%),对照组脑脊液漏21例(16.2%)(P<0.01)。观察组甲级愈合114例,对照组甲级愈合91例(P<0.05)。观察组术后颅脑CTA显示动脉保留完整,血供正常,对照组术后颅脑CTA显示动脉颧弓上段主干断开,供血不佳。结论保留动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患者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缩短头皮愈合时间,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且有助于脑血流灌注。

  • 标签: 颅脑损伤 减压术,外科 颞浅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眼睑痉挛效果与护理方法。方法对92例患者(102眼)于动脉旁采用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进行治疗和护理。结果92例中治愈81例(88眼,86.27%),好转11例(14眼,13.73%),治愈患者均未复发。结论于患眼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应注重操作要领,做好心理护理和药物观察,注意进针的部位和角度,方能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复方樟柳碱 皮下注射 眼睑痉挛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2002年12月—2011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七医院行双侧EDAS治疗、术后采用DSA随访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项目包括性别、首次手术年龄,术前出血次数、脑代谢情况(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评估、脑出血类型、是否合并脑缺血症状、烟雾病分期、大脑后动脉是否受累及是否有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任意一项),这些因素对血管重建效果的影响。结果①对85例(170侧大脑半球)术后6~43个月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8)个月。170侧大脑半球血管重建有效率为50.6%(86/170)。2例在随访期发生再出血,DSA显示颅外血管已向颅内大量代偿。②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EDAS的有效率逐渐降低(P=0.003);出血前有缺血症状(P=0.0001)、术前脑代谢降低或缺损者(P=0.0001)及术前多次出血者(P=0.057)血管重建的效果更好。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919,95%CI:1.163~3.167,P=0.011)是影响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前有缺血症状(OR=0.252,95%CI:0.067~0.952,P=0.042)、脑代谢降低或缺损(OR=0.016,95%CI:0.004~0.060,P=0.000)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越低、出血前有缺血症状、脑代谢障碍者的血管重建效果更好。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颅内出血 脑血管重建术 治疗效果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