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实施效果。方法将5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5例),实验组运用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护理路径(CABG-CNP)实施护理方法,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结果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对护理整体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5)。结论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护理路径(CABG-CNP)提高患者对手术风险的承受力,消除顾虑,更好配合治疗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减低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CNP是近年随整体护理后的新的护理服务模式,它体验了护理的专业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临床护理路径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监护室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康复的临床意义。方法64例采用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患者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组患者给与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护理措施,在护理措施干预前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后护理措施干预前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不大,在经过护理措施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研究组患者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减轻或缓解监护室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和恐惧的不良情绪,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监护室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理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疗效的定量指标。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17例CABG病人于手术前后分别检测其左室收缩功能。结果CABG后主动脉瓣口血流最大流速(Vmax),流速积分(VI),血流加速时间(ACT)及心脏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评价CABG疗效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动能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54例及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47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术后引流液量、拔除心包、纵膈引流管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结果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显著缩短、术后引流液量显著减少、拔除心包、纵膈引流管时间显著缩短,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是值得临床应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杂型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术中护理规范,预防动脉瘤破裂,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复杂型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方法,包括麻醉前、麻醉诱导期、术中护理流程及规范性的操作,总结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麻醉手术过程中55例手术患者均为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情况,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评估,完善的术前准备,麻醉诱导期、维持期、手术过程中重点时段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桥 围术期护理
  • 简介:近年来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血液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功能低下[1]。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前暂停还是继续使用阿司匹林,以及术后如何优选抗血小板药,一直是困扰临床治疗的问题。本文结合行CABG病人的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借助有效的血小板检测方法辅助抗栓方案实施,提出临床药师的监护建议。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阿司匹林肠溶片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血栓弹力图 临床药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至2014年我院接治的采用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选择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在术后恢复各项指标中,ICU治疗时间、心电监测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进食时间和坐起时间在两组差异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通过对患者术后的疗效分析和随访过程中,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比较,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在各个方面都优于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

  • 标签: 体外和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疗效及预后
  • 简介: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和血管内栓塞技术的发展,虽然一些难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得到满意的治疗,但仍有一些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采用单纯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的方法难以治疗。主要有巨大动脉瘤、脑动脉主干的梭形或巨肠形动脉瘤、海绵窦内动脉瘤、动脉瘤内有大量血栓、瘤壁伴有钙化、粥样硬化斑块、夹层动脉瘤、动脉主干为动脉瘤颈和动脉瘤囊壁等。

  • 标签: 复杂性颅内动脉瘤 治疗 搭桥术 高流量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海绵窦内动脉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估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我院从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26例SFA闭塞性病变患者,对腔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共26条患肢)均行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技术成功率100%。ABI术前0.28±0.24,术后0.81±0.12,临床成功率80.8%。术中并发症1例(3.8%),术后并发症7例(26.9%)。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7±2.9)个月。术后1、3、6、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15±3.77)%、(92.22±5.28)%、(88.04±6.49)%、(88.04±6.49)%,术后1、3、6、12个月的二期通畅率分别为(100.00±0.00)%、(96.15±3.77)%、(96.15±3.77)%、(96.15±3.77)%,术后1、3、6、12个月的保肢率分别为(92.31±5.23)%、(88.46±6.27)%、(88.46±6.27)%、(81.09±9.10)%,术后1、3、6、12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0±0.00)%、(96.15±3.77)%、(85.62±7.08)%、(77.26±9.55)%。结论SFA闭塞性病变行腔内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及安全性均较高,短期通畅率较为理想。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股浅动脉 血管成形术 支架 通畅率
  • 简介:目的总结桡动脉支皮瓣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进展.方法在PubMed、ScienceDirect、CNKI和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桡动脉支、鱼际、腕横纹、外科皮瓣、皮肤缺损"为关鍵词检索2000年1月-2016年11月有关桡动脉支皮瓣的相关文献,分别对桡动脉支的解剖研究、皮瓣设计、临床分型、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桡动脉支可分为鱼际皮支与腕横纹皮支,走行恒定,血供可靠;两个皮支直径均与手指动脉直径相近,有利于与指动脉相吻合.临床上可在鱼际部与腕横纹部分别设计切取岛状皮瓣与游离皮瓣,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的各种皮肤软组织损伤;对于合并神经、血管的复合损伤,还可切取Flow-through皮瓣或携带神经、肌腱的嵌合皮瓣,完成一期创面覆盖与功能重建.桡动脉支皮瓣优点颇多,但对于皮瓣的切取面积范围及具体神经支配情况尚未有统一意见.结论以桡动脉支供血的皮瓣切取方式多,修复效果好,适用范围广,临床值得推广,但现有报道中对于皮瓣切取面积及神经支配情况未有详细证据,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 标签: 外科皮瓣 桡动脉掌浅支 鱼际 腕横纹 手指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动脉吻合方式的游离旋髂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60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1~57岁[(35.6±3.1)岁]。缺损部位:上肢33例,下肢27例。缺损面积为4.5 cm×2.0 cm~17.0 cm×8.0 cm。所有患者Ⅰ期予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SD),Ⅱ期行游离旋髂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面积4.9 cm×2.6 cm~17.0 cm×8.0 cm。按不同吻合血管方式,其中旋髂动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25例,尺动脉8例,足背动脉18例,胫前动脉9例。记录皮瓣成活情况、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观察患者皮瓣质地及外观。供区外观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VSS)评价,受区外观采用数字评分法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患者均获随访5~15个月[(7.1±1.3)个月]。术后所有皮瓣顺利成活,其中4例出现动脉危象,包括2例皮瓣穿支与桡动脉吻合,1例为尺动脉,1例为足背动脉。不同受区行端侧吻合动脉术后皮瓣危象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皮瓣血管蒂与桡动脉、尺动脉、足背动脉、胫前动脉吻合的患者皮瓣愈合时间分别为15(14,16)d、15(14,16)d、14.5(14,16)d、14(14,15.5)d(P均>0.05)。末次随访时患者皮瓣弹性充足,质地柔软。末次随访时皮瓣血管蒂与桡动脉、尺动脉、足背动脉、胫前动脉吻合的患者供区VSS分别为(10.2±1.5)分、(10.9±1.6)分、(9.4±1.5)分、(9.8±1.5)分(P均>0.05)。所有患者对受区创面外观满意,末次随访时皮瓣血管蒂与桡动脉、尺动脉、足背动脉、胫前动脉吻合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8,10)分、9(8,9)分、9(8,9)分、8(8,9.5)分(P均>0.05)。结论不同动脉吻合方式的游离旋髂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少,皮瓣成活良好,愈合不受血管吻合方式的影响,供区隐蔽、瘢痕小,且受区外观满意,可以作为游离组织瓣移植的常用血管修复方式之一。

  • 标签: 四肢 软组织损伤 穿支皮瓣 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支皮瓣与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本院自2014年1月—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60例,按照患者的皮瓣类型分为A组(桡动脉支皮瓣,34例)和B组(掌背动脉岛状皮瓣,26例)。两组患者均在创面处理后设计皮瓣,切取相应位置的皮瓣并移植缝合,术后常规固定和抗凝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外观、感觉功能状况。结果A组患者对皮瓣外观的满意度和优良率优于B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移植的皮瓣均成活,B组皮瓣远端坏死者3例(11.54%),两组皮瓣成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皮瓣辨别觉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桡动脉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外观更佳,成活率高,适应症广泛,可有效地修复手部小面积的缺损。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软组织缺损 外观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支气管动脉动脉瘘的临床特点,评价支气管动脉动脉瘘介入封堵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以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因咯血就诊,并诊断为支气管动脉动脉瘘的1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临床症状及胸部增强CT表现,经内科抗感染及止血治疗无效的患儿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导管应用栓塞微粒球介入封堵治疗,评价封堵效果及随诊复发情况。结果15例患儿中男9例、女6例,年龄9.8(3.7,12.1)岁,体重35(16,55)kg,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咯血,仅2例患儿有血红蛋白下降,胸部增强CT显示患儿支气管动脉可见增粗迂曲,其中单支病变11例,多支病变4例,11例患儿有不同程度肺炎表现,4例患儿出现肺不张,除1例内科治疗有效外,余14例均应用栓塞微粒球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12例患儿经单次手术完全封堵所有瘘管,2例患儿因瘘管过多,单次手术难以根治,采用分次封堵,其中1例广泛支气管动脉动脉瘘患儿,多次手术仍未封堵完全。其余13例患儿中仅有2例在术中判定完全封堵后,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2年再次出现咯血症状,行二次封堵后未再咯血,术后患儿均未见胸痛及脊髓截瘫等严重并发症。14例介入封堵手术的患儿随访1.4(0.9,2.9)年,1例患儿未能完全封堵,仍间断少量咯血,余患儿治疗效果均满意。结论支气管动脉动脉瘘多以咯血为首发症状,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患儿,应用栓塞微粒球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效果良好,复发率低且安全、可行。

  • 标签: 儿童 支气管动脉 放射学,介入性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缺血症实施动脉旁路转流术的治疗经验。方法5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引起肢体缺血患者,通过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和动脉造影,确定动脉病变范围。采用PTFE人工血管行动脉旁路转流。结果肢体获救率100%,术后病人静息痛消失,肢端溃疡愈合,踝肱指数上升。结论动脉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闭塞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成功关键在于重建动脉流入及流出道的通畅。

  • 标签: 动脉闭塞 动脉重建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